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历史遗迹发现与文化传承

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历史遗迹发现与文化传承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以来四次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定名为“龙虬庄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的周邶墩、唐王墩、南荡文化遗存,证明在新石器晚期、青铜器早期,以扬州为代表的江淮东部地区成为南北文化的走廊。刘胥在位六十四年,后以祝诅事获罪,自杀。细君有《悲愁歌》传世,这是扬州在中国史籍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女诗人。是为扬州佛教传播之始。谢玄还广陵,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北府兵后为淝水大战之主力。

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历史遗迹发现与文化传承

【先秦·秦】

公元前7000年—前5500年,今高邮市东北约九千米处龙虬庄有先民聚居。1993年以来四次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定名为“龙虬庄文化”。 

夏商时期,市境为淮夷聚居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的周邶墩、唐王墩、南荡文化遗存,证明在新石器晚期、青铜器早期,以扬州为代表的江淮东部地区成为南北文化的走廊。

公元前1000年—前771年,今仪征市西南胥浦镇甘草山、新集镇破山口有方国贵族生活,或曰与邗国有关。

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前后,吴国寿梦时期,吴灭干(邗)国。

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奔吴,或曰由今仪征胥浦渡江。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尽取故吴地,广陵属楚。

周慎靓王二年(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筑广陵城。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在高邮筑高台,设邮亭,作为驿站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至会稽,勒石颂德。后渡江北上,经邗沟,转淮河,北至琅琊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广陵人召平矫陈王命,拜项梁为上柱国,令引兵渡江,西向击秦。

【汉】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刘邦立刘濞为吴王,都广陵。刘濞铸钱,煮盐,百姓无赋,国用充足,尊重人才,广招游士,邹阳、庄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枚乘撰《七发》,中有“观潮”一节,史称“广陵潮”。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刘濞起兵广陵,不久兵败被杀。景帝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都广陵。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后董仲舒任江都相,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规劝骄王。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四月,立皇子刘胥为广陵王。刘胥在位六十四年,后以祝诅事获罪,自杀。

汉武帝元封中(公元前108—前107年),以原江都王刘建女细君为和亲公主,嫁乌孙昆莫,史称“江都公主”。细君有《悲愁歌》传世,这是扬州在中国史籍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女诗人。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诏祠长江于江都,一岁四祠。

汉章帝元和元年(87年),广陵太守马棱上奏要求罢盐官,薄赋税。在本郡内兴复陂湖,节田两万余顷。马棱为马援之族孙,风骨才干颇获赞誉,吏民刻石颂之。

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广陵太守张纲收张婴,并大兴水利,开渠引水,人称“张公渠”,即今张纲沟。

汉顺帝时(126—144年),侍中王逸撰《广陵郡图经》,为扬州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今唯《文选》李善注有引述。

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广陵臧旻出使匈奴。对西域百余国之地理、人口、物产、风俗莫不详知,口述手画,人奇其才,堪比班固《西域记》。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下邳相笮融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于三地传播佛教。是为扬州佛教传播之始。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时任东郡太守的广陵人臧洪被袁绍围攻一年之久,面对陈琳的劝降,撰《答陈琳书》,文存《三国志》《汉书》。后城破,臧洪与同乡陈容俱死。人谓“一日杀二烈士”。臧洪为臧旻之子。

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时在孙策幕中的广陵张纮撰《为孙会稽责袁术僭号书》。有《张纮集》。江都皇象避乱江东,仕于吴,有“书圣”之名。

建安五年(200年),广陵陈琳撰《檄州郡文》。袁绍败,入曹操幕,有《陈琳集》。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令沿江百姓内徙,广陵、庐江、九江、蕲春等十余万户皆东渡投吴,广陵竟至空旷无人。

建安年间(196—220年),广陵太守陈登筑五塘。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冬,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撰《至广陵于马上作》。

孙吴五凤二年(255年),冯朝城广陵,因功费甚众而未成。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望气者言广陵有天子气,诏封皇孙司马遹为广陵王。

三国西晋时期,广陵(江都)人撰著有:范慎《尚书义》、袁晔《献帝春秋》、华融《广陵烈士传》、高崧《高茂琰奏事》、佚名《江都图经》、范慎《矫非论》、吴普《吴氏本草》《华佗方》《神农本草经》、刘颂《奏书》《刘颂集》、盛彦《盛彦集》、闵鸿《闵鸿集》、戴邈《戴邈集》等。

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年)十二月,大司马桓温北伐失败后,徙镇广陵,发徐、兖二州民筑广陵城。

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谢玄兖州刺史,镇广陵,北府兵亦迁移至广陵。

太元四年(379年)谢玄率北府兵救三阿,攻盱眙,下淮阴,威名大震。谢玄还广陵,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北府兵后为淝水大战之主力。

太元十年(385年)四月,淝水大战后谢安功高震主,以再请北伐为由,离京出镇广陵之步丘,于新城北筑埭,民比之召公,后人称为“召伯埭”。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南兖州获实土,寄治京口,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治广陵。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447—449年),徐湛之镇守广陵,修楼筑园,招徕文士,赋诗属文,吟咏唱和。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入侵广陵城。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南兖州刺史、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城反,兵败后,广陵被屠城,死者数千人。十年不到,广陵两遭兵祸,成为“芜城”。鲍照撰《芜城赋》。

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八月,江淹于广陵狱中上书建平王刘景素,“叙事畅通,布景淋漓,写情透切”。

东晋刘宋时期,北方流寓广陵的士族和文人有:东晋晋明帝司马绍、郗鉴、卞壸、桓温、刁彝、王坦之、毛穆之、桓弘、孔衍、谢安、谢玄等,刘宋竟陵王刘诞、临川刘义庆、建平王刘景素、江夏王刘义恭、营浦侯刘遵考、檀道济、刘粹、檀祗、胡藩、沈庆之、刘勔、徐湛之、谢庄、江淹等。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改南兖州为东广州,治广陵。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正月,陈派镇前将军吴明彻收复被北齐占领的广陵,恢复南兖州。吴明彻在攻打广陵时,曾在城西筑弩台,人称“吴公台”。

太建十一年(579年),北周梁士彦攻拔广陵,改南兖州为吴州,自此,广陵亦称吴州。

【隋】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三月,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

开皇七年(587年)文帝准备伐陈,于邗沟东侧新开山阳渎。

开皇八年(588年),杨广以行军元帅身份驻扎六合,主管伐陈战事。

开皇九年(589年),贺若弼统重兵从广陵强渡长江,大破陈师于钟山,陈亡。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自此,广陵始有扬州之名。杨广以晋王任扬州总管,广招旧陈才俊,如柳诸葛颖、虞世基、虞世南、王眘、王胄等入幕,置王府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令潘徽等撰《江都集礼》一百二十卷。

开皇十一年(591年),杨广邀天台僧智顗来扬,尊其为“智者大师”,智顗为杨广授菩萨戒,称其为“总持菩萨”。杨广在扬设宝台经藏,收藏佛教典籍。并置“四道场”,即慧日寺、法云寺和玉清观、金洞观,广招天下名僧高道。

仁寿元年(601年),蜀冈西寺(又称“栖灵寺”)建栖灵塔,供奉佛骨。

仁寿年间,杨广曾以太子身份出巡扬越,僧人智果上《皇太子东巡颂》。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扬州总管府,设江都郡。征发淮南民工十余万人,拓宽浚深邗沟西道,河宽四十步,旁筑御道,树以柳。八月,炀帝龙舟沿运河巡游江都。

大业六年(610年),炀帝第二次巡游江都。诏令江都太守秩同京尹。在城内兴建江都宫,包括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等十多处宫室,又在城南扬子津建临江宫。大业七年(611年),炀帝登扬子津钓台,大宴百僚。

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第三次巡游江都。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杀隋炀帝,萧后殡其于江都宫流珠堂内,江都太守陈棱葬其于吴公台。

隋大业中(605—618年),隋炀帝三次巡游江都均携大量图书文献。令诸葛颍、江都曹宪等搜集淮南文学精品撰《桂苑珠丛》。曹宪撰《文字指归》《古今字图杂录》《尔雅音义》《博雅音》。

【唐·五代】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子通据江都,称帝,国号吴。次年,为杜伏威、辅公祏攻破,败退京口。

武德七年(624年),改南兖州为邗州。

武德九年(626年),改邗州为扬州。广陵始专有扬州之名。

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隋炀帝萧皇后卒,唐太宗诏以皇后礼与隋炀帝合葬于雷塘。

太宗贞观中(627—649年),曹宪在江、淮间授《文选》,李善等从之学。曹宪撰《文选音义》《扬州记》《曹宪集》,李善撰《汉书辨惑》《狄仁杰传》,上官仪、来济参编房玄龄等所修《晋书》,上官仪撰《上官仪集》,来济撰《来济集》。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李善《文选注》成并表上。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等在扬州起兵,骆宾王撰《讨武曌檄》。

中宗神龙(705—706年)中,扬州张若虚撰《春江花月夜》。时张若虚与越州贺知章、贺朝万、齐融,扬州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澣开伊娄河,自瓜洲至扬子桥25里,建斗门船闸,李白撰《题瓜州新河》赞之。

玄宗天宝二载(743年)三月,扬州鉴真应荣睿、普照之请,东渡弘法,历经六次,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十二月成功抵日,传播佛教及盛唐文化。

天宝七载(747年),李邕受奸相李林甫构陷冤死,时年七十。李邕博学多才,少年成名,为行书碑文大家。撰碑八百余通,有《李北海集》及《叶有道碑》《麓山寺碑》《李思训碑》传世。后世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天宝七载至九载(748—750年),唐玄宗多次征召江都道士李含光(683—769年)往长安,赏物赠诗,赐名“玄靖先生”,李撰《本草音义》《道学传》《老子庄子周易学记》《义略》《修真指微诀》《内学记》。

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四月,楚州安宜县尼真如献宝玉十三枚,因易安宜县为宝应县,改年号为宝应。

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十二月,杜佑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直至十九年(803年)拜相。任内撰成《通典》二百卷。

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淮南节度使李德裕于水馆为日本遣唐大使藤原常嗣饯行。日本请益僧圆仁和尚入唐求法,经过扬州。

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高骈任淮南节度使,缮完扬州城垒。新罗崔致远入高骈幕,其诗文编为《桂苑笔耕集》传世。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经行或寄寓扬州,留下不朽诗篇,如孟浩然王昌龄、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孟郊、张籍、刘禹锡白居易、王建、李德裕、李绅、张祜、杜牧杜荀鹤、皮日休、权德舆、徐凝、姚合等。

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入扬州,拜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封为吴王。晚唐扬州经历秦、毕、孙、杨兵火之余,江淮千里,扫地以尽。杨行密招抚流散,轻徭薄赋,未及数年,公私富赡,几复承平之旧。

后梁末帝贞明五年(919年)四月,吴王杨隆演即吴国王位,定都扬州,建元武义。

杨吴高祖杨隆演武义三年(921年),敦煌名僧范海印巡礼至扬州。

杨吴睿帝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夺杨吴政权,建立南唐,定都金陵,以扬州为东都。

南唐时期,江都冯延巳撰《阳春集》,广陵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史称“小徐本”。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十二月,南唐元宗李璟令焚扬州城,驱人南渡江。后数日,后周攻占扬州。次年二月,韩令坤于罗城东南隅别筑新城,史称“周小城”。

【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于扬州叛乱。赵匡胤御驾亲征平叛,李重进自焚而死。次年正月,诏以扬州行宫为建隆寺。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乔惟岳为淮南节度使,于西河建运河双门船闸。

雍熙三年(986年),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献上,史称“大徐本”。

至道二年(996年),王禹偁知扬州,撰《扬州建隆寺碑记》《芍药》《后土庙琼花》等。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诏令在建安军(今仪征市)西山铸造圣像,六年(1013年)升建安军为真州。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赐郡名仪真。

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扬州城内右南厢重建州学。

庆历八年(1048年)二月,欧阳修知扬州,于大明寺西侧筑平山堂,留下千古佳话。

皇佑四年(1052年),施昌言、许元、马遵等建真州东园。欧阳修为作《真州东园记》。

神宗元丰二年至四年(1079—1081年),鲜于侁由神宗钦点知扬州。任内曾编《扬州集》三卷,收扬州古律诗及箴赋二百零二篇。秦观序。佚。

神宗元丰前后,苏轼曾与秦观、孙觉、王巩先后同游高邮泰山庙,饮酒论文,时称“四贤聚会”,后遂建文游台以示纪念。

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荐秦观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秦撰《淮海集》。

元祐七年(1092年)正月,苏轼知扬州,于平山堂后建谷林堂。

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孙觉任龙图阁学士兼侍讲,著《春秋解经》十五卷,另有《春秋经社要义》六卷、《文集》四十卷、《奏议》二十卷、《外集》十卷、《荔枝唱和诗》一卷等,多不传。

徽宗政和年间,御赐“蕃釐观”额,观有琼花,俗称“琼花观”。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逃至扬州,以扬州为行在,命吕颐浩缮修城池。三年(1129年),金军突袭扬州,高宗仓皇渡江,后至临安

绍兴十二年(1142年),许中知扬州,于夹城英缠坊建州学,附设江都县学。

绍兴十九年(1149年),真州陈旉撰《农书》。

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扬州州学刊沈括梦溪笔谈》。

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姜夔过扬州,撰《扬州慢》。

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崔与之权发遣扬州事,增筑瓮城,疏浚城濠,开月河,置钓桥,并作《扬州重修城壕记》记其事。离任时,扬州万人垂泪相送。

理宗绍定中,赵葵、赵范兄弟在扬歼灭叛军李全。六年(1033年)赵葵以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前后留扬八年,颇多德政。端平三年(1236年)即堡城武锋军统制衙署修万花园。

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李庭芝筑平山堂城。

度宗咸淳间(1265—1274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来扬传教,于南门内建礼拜寺(仙鹤寺),后葬于城外运河东岸之冈,称“西域先贤普哈丁墓”。

咸淳十年(1274年),元翰林院侍读学士郝经于真州北归。郝经于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赴宋议和,为贾似道秘密扣押于仪真,后以帛书系雁足,为元兵捕获,促宋放人,始得北归。在仪真十五年,有诗文流传。(www.daowen.com)

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初三夜,文天祥被元兵俘获后逃脱,在扬州城外历尽艰险,有《至扬州》诗二十首。

德祐二年(1276年)七月,李庭芝、姜才在元兵压境之际,坚守扬州,焚书拒降,不屈而死,扬人建双忠祠以祀之。

【元】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江淮行省,治扬州。省设行教坊司,管理戏曲等艺人事。世祖至元间(1272—1289年)杂剧艺人朱帘秀在扬州作场。关汉卿曾南游扬州,作《赠朱帘秀》套曲。至元十五年(1278年)白朴游扬州,作《木兰花慢·灯夕到维扬》。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散曲家胡祗遹、王恽过扬州,与白朴会,观朱帘秀演剧。马致远剧作《窦娥冤》《荐福碑》均与扬州有关。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二月,朝廷所征召的江南贤士赵孟等24人会集扬州,从运河北上至大都。

世祖时,四川大儒张讲学于仪、扬,马祖常从之学。祖常在仪真读书近十年。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扬州儒学刻印马祖常《白田先生文集》十五卷。

英宗至治至泰定帝泰定年间(1322—1328年),扬州有天主教教堂、景教教堂。

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钟嗣成撰戏曲史专著《录鬼簿》成,卷下记有维扬籍杂剧、散曲作家睢景臣、陆登善、孙子羽、花士良、张鸣善、魏士贤等事略与所刻剧目、曲目。

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年),马可·波罗至扬州,《马可·波罗游记》称其任扬州总督三年。

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起兵,据高邮,称诚王,号大周。至正十六年(1356年)迁都苏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朱元璋击败。

元代,扬州诗人成廷珪,奉母居市廛,名其宅曰“居竹轩”,四方之士过扬州,必以其为依傍。元末避乱吴中,殁于松江。廷珪与张翥、杨维桢、倪瓒、危素等诗词唱和,交往密切。身后友人录其残稿,成《居竹轩诗集》传世。

【明】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扬州太守周原福于府署后儒林坊重建府学。洪武七年(1374年),江都知县朱启于开明桥建江都县学。

明初,右丞相高邮汪广洋有诗集《凤池吟稿》,由邑人王应元刊行。《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不愧为一代开国之音。

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天宁寺僧道彝奉命出使日本。

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伊斯兰教徒米里哈只持敕谕,于扬州等地传教。

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建董子祠于两淮盐运使署内,以祀董仲舒。

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扬州太守王恕建资政书院。

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扬州府同知叶元于扬州府学东侧市河上建文津桥,为砖石拱桥。万历十三年(1585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于桥上建文昌阁。

弘治十二年(1499年),朱应登(字升之,号凌溪年)举进士,诗宗盛唐,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十才子”,又为“弘治七子”之一,与顾璘、陈沂、王韦并称“金陵四家”。有《凌溪先生集》十八卷。

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陕西武功康海寓扬州,董其昌题其所居曰“康山草堂”。

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二月,武宗朱厚照南巡至扬州。太守蒋瑶护佑一城百姓,离任后,民建祠祀之。

世宗嘉靖五年(1527年),两淮巡盐御史雷应龙建维扬书院。

嘉靖六年(1527年),南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北上,至扬州讲学,其门弟子五十余人不约而至,弟子葛涧为之建馆,因其地承甘泉山脉,而先生号甘泉,故名“甘泉行窝”。

嘉靖七年(1528年),巡盐御史朱廷立建甘泉书馆,后改为甘泉书院、湛若水书院。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高邮张刻《诗馀图谱》。翌年刻宋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十八年(1539年)在武昌刻秦观《淮海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朱怀幹修、盛仪纂《惟扬志》成。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防倭寇,扬州太守吴桂芳筑明新城,何城《扬州府新筑外城记》记其事。

嘉靖年间,广东顺德人欧大任为江都训导,谈经之暇,与诸名士唱和为诗,号“竹西社”。又撰《广陵十先生传》。

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扬州太守虞德烨于南门外运河边建文峰寺,福缘寺僧镇存募建文峰塔。后王世贞为文峰塔撰《文峰塔记》。

万历二十年(1592年),扬州知府吴秀开浚城濠,积土为岭,树以梅,因名梅花岭。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湖广公安袁宏道客居仪真,撰《广陵集》。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扬州太守杨洵建崇雅书院。汤显祖弃官归里过扬州,撰《戊戌上巳扬州钞关别遂昌吏民》《广陵夜》,为仪真李柷撰《青莲阁记》。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署理两淮盐政袁世振改革盐法,实行“纲运法”,此后二百余年皆行此法。

万历年间,皮市街宛虹桥西建扬州藏经院。

晚明,江都郑元勋延请园艺大师计成设计、建筑影园,董其昌题写匾额。郑元勋曾辑刊《影园瑶华集》,刻江西万时华所撰《广陵散》。

【清】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军攻克扬州,史可法不屈而死,二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清兵大肆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扬州府推官王士祯及袁于令、杜濬等人红桥修褉,王撰《红桥游记》。康熙三年(1664年),王士祯邀林古度、杜濬、扬州孙枝蔚、程邃等再次修褉于红桥,作《冶春绝句》二十首。

康熙十三年(1674年),扬州知府金镇与江都汪懋麟主持修复平山堂。康熙十七年(1678年)汪懋麟刻《百尺梧桐阁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江都汪楫出使琉球,归撰《中山沿革志》《使琉球杂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两淮商人建敬亭书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此后,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凡六次南巡,均驻跸扬州。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孔尚任被命南行勘察河工,设署泰州,后至扬州,与泰州邓汉仪、江都卓尔堪、费密等修禊红桥。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石涛定居扬州。绘《大涤草堂图》《维扬洁秋图》《红桥烟雨图》等。撰《苦瓜和尚画语录》。

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1695—1700年),张潮等辑刻《檀几丛书》一百五十余种,《昭代丛书》一百五十卷。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扬州徐常遇刻《琴谱指法》,创广陵琴派。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曹寅奉旨于天宁寺设扬州诗局,编刻《全唐诗》。

康熙五十年(1711年),曹寅、李煦、孙文成等奉旨设扬州书局,刻《佩文韵府》。

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上谕”指称盐商蓄家班之盛,“各处盐商皆然,而维扬尤甚”。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两淮盐运使高斌、尹会一重建安定书院。金农自定《冬心先生集》四卷,广陵般若庵刊行。是年,山东高凤翰赴泰州盐务分司任,作《滕王阁秋水长天卷》。翌年,辑《砚史》成稿。

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程梦星、马曰琯兄弟等盐商诗人结“韩江吟社”,后汇为《韩江雅集》。

乾隆五年(1740年),董伟业刻《扬州竹枝词》,郑板桥序。

乾隆六年至二十年(1742—1755年),全祖望住马氏畬经堂,成《校订困学纪闻三笺》。

乾隆十三年(1748年),盐商汪应庚独捐银两,修府县学宫。历时三年,耗银五万两。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此后,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75年)、四十九年(1784年),凡六次南巡,均驻跸扬州。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卢见曾再任两淮盐运使。二十二年(1757年)春,举行虹桥修禊,诗文唱和者七千余人,汇编诗集三百余卷。刻《雅雨堂藏书》及当代学者著述,大有功于学术。惠栋、沈大成、高凤翰、金农、郑燮、全祖望、金兆燕、戴震、王昶、陈撰、厉鹗、陈章等前后数十人入其幕。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纂修《四库全书》馆,扬州学者程晋芳、任大椿入馆修纂,张能照、张能焯、吴绍浣、吴绍澯等任总校。朝廷降旨访求遗书,三十八年(1773年)点名扬州盐商马氏献书。三十九年(1774年)因两淮马裕等四家进书最多,命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赐扬州贮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两淮盐运使伊龄阿奉旨于盐运司设词曲删改局,校订古今戏曲剧本,甘泉黄文旸任总校,凌廷堪任分校。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扬州工匠开雕《大禹治水图》玉山。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赐天宁寺大观堂文汇阁贮藏《四库全书》一部。四十九年(1784年),谕扬州文汇阁等所庋四库全书,许士子领出广为传写。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乾隆帝八十寿辰,宝应高朗亭领衔三庆班,赴京演出,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献艺,史称“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汪中受聘在杭州校勘文澜阁四库全书,病逝于旅次。此前已受聘校勘文汇阁、文宗阁四库全书。汪中著有《述学》《大戴礼记补注》《广陵通典》等。

乾隆六十年(1795年),仪征李斗《扬州画舫录》成书。

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阮元在浙江使院刻《曾子注释》修订本,纂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因丁父忧归里,于家庙西侧建隋文选楼。助王豫编《江苏诗征》。其一生历官三朝,执节九省,所至奖掖人才,大兴文教,编刻《经籍籑诂》《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畴人传》《广陵诗事》《淮海英灵集》《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粤东金石志》等。诗文集有《揅经室集》等。王昶、段玉裁、黄文旸、钱大昭、武亿、孙星衍、凌廷堪、江藩、焦循、严杰、顾广圻、臧庸、李锐、方东树、朱为弼前后百馀人入其幕。

嘉庆十五年(1810年),阿克当阿修、姚文田等纂《(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刊行。

嘉庆十九年(1814年),阿克当阿奉旨设局校刻《全唐文》。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甘泉江藩刻《国朝汉学师承记》。有《国朝宋学渊源记》等。岁末,焦循完成《易学三书》,着手撰写《孟子正义》,立簿逐日稽省,仅十九个月成稿。二十五年(1820年)9月长逝,年58岁。阮元作《通儒扬州焦君传》。

嘉道间,周太谷创立太谷学派。

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朝廷采纳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于淮北废除纲盐制,改行票盐法。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仪征刘文琪刊《春秋左氏传旧疏考正》。

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至扬州,与阮元、秦恩复、魏源、陈杰、刘文淇等会,论学谈艺,作诗纪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魏源于扬州成《海国图志》五十卷,作叙于扬州絜园。二十七年(1847年),补成六十卷,刊于扬州。后又辑得四十卷,合为一百卷。咸丰二年(1852年),于高邮知州任上作《海国图志成后叙》。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仪征汪廷儒《广陵思古编》刻成。

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第一次进扬城,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被焚毁,十一月二十六日撤离。

咸丰五年(1855年),扬州董恂撰《甘棠小志》,译英国诗人朗弗罗《人生颂》。

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办达德小学。

同治四年(1865年),宝应刘宝楠、刘恭冕父子《论语正义》成。

同治五年(1866年),妙空法师于江都砖桥创办江北刻经处。

同治七年(1868年),第一次扬州教案。

同治八年(1869年),方濬颐出任两淮盐运使,兴复平山堂等古迹,增加梅花、安定书院经费,创淮南书局。

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何芷舠建何园。仪征汪鋆《扬州画苑录》成。

光绪十三年(1887年)美国南方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焦力·慕究理女士创办真理女学堂。

光绪十五年(1889年),曾国荃委王定安主持续修《两淮盐法志》。

光绪十七年(1891年),第二次扬州教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国基督教西差会委派伊文思医师创办浸会医院。

光绪三十年(1904年),仪征吴引孙建吴道台宅第,仿天一阁建测海楼,藏书二十四万余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美国基督教会于便益门创办美翰中学,1912年改名美汉中学,为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之一。

宣统二年(1910年),扬州熊成基拟刺清重臣载洵,不幸遇害。民国成立后,被追授予陆军上将。1931年,扬州建熊园以纪之。

【民国】

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召见辛亥功臣、京剧老生扬州潘月樵,授予勋章,题赠“现身说法,高台教化”横幅。

1914年,扬州李涵秋《广陵潮》于上海《大共和报》《神州日报》连载。

1919年11月20日,仪征刘师培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一生著述凡七十四种约六百万字。

1920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山宗机创办圣约翰伯尔各满中学。

1922年,仪征毕倚虹《人间地狱》于《申报》专栏《自由谈》连载。日本青木正儿来扬访书,后撰《江南春》。

1923年4月15日,肇和舰叛乱,舰长仪征盛白沙被杀害,时年29岁,翌年被追赠海军中将。

1925年5月22日,恽代英应省立第八中学等邀请来扬演讲,传播革命火种。

1927年6月,省五师与省八中合并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其源头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立的仪董学堂。两淮中学堂、扬州府中学堂、淮扬合一中学、省立八中和尊古学堂、两淮师范学堂、省立五师,皆其前身。省扬中以名师荟萃、教学卓越、学生优秀而声名鹊噪,有“南扬中,北南开”之誉。

1928年,赴法勤工俭学的仪征盛成,用法语出版长篇传记文学《我的母亲》,法兰西学院院士瓦乃里为之序,轰动法国文坛。抗战中,慰问台儿庄将士,首先通过美军史迪威上校,将战役详情向世界推介。

1929年1月,上海维扬伶界联合会成立。1931年在聚宝楼联合演出《十美图》,标志维扬大班(大开口)与维扬小班(小开口)正式合流,此后统称维扬戏。1950年后定名为扬剧。

1929年3月17日,上海召开了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扬州中医协会赵午桥、林芝庭,中药界朱楚鹤参加了大会,向大会递交“废止中医案”抗议书。

1930年7月,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扬州许幸之任主席。抗战中,许幸之导演《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即该影片主题曲。皖南事变后,为重建后的新四军设计臂章和大会堂等。

1934年夏,易君左《闲话扬州》出版,引起抗议风波,绵延数月,以中华书局收回现书、毁版、易君左辞职、登报致歉告终。当年,陈恒和书林编辑《扬州丛刻》,收录地方文献二十四种。

1935年,扬州王少堂于上海讲《武松》《宋江》《卢俊义》《石秀》四个十回,并在电台直播,《申报》云:“听众有‘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之誉。”

1937年11月,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筹委会于扬州召开成立大会,江上青等5人为常务理事,会后组织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途经两省八市县,抵达六安,边走边宣传,影响极大。后经党组织安排,江上青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专员公署秘书长,兼任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政治部主任,不幸牺牲。

1945年8月,扬州地下党组织创办联合图书服务社,借阅、经销进步书刊。

1948年2月12日,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因贫病逝于北京。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论著《经典常谈》《论雅俗共赏》《诗言志辨》等传世。毛泽东称:“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