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通过陶先生改名,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理论认识论的转变——从盲目到“知行合一”再到“行知论”。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例子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他的“行知”认识论对于我们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走进生活,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学习,通过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不再是按照“讲授—接受”的模式上课,教师引导和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因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明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则从教育实践中发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他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单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终究要服务于实践。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主张教与学都要以做为基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陶行知认为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并力求为社会服务,树立“社会生活需要什么教育,学校就提供什么教育”的理念。
拓展阅读(www.daowen.com)
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来源: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