(一)学校和企业的一体化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学校内建设实验实训中心,学生接受实训教师的授课,实训中心的运作是设立虚拟项目,模拟工作情境。在开展实训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设备折旧成本、耗材成本与市场实际项目脱节成为实训中心正常运转的“三座大山”。我们将实训中心直接建成企业,并经正式注册。企业下设印前设计部、印刷部、包装部、采购部、技术部、市场部、品管部、设备部等八个部门,这些岗位群所要求典型岗位能力分别对应学院的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印刷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出版信息管理、印刷设备及工艺等五个较早设立的印刷包装类专业,使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
(二)师生关系和师徒关系的一体化
在“工作坊”里,师生关系和师徒关系是一体化的。教师在企业里各部门任要职,根据教师梯队形成职位梯队,学生充当学徒。“工作坊”在培养和建设师资团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师长期在一线就职,与市场保持同步,专业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双师型团队自然形成;二是教师在企业工作,容易找到教学案例和真实工作任务,便于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三是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使这种“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形成长效机制。
(三)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一体化(www.daowen.com)
印刷包装行业职业院校课程的构建多数仍沿用本科学校按学科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例如,包装技术与设计这个专业沿用包装工程这个本科应用性学科的课程构建思路,即按设计、材料、机械等三个基础学科设置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形成《包装材料》《包装机械》等课程。而“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典型的行动领域对应产生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即《包装设计》《刀模制版》《印刷机调节与操作》《包装品质量管理》等,将知识点、岗位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融入到课程当中。每一门课程对应于企业中某个特定的现实存在的工作岗位,例如,《模切机调节与操作》对应于模切机长岗位,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就真正掌握该岗位的技能,而非材料、结果形成孤立的相互缺乏关联的基础学科知识。“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有两类:一类是理实一体,无需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例如,《包装设计》等课程,主要用的硬件是计算机,企业可按班级人数配置相应台数的计算机,投入不大,容易实施;另一类课程需大型设备作为教学手段,如《印刷机调节与操作》,印刷机的价格从十万到数千万不等,学院企业不可能按班级人数配置相应台数的印刷机,只能将一个班级分成四个组,配置不同价位不同性能的四台印刷机,学生在多媒体专用教室上大课,然后分四个小组到四台印刷机上,上小课,采用“大课套小课”的方式实现理实一体。
(四)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一体化
改革多样考试形式,如生产产品、生产过程表现、试卷、上机考试、设计作品等。在学生毕业前加设毕业考试,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行业协会实施毕业考试,毕业考试合格方能获取毕业证的经验,我们加设的毕业考试就是中级工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分综合理论考试和职业实践能力考试两部分,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学生只需获得包装设计师,包装装潢印刷工两个职业资格证书当中任何一个证书,毕业考试便计合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