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袴奴:古代军装中的新词解析

唐代袴奴:古代军装中的新词解析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颇怀疑是某种中亚语言的音译,与意译的“袴”组合成了一个意思模糊的新词——袴奴。这种大概来自中亚、后成为军人服饰之一的“袴奴”,在西北出土文献,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也有明确记载,可补史籍之阙。“黄衫、袴奴、末额”成了固定搭配。有一些士兵没有“单袴”,下裳只有“袴奴”。因此袴奴应该是一种裤子。裈是内裤,则袴奴当是外裤。

唐代袴奴:古代军装中的新词解析

唐代有一种比较罕见的男子服饰,大约是中亚一带传入的,唐前唐后均少见。它的名字叫“袴奴”。单从名称看,就不像汉语词汇,因为“袴”是传统汉语,指一种“下裳”没有问题。但“奴”为何意?颇怀疑是某种中亚语言的音译,与意译的“袴”组合成了一个意思模糊的新词——袴奴。

袴奴在史书中所见不多,大约只在《通典》中有个别记载。据《通典》卷一四六《乐六》记“西戎之乐”,其中“龟兹乐”舞人穿红抹额、绯袄、“白袴奴”;“康国乐”舞人穿绯袄、锦袖、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奴,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安国乐”舞人紫袄、“白袴奴”、赤皮靴[4]。从这些记载看,“袴奴”的穿着者是今新疆和中亚一带的乐舞人,穿“袴奴”时常与“抹额”搭配。

“袴奴”也被写作“袴帑”。上述三条记载在《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均作“袴帑”[5]。或许“奴”和“帑”当时是音译的不同用字。

袴奴和抹额除乐舞人穿用外,军人也穿。唐代李荃的《太白阴经》卷四《军装篇》就说军人要准备“袴帑抹额”等[6]各十份。袴帑与抹额可简称为“奴抹”或“帑抹”,后来成为下级武官参见上级武官,乃至节度使参见兵部尚书的礼服。《旧唐书》卷一〇四《封常清传》记高仙芝作为四镇节度副使去见节度使,是“去(具?)奴抹带刀见”[7];《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四下》也说节度使“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8]。《新唐书》的这一说法来自《旧唐书》卷一七二《令狐楚传》。该传中记令狐楚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后上奏反对节度使穿“帑抹”,说:“诸道新授方镇节度使等,具帑抹,带器仗,就尚书省兵部参辞。伏以军国异容,古今定制,若不由旧,斯为改常……前件事宜,伏乞速令停罢,如须参谢,即具公服。”结果是文宗“从之”[9]。这以后,穿“帑抹”的可能就少了[10]

这种大概来自中亚、后成为军人服饰之一的“袴奴”,在西北出土文献,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也有明确记载,可补史籍之阙。以下略举三件:

A 唐袁大寿等资装簿

这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78号墓文书,编号为72TAM178:8,年代约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年)[11]。引几行如下:

1.袁大寿 布袄子一 小袄子一 黄衫、袴奴、末额各一 毡装一

3.徐□□ 袴奴、末额、黄衫各一 緤袄子一 靴一量 靺一量

4.董青水 袄子一 黄衫、袴奴、末额各一 小袄子一 单袴一 鞋两量 靴一量并靺一量[12]

这其中“末额”就是“抹额”。“黄衫、袴奴、末额”成了固定搭配。其他衣裳或有差别,但这三样却是必备的。由于178号墓出土文书多涉及士兵,再参下列敦煌文书,推测此文书中的衣物是军人所备衣物,孙继民则直接称其为“府兵”的“自备衣装”[13]

B S.964V天宝九至十载(750—751年)张丰儿等春冬衣装簿

此件英藏敦煌文书有不同定名,主要有“支给簿”与“衣装簿”之别,此处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的定名,录文亦据此书[14]。此件文书的性质,我认为是“士兵拥有衣物的登记文案”[15],孙继民则进一步认为是“关于健儿衣装登记的文书”[16]。文书内容是勘检军人春冬衣的记录,详细登记了每个士兵所拥有的两年的春冬衣。我们引一个士兵的春冬衣装如下:

1.张丰儿

从文书看,“袴奴”是士兵春衣中必备的衣物。

C P.3274V唐天宝年间(742—756年)豆卢军某营衣装勘检历

此件法藏敦煌文书的定名和录文均依孙继民《〈唐天宝年间豆卢军某营衣装勘检历〉杂识之一》一文。文书与豆卢军相关,时间是天宝年间,性质是“军人衣装登记帐簿”[17]。录一个士兵拥有的衣装如下[18]

47.火长酒岳儿

50. 单袴三(布故) 袴奴三(二布一练,故) 裈三(小)

51. 幞头柒 鞋柒 靺柒(二故)

52. 被袋壹

从这件文书看,“袴奴”仍是士兵必备的衣物之一。

现在的问题是:“袴奴”的形制如何?日本学者那波利贞曾在《有关唐天宝时代河西道边防军的经济史料》一文中认为“袴奴”与邪幅、行縢名异实同,均指包裹脚胫部的胫衣,与绑腿类似[19]。文章没有举出任何根据,只是推测。

我却觉得“袴奴”不像绑腿类胫衣,而应该是下裳即“袴”的一种。我也没有直接证据,只能间接推论如下:

第一,A文书中“黄衫、袴奴、末额”是固定搭配。有一些士兵没有“单袴”,下裳只有“袴奴”。如果袴奴是绑腿的话,他们就没有裤子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袴奴应该是一种裤子。

第二,从B文书看,袴奴排在上衣(蜀衫汗衫)后的“裈”之后,再后面是半臂。裈是内裤,则袴奴当是外裤。否则只有内裤没有外裤,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从C文书看,排列尤其有规律:先是冬装上衣的袄子、长袖、半臂,冬装下裳的复袴;然后是春装上衣的蜀衫、汗衫,春装下裳的单袴、袴奴、裈。与B文书不同,先列外裤的袴奴,再列内裤的裈,但都与裈排在一起。因此可知袴奴应是下裳。它与单袴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用途不同。如果袴奴是绑腿的话,应该和幞头鞋袜排在一起,但实际上,在A文书中它排在小袄子前(或后);在B文书中排在半臂前;在C文书中排在裈前,都与幞头鞋袜相隔。(www.daowen.com)

第四,从材料看,据B、C两件文书,袴奴多为赀布、纻布、白布即麻织品[20],但也有“练”一类丝织品。用丝织品做绑腿恐怕不大实用。另外,在这两件文书中,上衣下裳一般都要将材料注出来,而幞头鞋袜则不注。袴奴如果是绑腿的话,应与幞头鞋袜属一类,不当注材料,但实际上袴奴与单袴与裈相同,都将材料注得很清楚。这或也说明它的性质与单袴或裈是相同的。

第五,《倭名类聚抄》卷六《调度部行旅具》解释“行缠”时说:“唐式云:诸府卫士,人别行缠一具(缠音直连反)。本朝式云‘胫巾’(俗云波波歧)。”[21]这就是说唐代士兵自有绑腿类“胫巾”,但名为“行缠”而非“袴奴”。

通过这些推测,或可间接证明“袴奴”属下裳,是“袴”的一种。但它与普通的单袴不同,有其特殊性。从它主要为“舞人”特别是跳“胡旋舞”的舞人穿用,以及为士兵所穿用看,它应该是一种适合剧烈运动的裤子。很有可能是裤脚处缝有带子,可将裤脚扎起来。这样在跑跳时裤脚不致碍事,有利于迅速旋转或其他剧烈运动。

之所以认为袴奴脚上或有带子,得益于日本资料,即日本保存的资料可能有助于理解“袴奴”的性质。

按:在日本古代,朝野上下对唐朝的许多服饰都很了解。像袍衫袴靴等,样式与唐朝服饰非常相似,应该是受到了唐朝的直接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袴奴”也曾传到日本,影响了日本古代的服饰。

并且“袴奴”本身也成了日语即所谓“倭名”(或“和名”)。于是10世纪中源顺作《倭名类聚抄》就专有“袴奴”的词条。现将狩谷棭斋笺注的此条内容移录于下:

袴奴 《杨氏汉语抄》云:袴奴(左师奴歧乃波贺万,或《俗语抄》云“绢狩袴”,或云“歧奴乃加利八可万”。)(○广本袴奴作奴袴。按:诸书多谓“指贯袴”为“奴袴”,然山田本、伊势本、昌平本、曲直濑本、下总本皆作“袴奴”。《类聚名义抄》、《伊吕波字类抄》、《壒囊抄》并同。《西大寺资财帐》所载罗陵王装束,亦云“袴奴一腰”。《撮壤集》奴袴、袴奴两载。按《旧唐书·音乐志》载龟兹乐康国乐舞者冠服,有“白袴帑”,则知袴奴即袴帑。其曰“奴袴”者,后世之误倒。广本作“奴袴”者,疑系因后世所用改窜,非《汉语抄》源君之旧。下总本无“或俗”至“狩袴”八字。伊势广本无“或云”以下十字。按:指贯袴裁缝与猎袴同,而猎袴用布,指贯袴用织物若平绢为异,故曰“绢狩袴”也。《天武纪》“括绪裈”盖是。)(卷四装束部衣服类)[22]

据此段解释可知:袴奴存在于10世纪的日本,《西大寺资财帐》可证有实物存在;其本名叫“袴奴”;从其与“狩袴”比附看,其形制与“指贯袴、猎袴、括绪裈”相近;后世误倒为“奴袴”。但从该解释中仍不知其具体形制如何。

日本学者关根真隆是奈良朝服饰研究专家。他在《奈良朝服饰研究》中也专列“袴奴”一节,其中含《西大寺资财帐》共引了两件有“袴奴”文字的文书,现移录于下[23]

这其中第一条中的袴奴[24],显然与乐舞有关,从“唐乐”看,也可能与唐朝有关,至少受唐朝影响是没有疑问的。该条称袴奴为“一腰”,且有里有面,又显然指裤子类下裳,因为绑腿不会称“一腰”,也无所谓里和面。第二条中的“宝字”指“天平宝字”,八年是公元764年,当唐代宗广德二年,上距前列B文书的天宝十载(751年)只有13年,且袴奴而“绵”,也不会是绑腿类。从这两条记载与唐朝的密切关系(时代、乐舞等)看,不论名称还是形制,应该都与唐朝的袴奴相似甚至相同。

袴奴被称为或被改造为奴袴后,在日本平安时代大为流行,直到今天仍然是传统服饰的组成部分。《和汉三才图会》卷二八释“奴袴”为“似寻常长袴而括裔者也”,“裔”注音为“スソ”即“裾”。并配有两件奴袴的图[26](图2)。从图看,确是长裤状且在两裤脚处各附有供捆扎的带子。

顺便说一句,汉语词汇传到日本后,常会发生颠倒,例如“和平”变成“平和”、“阶段”变成“段阶”等。“袴奴”变成“奴袴”也是一例。当然也可能“袴奴”一词所指不明,日本人将其改称为“奴袴”就强调了它的形制或功用首先是“袴”,只不过是一种不同于一般长裤的“袴”。同样的例子还有“袴褶”。这是中国古代的习惯用法,但传到日本后,被改称为“褶袴”[27]。这大概是日人认为“褶”是上衣,“袴”是下衣,应该先说上衣后说下衣,因此才不说“袴褶”而改说“褶袴”。

图2 《和汉三才图会》卷二八记载的两件奴袴

综上所述,“袴奴”的形制应该清楚了:它不是行縢、行缠等绑腿类胫衣,而是一种裤。这种裤属长裤,在裤脚处附有纽带供捆扎,可避免裤脚招风碍事,利于跑跳和旋转,所以多为舞者和军人穿用。它出现于唐朝,可能来自西域,在史籍和出土文书中有少量记载。它曾东传日本,为日本保存的帐簿文书所记载,作为“倭名”被解释,并有实物可作证[28]。这就是日本资料帮助我们理解唐朝服饰形制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