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增强社会责任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爱国主义的传统,如果能通过社会实践亲身目睹先烈们的足迹和遗物,就更容易感受到爱国主义的伟大,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毛泽东则利用送对联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调查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情况,从中了解社会世态,熟悉风土习尚,获得新的知识。毛泽东从这样的调查中,得到了对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感性认识。通过调查,毛泽东进一步熟悉了社会,了解了农民。

从先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代“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唐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宋“精忠报国”、明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再到当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历朝历代都有无数仁人志士表达对国家独立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期盼并为此奋斗终身。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爱国主义的传统,如果能通过社会实践亲身目睹先烈们的足迹和遗物,就更容易感受到爱国主义的伟大,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授的补充,而且会产生“倍增”的效果。

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游学”

1917年7月,学校放暑假了,同学们纷纷离校回家。毛泽东也回韶山看望双亲,但他很快就返回长沙,邀请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老同学萧子升,利用暑假这段时间,一同到农村做调查。

一个晴朗的早晨,毛泽东来到楚怡学校。他穿着一件白色旧上衣,带着一把旧雨伞和一个布包,布包里有一套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和墨盒。他和萧子升从楚怡出发,过湘江后,换上草鞋,踏上了去宁乡的石板路。

这次“长途旅行”,他们有意识地不带一文钱,而采用“游学”的办法。“游学”,本来是旧社会某些知识分子,用以寻师求学的一种方法,但是也有一些潦倒落魄的文人,没有出路,又不愿从事生产劳动,于是就以“游学”为名,到处流浪,靠给人家写字作对联糊口,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行乞行为。毛泽东给这种旧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运用它来进行农村调查,既新鲜,又很有意义。一路上遇到学校、商店、庙宇等,他们就写一副对联送去,人家给几个钱,就用来作为路上的费用。萧子升爱面子,只写不送。毛泽东则利用送对联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调查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情况,从中了解社会世态,熟悉风土习尚,获得新的知识。

7月的农村,骄阳似火,气候炎热。毛泽东走在农村的小路上,满目田野风光,心里只觉得既舒畅,又亲切。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和贫苦农民拉家常,或者一起劳动。开始时,农民们觉得很奇怪:看他的装束,不像当地的农民;听他谈吐,又丝毫不像旧日的“游学”先生。毛泽东那土生土长的农民语言,那温和平易的态度,那关心体贴农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很快就取得了贫苦农民的信赖。农民们对这两个远道而来的青年人非常喜爱,留他们吃饭,让他们住宿,打开长年压抑着的心扉,向他们倾吐苦水,诉说不平。

一天,毛泽东和萧子升来到宁乡杓子冲访问友人何叔衡,受到了热情的接待。经何叔衡介绍,毛泽东到了一个农民的家里。夜,已经很深了,他还和那位农民围坐在一盏清淡的桐油灯下,促膝谈心。主人以忧郁的心情告诉毛泽东,他作贩田(佃田),交的“三七租”,不分白天黑夜卖力气,种出的谷子,七成交给了东家,自己终年劳累,却不得温饱。毛泽东听了这些诉说,英俊坚毅的脸上,充满着对农民的深厚同情和对地主的极大愤慨。

毛泽东来到宋家潭,在一所茅屋里,同一位老农和一位青年农民谈话。这两个农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是当地受苦很深的两户佃农。毛泽东从他们眼前的生活,问到他们所受的痛苦:你们种谁的田?种了多少田?每年收多少谷?交了多少租?家里有多少人?生活怎么过法?东家的态度怎样?毛泽东的话,句句问到了农民的心坎上。两个农民先后诉说了自己苦难的家史和东家的狠毒,详细地回答了毛泽东提出的问题。毛泽东从这样的调查中,得到了对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感性认识。(www.daowen.com)

在何家住了两晚,毛泽东和萧子升又继续上路了。临行时,何家好意地送钱给他们做路费,他们坚持不要。此后,毛泽东决意不再去拜访同学和朋友,因为不愿意再受到像何家那样优厚的待遇。在他看来,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

在调查途中,他们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有时候口渴了,就在路旁喝几捧凉水;走累了,就到塘里洗洗澡;有时走到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就在野外露宿。一次,他们沿着一条大河走去,河床很宽,但河水小。晚上,月亮出来了,照着他们的身影,乍看起来,好像有四个人在沙堤上行走。他们决定在沙滩上睡觉。大自然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他们风趣地说:“沙滩是床,蓝天是帐,月亮当灯,星星做伴。”毛泽东还指着岸边一棵老树说:“这就是我们的衣柜。”说着,顺手把布包、雨伞挂在树枝上。睡觉没有枕头,他们又找了两块石头,石头太高,就把一半埋在沙地里。就这样,他们欣赏着山乡夏夜的自然风光,舒舒服服地入睡了。

向社会实践学习的强烈欲望,和自觉寻找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驱使他们不断向前。接着,毛泽东又调查了益阳、沅江两县的情况。在沅江时,正值湖区涨水,道路被淹,与外面的交通也断了。眼看暑假即将过去,他们便乘船返回长沙。

历时一个多月的农村调查,足迹遍及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的许多地方,行程达九百余里。在调查过程中,他们每天都接触一些新问题,获得一些新知识。回长沙的路上,当他们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时,毛泽东深有体会地说:“这次调查,使我们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对农村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锻炼了克服困难的能力,知道了困难不是不可以战胜的。我们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这年冬天,毛泽东又到浏阳县文家市铁炉冲一带去做调查。他住在友人陈绍休家里,广泛了解了这一带农村的情况,向农民宣传了反对封建、反对迷信的革命道理。他没有一点架子,和农民们一起挑水、种菜。针对这里有的农民没有栽果树的习惯,毛泽东指着山上的果树说:“前辈人不栽树,你们哪有果子吃?”他还亲手栽了几棵板栗树,并且意味深长地说:“前人种树,后人吃果。”附近的农民知道铁炉冲来了个很好的“毛先生”,都高兴地来找他谈心。每天晚上,陈绍休家里挤满了贫苦的农民。在这普通的农舍里,毛泽东听到了贫苦农民的呼声。

通过调查,毛泽东进一步熟悉了社会,了解了农民。他感到“今之天下纷纷,就一面而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应该用真理去教育群众,“变换全国之思想”,以便改造社会。因此,他在继续关心农民问题的同时,又不断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启发他们的觉悟。

(来源:李捷,《实录毛泽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