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纪念杨开慧同志: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

纪念杨开慧同志: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居以堂屋为界,北部为杨昌济一家居住,南部是杨开慧的叔父杨瑞生一家居住。杨家“一门三烈”,故居也是烈士杨开明、杨展诞生和居住过的地方。手稿共4页,为长方形毛边纸,行文为行草竖排,约1000字,系杨开慧在1930年1月前后为怀念毛泽东而作。这是目前所发现杨开慧生前最后的手稿,该手稿现由长沙市博物馆收藏。从杨开慧同志的手稿可以看出她对毛主席深厚的感情,“爱我当无变,情怀永相依”,展现了一个女子对爱人的深深依恋。

这座古老的平房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1795年),为土砖木结构的普通农舍建筑。院落房屋坐西朝东,依山傍水,前有荷塘小溪,背靠竹林,更掩映出这土砖墙、小青瓦、闸栏门乡村民居的古朴景致。1966年故居修复并对外开放,1983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院落占地约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现存有大小房间36间,分上、中、下三进和东西两厢。门额上悬挂着毛泽东手书的“板仓”二字。门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反映出板仓杨氏家族的遗风和家世。故居以堂屋为界,北部为杨昌济一家居住,南部是杨开慧的叔父杨瑞生一家居住。1901年11月,杨开慧在故居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3年,12岁的杨开慧随父亲杨昌济、母亲向振熙迁居长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带着三个儿子及保姆回到这儿居住,直至1930年10月被捕。杨家“一门三烈”,故居也是烈士杨开明(杨开慧的堂弟)、杨展(杨开慧的侄女)诞生和居住过的地方。1921年至1927年,毛泽东曾三次到板仓调查,召开农民座谈会,并在此小住。

拓展阅读

杨开慧手迹

第一次是1950年年初的一天,佃居在杨开慧家的谬姓农民用锄头整理故居前院左侧靠近桂花树的菜地时,忽然挖到一个青花“囍”字瓷坛,里面有杨开慧的手稿和其他遗物,遗憾的是后来谁也不知道这批遗物的下落。笔者猜测,1950年5月26日,毛岸英奉父命来板仓省亲和为母亲扫墓,在此住了3天,有可能毛岸英看到这批遗物并带回了北京。

第二次是1982年3月10日,工人们在维修故居时,在靠近杨开慧卧室屋檐的梁架与斗拱结合处,发现一叠被厚重泥灰包裹着的整齐的杨开慧手稿,手稿是用两种纸写成的,共12页,其中3页为毛边纸,9页为深绿色方格毛边作文纸。行文系用毛笔从右至左竖行书写,共4200余字。由于藏在缝隙内50余年,纸张发黄,有几页部分字迹残缺。手稿中共有完整的诗文7篇:自传体散文1篇,诗2首,杂文2篇,没有发出的信2封。写作时间为1928年10月至1929年。这批手稿现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www.daowen.com)

第三次是1990年8月中旬,工人们维修故居中的杨开慧卧室,在卧室后墙离地面约两米高处的泥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杨开慧的手稿。手稿共4页,为长方形毛边纸,行文为行草竖排,约1000字,系杨开慧在1930年1月前后为怀念毛泽东而作。这是目前所发现杨开慧生前最后的手稿,该手稿现由长沙市博物馆收藏。

从杨开慧同志的手稿可以看出她对毛主席深厚的感情,“爱我当无变,情怀永相依”,展现了一个女子对爱人的深深依恋。

(来源:湖南日报,2011年5月14日05版,《红色见证:3次发现杨开慧手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