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会食:权势展示与社会职能》

《唐代会食:权势展示与社会职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廊餐后来扩展为各官司各具本钱、备公厨、供百官的会食。因此“议政事”就成为会食的主要目的之一。会食的目的之二是观礼仪,即通过会食的礼节来教育百官自觉遵守并维护统治秩序。宰相会食时不许下级谒见;一人不在,其他宰相不能动筷。综合以上可看出会食具有三种社会作用。[33]这“正位秩之叙”、“会政事之要”、“获僚友之乐”,正是会食的主要社会职能。

会食是始于唐代的颇具特色的官员宴会形式,其起源是太宗时期的廊下餐。崔元翰在《判曹食堂壁记》中说:“太宗文皇帝克定天下……命庶官日出而视事,日中而退朝。既而晏归,则宜朝食,于是朝者食之廊庑下。”[23]后唐同光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也说:“准本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赐食,谓之廊餐。”[24]廊餐后来扩展为各官司各具本钱、备公厨、供百官的会食。上自宰相,下到各郡县无不如此,成为唐代官员宴会中社会职能较强的宴会之一。

会食,从其起源就可知它是与政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议政事”就成为会食的主要目的之一。宰相会食,不用说是在“论道之所”[25]的政事堂,其他州郡诸司食堂也都是议政场所。例如在录事参军食堂的墙上就有关于审判处理犯人的条文,甚至“令刻石置于会食之所,使官吏起坐观省,记忆条目,庶令案牍周详”[26]。所以蔡词立在《虔州孔目院食堂记》中说:“京百司至于天下郡府,有曹署者则有公厨,亦非惟食为谋,所以因食而集评议公事者也。繇是凡在厥位,得不遵礼法举职司,事有疑、狱有怨、化未洽、弊未去、有善未彰、有恶未除,皆得以议之,然后可以闻于太守矣。冀乎小庇生灵以酬寸禄,岂可食饱而退,群居偶语而已。”[27]明确指出“议政事”是会食的主要目的,而饮食不过是一种手段。此外诸如所谓“因于会食,遂以议政”、所谓“(食)堂之作,不专在饮食,亦有政教之大端焉”、所谓“由议事以观政,由政以观黜陟”[28],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会食的目的之二是观礼仪,即通过会食的礼节来教育百官自觉遵守并维护统治秩序。宰相会食时不许下级谒见;一人不在,其他宰相不能动筷。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记载说:“(郑)珣瑜方与诸相会食于中书。故事,丞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王)叔文是日至中书,欲与(韦)执谊计事……(执谊)竟起迎叔文,就其阁语良久,宰相杜佑、高郢、珣瑜皆停筯以待。”此外如李翱在《劝河南尹复故事书》中论证了府僚在会食之际,司录进来后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对判司诸官应如何行礼的问题[29],《唐语林》卷八详细记述了御史台“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唯相揖而已,杂事至则尽用宪府之礼”的情况。所以崔元翰在谈到会食时还说它可以“由饮食以观礼,由礼以观祸福”[30],把“观礼仪”看作会食的另一目的。(www.daowen.com)

会食以饮食为媒介,以僚友相聚为形式,其中显然也包含了“和”的目的,即通过会食达到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团结协力。李翱在《故河南府司录参军卢(士琼)君墓志铭》中说:“(君)召主馔吏约之曰:‘司录、判官文学、参军,皆同官环处以食,精粗宜当一,不合别二。’……及月终,厨吏率其余而分之,文学、参军得司录居三之一。君晓之曰:‘俸钱、职田、手力数既已别官品矣,此餐钱之余不当计位高下。’从此后自司录参军平分之。”[31]李翱用实例说明了会食的这一性质,即平时应该有等级差别,但会食时的饭菜应该上下级相同,以此来调剂上下之间的人事关系,达到所谓“义诱于众,仁和于物。诱进则众洽,和同则物安”[32]的理想政治气氛。

综合以上可看出会食具有三种社会作用。我们用柳宗元的话来作一总结,即他在《盩厔县新食堂记》中所说:“乃合群吏于兹新堂:升降坐起,以班先后,始正位秩之叙;礼仪笑语,讲义往复,始会政事之要;筵席肃庄,笾豆静嘉,燔炮烹饪,益以酒醴,始获僚友之乐。”[33]这“正位秩之叙”、“会政事之要”、“获僚友之乐”,正是会食的主要社会职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