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臂也是一种颇具唐代特色的服饰。《事物纪原》卷三“半臂”条说“实录又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45]。这里的“实录”当是宋代实录,距隋已远,所言未必准确。从史料看,半臂有从中亚传来的迹象。
有著名服饰史专家认为半臂“至隋代它已逐渐流行,到了唐代,男女都有穿的,而以妇女穿半臂为多……总的说来,半臂在唐代前期的女装中较流行”[46]。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就目前掌握的唐代史料看,半臂只为男子所服用[47]。例如《旧唐书》卷一〇五《韦坚传》记陕县尉崔成甫“自衣缺胯绿衫,锦半臂,偏袒膊,红罗抹额”[48];同书卷一八六上《酷吏传上·来子恂》记来子恂为右羽林中郎将,“常衣锦半臂,言笑自若,朝士诮之”[49];《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传上·玄宗皇后王氏》言“后以爱弛,不自安。承间泣曰:‘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帝悯然动容。阿忠,后呼其父仁晈云”[50];等等。
以上几条都是男子服用半臂的例子。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唐代女子服半臂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像前述“袴奴”时所引文书显示的那样,在唐代士兵的服装内,半臂是不可或缺的:在S.964V《天宝九至十载张丰儿等春冬衣装簿》中,一个士兵的春衣内必有“半臂”一件;在P.3274V《唐天宝年间豆卢军某营衣装勘检历》中,每位士兵的衣物内也必有“半臂”两件。从这两件文书看,半臂是唐代(至少是前期)军人必备的服饰之一。难怪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要说“半臂,武士服”[51]了。
至于女子所穿,似应称为“半袖”。《唐六典》卷一二《宫官》“尚服局”条记女服制度,有“女史则半袖、裙、襦”[52]的说法。《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将其作为《武德令》引用[53],仁井田陞据以复原为武德、开元七年、开元二十五年《衣服令》六十四条[54]。关于“半袖”,本文暂不涉及。
回到半臂,它的形制如何呢?由于唐代文献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更没有实物存世,因此这又需要日本资料的帮助了。
图4 日本正仓院藏布袷半臂
明白了半臂的形制,再来看唐代石窟或墓室壁画,就会发现以往论者所谓侍女所穿“半臂”的形制,与此大不相同。可证她们穿的并非半臂。
那么半臂是内衣还是外衣呢?关根真隆在分析了“内衣说”与“外衣说”后,取外衣说,认为穿锦半臂是为了夸耀,因此当穿在最外侧,结论是“半臂也许在后世成了内衣,但至少在奈良朝,它是外衣”[57]。
那么唐代如何呢?就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唐代石窟壁画与墓室壁画看,还没有男子在袍衫外面穿半臂的实例,因此我倾向认为,在唐代虽然半臂有穿在外面的可能,但大部分情况下是穿在袍衫下的。理由如下:
二、《中华古今注》卷中“半臂”条引唐宰相马周上疏,说“‘臣请中单上加半臂,以为得礼’……诏从之”。所以我们看一些男子穿袍衫的唐俑,可透过袍衫看到半臂的轮廓。袍衫下穿半臂,作用类似今天之垫肩,可使男子显得肩宽而威武[59]。
三、虽然平时穿在里面,但当劳动或作战时,可脱下外面袍衫的袖子,露出半臂来。一种是只脱一只袖子,将其掖在腰间,这就是前述崔成甫的“偏袒膊”。如果半臂穿在最外面,他怎么“偏袒膊”呢?唐俑也有类似例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牵马俑,就是脱下一只袖子,露出了里面的半臂来的(图5)。另一种是两只袍衫的袖子都脱下来,系在腰间,这时就露出了整件半臂。敦煌壁画第23窟“雨中耕作”中的农夫就是一例[60](图6)。正因为一般情况下半臂穿在里面,所以像前述史料记载唐朝酷吏来子恂那样,他大概是为炫耀锦半臂,特意将其穿在外面[61],结果招致了“朝士诮之”。(www.daowen.com)
图5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牵马俑
(引自黄正建《“半臂”为男子服饰》,《中国文物报》1992年6月21日第3版)
图6 敦煌莫高窟第23窟唐“雨中耕作”图
不过,尽管我倾向认为半臂一般是穿在袍衫里面,但也不能否认有穿在外面的情况。这主要是乐舞人的场合。例如《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骠国》记南诏乐舞,说“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舞人服南诏衣,绛裙襦……襦上复加画半臂”[62]。这时的半臂就是穿在“襦”的外面的。这种乐舞人将半臂穿在外面的情况与日本正仓院所藏“乐服”半臂的使用情况可能有相似之处。
总之,我们在研究唐代半臂特别是它的形制时,很有必要借助依靠日本资料,因为它不仅保存了8世纪文书中有关半臂的文字资料,而且更宝贵的是保存了8世纪半臂的实物资料,足可以用为我们的重要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