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利用好学校主体以外的其他资源,这是由高职院校办学跨界性的特点决定的。现在,国家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有变化:一是构建形成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社会、企业及个人可以以不同资源形式入股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因此,土地等多种资源共用的概念应当形成,不应该只强调学院自有土地,拘于一校的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坐标:一是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二是它属于高职教育。三是它属于职业教育。它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及教育性。在教育坐标系中,它属于三横(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三纵(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构成的坐标系当中最重要的位置,即最前面最上层的交叉位置,说明它在教育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坐标。在教育、文化、科技、企业等社会事业的纵向结构中,教育属于基础性事业。在横向结构中(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处于前排中间偏上位置,它连接着社会各项事业,是产学研的中间力量,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操作层面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参与方式是以培养适应地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根据产业的技术调整来相应革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尤其是在实训设备上需要与企业的生产设备革新同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深入企业展开调研,与企业在实训室的建设上采取共建合作的方式,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产学研合作的第一个阶段是校企合作,“校中厂”“厂中校”,这在职业院校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一些校中厂在被高职院校孵化以后,形成规模与质量更高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会为产学研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个阶段是校企合作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孵化出来的企业在行业里面产生了较大影响,职业院校可以与之形成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当然,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其他大中型企业共建二级学院。第三个阶段是集团化办学。
借力发力——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学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社会性问题。学校处在社会环境中,服务于社会,同时也不断获得社会的支持。只有把学校放在社会生活中,学校才能获得良好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高职院校只要解放思想,就能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源。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具有比其他教育更强的社会性。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我们就应当在一些课程上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模式。为此,寻求与大企业的合作共建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资源方面可以与企业共有共用,只有这样,中国的职业教育才可能办出真正属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对协同创新内涵的把握和对自身优势的准确定位,通过建立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及科技研发紧密结合的灵活的体制机制,以科技和人才为结合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多方位、多途径地展开;可以针对行业产业领域的前沿技术问题,协同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竞争能力,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变以往企业只为职业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而职业院校则只是接受企业委托开展技术研究和咨询的传统合作模式,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愈加重大。
(一)学院如何提高给企业的贡献度
高职院校只有努力践行产学研合作,充分体现跨界性,才能办出活力、办出特色。因此,对我们而言不是要不要与企业合作的问题,而是怎样合作的问题。只有把双赢与贡献放在一以贯之的着眼点上,才能使合作走向永续、走向有效。为此,就要考虑校企双方各自的贡献度。学院贡献什么?企业贡献什么?按照双方投入的价值大小,产生与之相匹配的贡献度。过去更多地强调了单方面的贡献,实际是不对的,学院与企业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贡献。作为学院一方,要实现与企业的友好、有效、持续合作,必须首先考虑自己对企业的贡献度。
第一,人才资源的贡献。这是优秀高职院校的一个优势,也是在产学研合作中,高职院校方面的一张王牌。当然,人才优势也是不断培育出来的。有了人才优势,高职院校就有了与企业合作的一个基本。
第二,项目技术贡献。人才不单纯是一种人力资源,更是一种智力资源。智力资源必须通过具体项目加以体现。永远没有抽象的智力,智力是在解决问题中的智慧之力。
第三,培训贡献。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优势相比企业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要承担起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责任。科学研究方面,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因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高职院校与产业界一直保持频繁的互动与密切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者最了解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且针对企业的科研服务途径最为多元化。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技术与产品更新,以科技指导员队伍建设等提供常规化的技术服务。
第四,空间资源贡献。学校有土地、有建筑设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支持。(www.daowen.com)
第五,资金贡献。学校可以利用国家政策,从学生学费里提取一部分资金让利企业,也可以通过设备支持来投资企业。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
1.订单班的意义
一是订单班有利于实现校企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双方之间缺乏一种契合点,没有形成项目。从具体项目入手实现与企业的合作,从小的切入点入手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订单班就是校企双方的具体切入点。二是订单班有助于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订单班教学将岗位教育融入课程当中,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了解与理解岗位,培养他们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是订单班实现了共赢。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三赢。
2.办好订单班的策略
第一,要重视学生就业并培养其职业能力的强烈意识。职业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如此。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只有树立了较强的就业意识,学院才能在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过程再到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这是订单班设立的一个观念性前提。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一定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要树立较强的职业素养培养意识,这也是办好订单班的又一观念性前提。
第二,遴选大中型的、有一定社会担当的企业进行合作。如果合作的企业过小,那么在接受学生就业方面的能力必然十分有限。同时,小型企业也很难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参与订单班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活动。
第三,一定要在课程与教学两个维度上体现教育性与企业性。订单班必须建立在学院与企业友好合作的基础上,既要把学院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要求体现出来,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安排企业所要求的课程。
(三)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职业技术与发展过程中对现代学徒制的保护和保障是体现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具体行为。国家相关法律支持、企业主动参与、现代学徒制发展社会概念的升华,三者之间紧密相连。
现代学徒制发展的环境主要由四方面构成:政府、行业、企业及影响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外部环境的社会公共力量。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政府引导一政府管理功能缺失、缺乏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参与势头削弱——企业对人才库意义认识不足、教育投资周期过长、人员培训周期长。三是行业交流与合作薄弱。四是社会价值认可度落后。
职业教育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策略:一是要有政府支持。二是要引导企业重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行业合作。四是要社会认同。这些策略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整个学习过程以公司流程、项目流程、专业流程、思考方法等职业、实用的实战总结为基础,按照教学规律进行重新编排,让学生阶段化、系统化、进阶式地学习,每一阶段,每一学习小结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系统化、条理性的学习、思考习惯。培养了学生从宏观着眼到细节深耕的学习力、思考力与执行力,使学生们受益良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