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市井商情与会馆文化

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市井商情与会馆文化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赋中的“廛”,是指市肆商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看到了汉代乃至南朝初期扬州市井商情的繁华景象。行商内部也有分工,有收购商、批发商、转运商、中介商等。商品交易难免会有纠纷,旧时,扬州人遇到纠纷,除非重大事项一定要闹到官府外,一般情况下,扬州人会用一种“吃讲茶”的方式予以调解。与扬州市井商情有关的主要是前两类,形成富有地域特点的会馆文化。传统的工商各业,同业经营者称之为“行”。

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市井商情与会馆文化

鲍照《芜城赋》云:“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29) 赋中的“廛闬”,是指市肆商店。“扑地”是指遍地,到处都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看到了汉代乃至南朝初期扬州市井商情的繁华景象。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扬州传统的经商习俗变化不大,其方式大体有四类,这就是行商、坐商、居间商和服务商。

坐商,扬州又叫作“开店的”。店铺通常坐落在消费者熟知的地方,有相对固定的交易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经营项目。旧时,扬州店铺主要集中在以辕门桥为中心的渡江路、国庆路、甘泉路和广陵路上,辕门桥是明清时期扬州的商业中心。

行商,又叫作“贩子”“跑码头的”。营业方式是异地贩运,把一地的物品运到另一地去销售,利用两地的价差,赚取利润。行商内部也有分工,有收购商、批发商、转运商、中介商等。另有一种从事城乡贩运的小贩和货郎,扬州人俗称“小商贩”,也是一类行商。小商贩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多集中在菜市场等处,就地设摊,边吆喝边买卖。因其方便快捷,拾遗补阙,也是颇受民众欢迎的一种经营样式。

居间商,又叫作“牙商”“掮客”,是一类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撮合成交,从中收取佣金或提成的商人。居间商本人并无货物可供买卖,全凭物品信息及买卖双方的信息,居间说合,是一种纯媒介性的经商方式。

扬州还有一类服务商,并不买卖货物,仅是提供某种服务,从中赚取服务费。历史上,扬州有一大批休闲消费群体和为其提供服务的各种职业,如旧时的书场、澡堂、剃头挑子、修脚师等。这类职业的从业者以技艺谋生,获取经营利润,故而这一类职业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商业性,是一种特殊的经商方式。同时,由于从业者所提供的服务往往具有人文的性质,传承至今,许多传统的服务样式便成为遐迩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扬州沐浴”“扬州修脚”“扬州书场”等。

商品交易难免会有纠纷,旧时,扬州人遇到纠纷,除非重大事项一定要闹到官府外,一般情况下,扬州人会用一种“吃讲茶”的方式予以调解。“吃讲茶”,是矛盾双方到茶肆,请人主持公道,评定事理。被请来主持公道者叫“中人”,在茶桌上,“中人”居中而坐,双方各坐两边。开始时双方茶壶的壶嘴相对,表示双方意见不合。若矛盾化解了,则由“中人”把两只茶壶的壶嘴相交,表示和好。若一方仍有异议,还可将自己的茶壶向后拉开,再行“叙理”。最终还是由“中人”评判,把双方茶壶拉到一起。若是“中人”判一方理亏,则把一方的壶盖掀开反扣,以作裁定。这次“叙理”的茶资,概由翻开壶盖的一方付费。当然,对方也可表示善意,也把自己的壶盖反扣,那茶资就由双方“二一添作五”,一人付一半。扬州茶肆里,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吃的菜和米,叙的情和理”。许许多多的商贸纠纷,就是在茶肆里化解了。

今人经商,是在店铺。旧时经商,特别是商贩,多在集市。扬州集市,在唐代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商地点,最初是在专门设定“寰阓”的地方“日中为市”。其特点是交易地点必须在“市”中,白天开市,晚上不得为市。扬州是商业繁华的城市,在唐代就突破了这一限制。如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云“夜市千灯照碧云”(30) ,本应“日中为市”,而诗人却是“夜看”,表达了诗人对扬州特有的商业经营方式的惊奇和赞叹。李绅《宿扬州》“夜市灯火连星汉”,张祜《庚子岁寓扬州赠崔荆四十韵》“月明街廓路,星散市桥灯”,都反映了当时的扬州不仅“日中为市”,夜晚另有“夜市”,而且扬州的“夜市”非常热闹繁华。除了“夜市”,唐代扬州还有“草市”。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31) 王建诗云:“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32) “草市”是在离开县城较远而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市,它以农副产品、食品及手工业品的买卖为主,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集市”。

集市的贸易形式在宋代迅速发展,到了明清,扬州的集市已是遍布各乡各镇,几乎每一乡镇都有集市,有“无市不成镇”之说。如今,扬州还留下了许多与集市有关的地名,如广陵的杭集、邗江的裔家集、仪征的张集、刘集、高邮的郭集等。今日,扬州郊区和乡村仍有许多集市,有隔日一集、三日一集,或逢五、逢十为集。也有天天有集,清晨为集,晌午散市,俗称“露水集”。赶集之时,乡民与商贩云集,摩肩接踵,喧腾热闹,其情其景古今略同。

历史上,扬州是通商大港,外地客商居多,外地人在客居地有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叫“会馆”。扬州会馆兴起在明清之际,最多时有50多处。这些会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工商业者、行帮的碰头聚会之处,叫“行帮会馆”;二是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外省客民相互联谊的场所,叫“乡谊会馆”;三是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的居停处所,称“乡试会馆”。与扬州市井商情有关的主要是前两类,形成富有地域特点的会馆文化。

扬州会馆至今仍有众多遗址,如湖南会馆、湖北会馆、岭南会馆、安徽会馆、江西会馆、旌德会馆、山陕会馆、嘉兴会馆、场盐会馆等,比较集中的区域是在扬州老城东南的南河下、丁家湾一带。其中,名声较大的是湖南会馆。湖南会馆位于南河下街,始建于明,后数度兴废,几易其主。清初为陈姓所有,称“小方壶”。乾隆时转给黄氏,改名“驻春园”。道光年间为包氏所购,易名“棣园”。光绪初年由湖南盐商集体出资,购为会馆。馆内有“湘园”,有客房若干,专供湖南籍乡亲来扬入住。规模宏伟的是岭南会馆。岭南会馆在新仓巷,是清代广东盐商在扬聚会议事、联络乡谊的场所。最初是粤商梁氏在此购民房自住,后有17户广东盐商捐资购下梁氏住宅,改作广东盐商会馆,称“岭南会馆”。光绪年间又耗银九千余两扩建,占地近5000平方米,主屋前后五进,分东、中、西三路排列,有门楼、照厅、正厅、殿宇、披廊、楼宅及花园、戏台等,成为现今扬州众多遗存会馆中最为完整的一座。会馆除具有商业行帮的特性外,实际上还兼有“同乡会”的性质,救死扶伤、辅助贫困乃至资助回籍旅费等,也是会馆的责任与义务。

传统的工商各业,同业经营者称之为“行”。同行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崇拜禁忌以及对官府的权利、义务等大体相同,使得同业经营者有大体相同的利益诉求,促使他们聚合在一起,沟通商情、共谋策略,从而形成同业经营者的社会组织,这就是“行帮”。“行帮”是泛称,也称作团、行、市、会、社等。旧时,扬州许多行业都有行帮,如米业、布业、木业、酒业、茶业、南北货业等,势力和影响最大的是盐业行帮。

扬州会馆多为盐商所设,这些盐商会馆也可看作是盐业的行帮会馆。当然,盐商中又有细化的分工,在生产销售的流程上,有场商、运商、食商之别,在运销经营上,又有总商、散商之分。同是盐商,各有行帮。如位于新大原巷的场盐会馆,就是扬州盐商中场商集资购建的行帮会馆。

图19-3 湖南会馆

(马恒福摄)

位于丁家湾的四岸公所,也是扬州盐业的一个行帮。所谓“四岸”,是指湘、鄂、赣、皖四省盐务的通商口岸,在这“四岸”业盐的商人在这儿联合办公,称之为“四岸公所”。两淮的盐,凡是销往上述四省口岸的,其运盐的先后、载盐的多少、盐价的贵贱等,都在“公所”内协商议定,有序运营。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云:“运分湘、鄂、西、皖四岸,轮票运盐,挨次销售。俗以湘、鄂、西为大票,皖为小票,则以皖岸一百二十引为一票,湘、鄂、西以五百引为一票也。食有内河、外江之分,纳税多寡不同,售价亦高下不一。大抵愈近场,税愈轻,价亦最廉,远则反是。”(33)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盐,须从淮南淮北两大盐区运出,故而四省盐商大量聚集于扬州,形成“行帮”,四岸公所即由此而立。四岸公所不远处,有一条“引市街”。“引”是“盐引”,是食盐装运的计量单位,买卖食盐须凭官府发放的“引票”。“引票”是专利凭证,类似于股票,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行情随市场波动。四岸公所的行帮决策立马就能在“引市街”上实现,遥控着湘、鄂、西、皖四省盐价的涨跌。

会馆的主要功能是“联络乡谊、共襄善举”,行帮的重要作用是“同行相帮、共谋利益”,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会馆和行帮都对扬州地域的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毋庸讳言,会馆和行帮是乡党制的产物,带有极大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特别是行帮,有时多为享有特权并与官府有密切关系的少数富商把持,使得行帮成为行业垄断、欺行霸市的工具。近代,会馆和行帮逐渐衰落,出现了按行业划分的商业公所,随后又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的商会。

(1) 《文选》卷三十四《七发》,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80页。

(2) [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第47页。

(3) 《苏轼诗集》,第2718页。

(4) 陈恒和辑:《扬州丛刻》,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534—535页。

(5)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六十《风俗·燕会》,第2055页。

(6) 《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第104页。

(7) 《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第103页。据张延年校注本《调鼎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一卷(《北砚食单》卷三)“特牲杂牲部”,于“特牲部”首即标注“北砚氏漫识”(《筵席菜肴编》,第81页);第八卷“茶酒部”有《酒谱·序》文末署名“会稽北砚童岳荐书”(《茶酒点心编》,第80页)。则童岳荐当字“北砚”。

(8) 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第4册,第1815页。(www.daowen.com)

(9) 《苏轼诗集》,第1304页。

(10) 《苏轼诗集》,第1493页。

(11) 萨都剌:《雁门集》卷一,中国书店2018年版,第86—87页。

(12) 王思任:《文饭小品》,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74页。

(13) 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2005年版,第123页。

(14) 《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第12页。

(15) 《扬州画舫录》卷十三《桥西录》,第156页。

(16) 《扬州历代诗词》第3册,第54页。

(17) 《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第12页。

(18) 《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第12页。

(19) 《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第12页。

(20) 赵明等编著:《江苏竹枝词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21) 《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第107页。

(22) 《邗江三百吟》,第108页。

(23) 苏轼著,朱孝臧编,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23页。

(24) 《扬州画舫录》卷二《草河录下》,第19页。

(25) 《扬州历代诗词》第4册,第862页。

(26) 王振世:《扬州览胜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27) 《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第104—105页。

(28) 《扬州历代诗词》第2册,第468页。

(29) 《文选》卷十六《芜城赋》,第166页。

(30) 《王建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7页。

(31)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一,第7788页。

(32) 《王建诗集》,第40页。

(33) 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