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名人对扬州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们在扬州兴寺立庙,研经播教,化育人才,固一方之幸;迁居别地,授经弘道,声誉流闻,亦增益扬城之地位;而其箴言操行,德全道成,更是锻铸城市精神的重要源泉。具体而言:
其一,宗教名人在宗教思想的研习与传播中立下不朽功绩。这是他们的本体、本份也最本质的贡献。他们中有扬州乡贤鉴真、法慎、李含光等,也有外地高僧智顗、道忞、镇存、来果等;他们中有传教足迹远涉海外的鉴真、道彝等,有来自异国他乡的荣睿、普照、普哈丁、艾儒略等。他们的事迹载入扬州史册。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扬州市)人。十四岁,随父参拜大云寺(后改龙兴寺),见佛像大受感动,请求出家,遂从智满出家为沙弥。十八岁,从弘扬南山律宗于江准的光州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年),游学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次年于长安实际寺从恒景(634—712年)律师受具足戒。此后又从许多名师受教,数年之间便通达三藏教法。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四十六岁的鉴真回到扬州。以后的十年间,“以戒律化诱,郁为一方宗首”(31) 。有弟子三十五人,各在一方弘教。同时造寺庙八十余所,造佛菩萨像无数,抄写佛经一万一千多卷,还从事救济贫困和医药治疗等多种社会活动。五十五岁时,鉴真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在这里,应日僧邀请,毅然赴日传法。这是中日友好的一段佳话,在佛教史、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慎(666—748年),江都人,俗姓郭。法慎大师年少时便从广陵往长安太原寺随东塔律宗开山祖师怀素研习律法,因其善解律文,被称为“淮南东塔宗大师”。后因家乡“诸寺请纲领,乃默然而东归。既还扬都,俯允郡愿,恒诵《金刚般若经》《如意轮》”,“慎暑不摄齐,食不求饱,居不易坐。四方舍施,归于大众。一身有无均于最下。朝廷之士衔命往还,路出维扬,终岁百数,不践门阈以为大羞。仰承一眄,如洗饥渴。慎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臣言依于忠,与人上言依于仁,与人下言依于礼。佛教儒行合而为一”(32) 。法慎因此声名远播,朝廷官宦名士,如太子少保陆象先、吏部尚书毕构、秘书监贺知章、词人汜水尉王昌龄等,蜂拥而至,拜访大师。
普哈丁(?—1275年),南宋咸淳年间,由阿拉伯来扬州传播伊斯兰教,并在扬州创立仙鹤寺。德祐元年(1275)在扬州归真。普哈丁是扬州地方史志中记载的第一位伊斯兰教传教士。
艾儒略(1582—1649年),字思及,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来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结交了徐光启,后随徐光启前往江南。其间,遇到一位名叫马呈秀的扬州官员,“马呈秀,字君实。其先大同人,随父业盐策,籍江都。……登万历三十二年进士”(33) 。徐光启向马呈秀推荐了艾儒略。艾儒略为马呈秀“讲授西学。儒略善诱,为此大吏言西士之优,迷信之伪,如是凡四月,其人遂入教,教名伯多禄(Pierre)”(34) 。1618年,马呈秀赴陕西、福建任职,艾儒略均随行。艾儒略学识渊博,对天文、历学均有研究,且通汉学,故被誉为“西方孔子”(35) 。
其二,扬州宗教名人中有一批博学多才或术业专攻者,在传播宗教的同时,对扬州文化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善讲经传教者如王远知、米里哈只、韩遇春,善刻经印经者如妙空(郑学川)、蔡明钧,善医药医术者如鉴真,善诗文者如灵一,善书法绘画、建筑园林者如石涛、雪舟,善烹饪者如文思、觉林,热心兴办教育实业者如戴德生、刘彬如,热衷慈善事业者如朗潜、阮得昌、金树滋,更有被称尊为国师、帝师者如智顗、李含光、真如、道忞等。
李含光(683—769年),本姓弘,广陵江都人,避高宗子李弘讳改姓李。李含光幼年熟读儒家经典,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李含光于广陵龙兴观为道士,深研《老》《庄》《周易》之学。开元十七年(729年)从父执司马承祯于王屋山,传授大法。以后频诏征,皆谢病不出。大历四年(796年),李含光仙逝,年八十七。含光博览群书,长于撰述,著有《本草音义》两卷,《老》《庄》《周易》《学记义略》各三卷,《内学记》二篇。(36) (www.daowen.com)
道忞(1596—1674年),即木陈和尚,俗姓林,被顺治赐号“弘觉禅师”。道忞为广东潮州人,曾居扬州城南静慧寺,圆寂后有木陈塔矗立寺内。(37) 在扬州期间,道忞为福缘寺圆寂住持德宗和尚撰《扬州福国院大桑门德宗道公舍利塔铭》,在荷花池九峰园内筹建了九莲佛庵等。(38) 道忞禅师成就了画坛一代宗师石涛和尚与扬州的千古奇缘。石涛是道忞高徒旅庵本月的弟子,属道忞禅师所立“道本元成佛祖先”排辈的第三代。康熙帝曾当面称赞石涛得道忞禅师真传。康熙十二年(1673年),徒孙石涛首次来扬州,拜见师祖并挂单静慧寺。
《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清康乾时期,扬州寺观僧道中大量的才艺出众者。工诗者,有铁佛寺僧古水,寿安寺僧诵苕,灵鹫庵旦和尚等。秋雨庵僧祖道,范文正公后人,善琴工诗,有《离六堂集》。卢见曾尝单骑访之。大明寺僧远村工诗,一时士大夫往来唱和,乐与之游。又有僧能打油诗,号平山,刻有《平山打油诗》。时来一远僧,名牛山,刻有《牛山四十放》。二人订交,刻《二山诗》,见者谓略具禅理。工书画者,有桃花庵方丈道存、其徒西崖、竹堂、古涛、孙甘亭,甘亭徒善田,皆工画,“自是庵以画传”,“僧窝而为书画舫矣”。(39) 天宁寺僧宝月,善棋好琴,徒先机,以琴棋世其传。如意庵刘家相幼爱梵声,长入梨园为小丑,声音嘹亮,盖于一部。董公祠道士汪履之,以善弈见知于卢见曾,卢获罪出塞,汪随之三年。还有很多具特殊才能的,如重山寺开山僧了凡以“善相”称,继任传宗以“善数”称,皆绝技。城隍行官道士“宣立扬工医,善泥塑古器,鼎瓶款识,悉如古制,时谓之宣铜。其徒戴矮子,置小泥器鬻于山堂。高不盈二寸,而龙文夔首,云雷科蚪,直三代物”(40) 。莲性寺僧“传宗,精术数,乾隆甲辰(四十九年)重修白塔甫成,传宗谓向来塔尖向午由左窗第二隙中倒入,今自右窗第二隙中侧入,恐不直,遂改修”(41) 。
其三,众多宗教名人的嘉言懿行成为扬州城市的重要精神财富。在《高僧传》《神僧传》《比丘尼传》《法苑珠林》《太平广记》《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1552—1773年)》以及扬地方史志、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扬州宗教名人传道授业、济世救民、救死扶伤、行侠仗义的嘉言懿行,包括一些传说典故,千古流传,催人奋进。
清维扬石塔寺沙门释学伦,字抚生,别号幻堂,俗姓梁。童年入学,了彻经史,愿立事功,尝授江西吉安永吉守备,后弃官为僧。初依清河西来庵瑞亭,研精《大藏》;继礼宝华定庵,持《四分律》;再游天台,瞻仰阿育王舍利塔,持律精进。遂入维扬准提寺,闭户禁足,刺血写《华严经》。既成始应绅耆之请,主席西城石塔寺。此时的石塔寺,一片破败。学伦矢愿重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春,重修大悲阁、布萨堂落成,比丘蜂拥而至。雍正五年(1727年)冬复建白石戒坛,置饭僧田数百亩,楼殿寮庑,秩秩有序。学伦经常外出说戒,时有淮南律虎之目;为地方、为庶众祈佛消灾。凡造请所至,四众改观,临众应机,老而无倦。此年即示寂,寿七十三。(42)
福缘寺释日照也是信仰笃实、意志坚定的人。光绪二十年出家,先后拜师宝华、金山、焦山,教观双明,禅心独印。复闻通智法师讲《楞严》于维扬万寿寺,径往相依,止息十年。“忽生醒悟,刺指书《华严经》八十一卷、《法华经》七卷,更礼阿育王释迦舍利,燃指两度。”后应众请,主席扬州福缘寺,重造山门、河堤以及禅堂、经楼、净室、廊庑等七十馀间,将要落成时,忽遇狂飙,楼阁倾覆。日照痛不欲生,投水被救。这种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又苦干三年,终于建成,而他自己只活了四十八岁。释界称其“戒行森严,生平无倦。《楞严》十卷,晨夕讽诵,寒暑罔间。于禅教莲宗,皆得其奥。念佛利生,望人甚深。开导法化,如瓶泻水。倾心造福,财不私蓄,尤为僧所难云”(43) 。
法国籍传教士毕嘉神父(1623—1696年),1660年在扬州建教堂一座,开始传教。“毕嘉仿潘国光神甫先例设置会团。一六六四年,扬州计有会团五所。其第四会团则供收养弃儿之需。”(44) 毕嘉神父在扬传教30余年,多次受到康熙召见赐物。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毕嘉神父卒于扬州,葬西门外金匮山教友墓地。教友们在其墓碑上赞曰:“神父谦逊端庄,虔诚热心,聪明睿智,德业日进,求精之心,至死不已。”(45)
韩遇春(1837—1915年),名统荣,字遇春,山东禹城韩寨人。同治六年(1867年)抵达扬州,设帐于普哈丁墓园清真寺内,兰、马等扬州名掌教皆其高徒。1915年,韩遇春卒于扬州,葬于普哈丁墓后。韩遇春“为人豪侠爽直,于教务兴衰,尤属关怀。尝谓人曰:‘吾一生无补于人,然阐扬教义,振兴宗教,则不敢作一刻懈。”(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