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盐商固然有消费奢侈的一面,但应看到他们中不少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儒家的道德修养,“亦商亦儒”成为这一著名商人集团的重要特征。
盐商中许多人少时先业儒,及长转而从商,富而好儒,商而兼儒,正所谓亦商亦儒。大盐商黄至筠之子黄奭(右原)对梁章钜称“康熙、雍正间,扬城鹾商中有三通人”(32) 。所谓“通人”即指精通儒学者。这三位通人是大盐商江春、马曰琯、汪懋麟。他们贾而好儒,结交文人,延揽名士,吟诗作画,研习经史,推动了扬州文化的发展。
江春,歙县人,“初为仪征诸生,工制艺,精于诗,与齐次风、马秋玉齐名”(33) 。他曾任总商四十余年,又通晓诗文,与从弟江昉并有文名,时称“二江先生”。江春之子振鸿,也好读书,长于诗。正所谓“江氏世族繁衍,名流代出,坛坫无虚日。奇才之士,座中常满,亦一时之盛也”(34) 。江春不仅亦商亦儒,且儒政相通,是一位“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显赫人物。
马曰琯,安徽祁门人,以业盐寓扬,“好学博古,考校文艺,评骘史传,旁逮金石文字”(35) ,与弟曰璐并荐博学鸿词,曰璐亦工诗,与兄齐名,人称“扬州二马”。家藏典籍十余万卷,多有秘籍与善本,有“藏书甲东南”之誉。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其后人因进献图书有功,乾隆帝御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为好古之劝”。马曰琯还好交友,建小玲珑山馆,款留四方名士。
汪懋麟出身盐商,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授内阁中书,与修《明史》。著有《百尺梧桐阁诗集》《百尺梧桐阁文集》等。
扬州盐商贾而好儒、士商结合,还体现在培养子孙后代读书登第、步入仕途方面。从徽州走出去的盐商虽因多种原因弃儒从商,但读书、应试、做官始终是他们心中的“第一等事业”,也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他们以盐策起家致富后,不惜重金延致名师课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从而走上仕途。根据何炳棣研究,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270余年中,两淮盐商家庭中产生了106名进士,133名举人;及至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嘉庆七年(1802年)近160年中,则产生了139名进士、208名举人。其中绝大部分为世居淮扬的徽州籍盐商后代。
扬州盐商“亦商亦儒”还表现在盐业经营上,他们往往能自觉地运用儒道经商,以儒家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即以儒家的仁、义、忠、信核心理念来经商理财,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以智取胜。
经商行贾奉行诚实、忠信之儒道能取信于顾客,起家致富。歙人闵世章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绝,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同乡商人掌计簿,以忠信见倚任。后来,他自致千金,行盐策,累资至巨万。
图17-2 光绪两淮盐运执照
(扬州市政协文史委提供)
经商必求其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6)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37) ,要“见利思义”。可见,孔子并不一概排斥利,他反对的只是“为富不仁”。扬州盐商往往能以义取利,义中取利,而不是见利忘义、投机取巧。
在许多文献中,确有不少扬州盐商穷奢极欲的奢侈性消费的记载。但同时在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受过儒家道德熏陶的盐商倡导儒家“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消费观,反对暴殄天物、浪费资源。以“廉贾”著称的盐商鲍士臣曾说:“傥来之物,侈用之是谓暴天,吝用之亦为违天,惟其当而已矣。以故终其身,衣服饮食之奉,无所加其旧。”(38) 其孙鲍志道秉承祖训,裕而不华,“以俭相戒。值郑鉴元好朱程性理之学,互相倡率,而侈靡之风至是大变”(39) 。鲍志道与郑鉴元都曾任两淮总商,他们推崇儒道,倡导俭朴,力戒奢华,一度对扬州盐商的奢侈之风有所改变。
在封建社会,忠君爱国是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要内容。服膺儒术、奉行儒道的扬州盐商在积聚巨额资本后,对清廷表现出极大的报效热忱。乾隆、嘉庆间,两淮盐业鼎盛,凡兴修水利、赈灾济贫、军国助饷、内府之用,以及皇帝南巡、贺寿等,扬州盐商无不踊跃捐输,尽犬马报效之忱。据《(嘉庆)两淮盐法志》记载,自康熙至嘉庆年间,扬州盐商捐输数字惊人,军需助饷达2233万两,兴修水利511.76万两,赈灾277.9596万两,备内府急公事之用、皇帝南巡、贺寿等959万两。大盐商江春、洪箴远等个人报效也十分可观。如江春,乾隆间,每遇灾赈、河工、军需,百万之费,指顾主办,以此受知乾隆帝。扬州盐商踊跃急公,捐输报效,不仅能做到地方一应公务俱于此取给,而且办理工程,贫民得资其利,赖以生计,为此极得乾隆帝的夸赞。
“利而思义”“博施济众”,是儒家学派的价值观。在儒家看来,乐善好施、扶贫济弱是“仁”“义”。在地方上设立慈善机构、赈灾济贫、兴修水利、建筑道路、办校兴学等是利于社会、造福人民的公益事业,合乎儒家的“仁”“义”道德规范。扬州盐商坚持以儒道行事,以财行仁,多行义举。
据包世臣称,道光十年(1830年)时扬州恤嫠会、普济堂、老人堂、救生堂、药铺、育婴堂和扬州、仪征书院,均靠两淮盐务拨款支持。淮扬盐商“高资之室,取多用弘,有慷慨扶济之心,无悭啬纤鄙之态,一旦水旱兴作,民命利害所系,能用其余以佽助公家之急”(40) 。所谓“扬州慈善,向以盐商出款为大宗”(41) 。歙人汪应庚,著籍江都,自高祖以来一直业盐,他做了许多义举善事,为人所称道,“如煮赈施药、修文庙、资助贫生、赞襄婴育、激扬节烈、建造桥船、济行旅、拯覆溺之类,动以十数万计……乾隆五年民饥,两淮立八厂,应庚独力捐赈,活数十万人”(42) 。道光间的总商黄至筠,在各种赈灾救济等义举中,“首输为众倡,前后数十万”(43) 。
扬州盐商报效国家,热心地方公益,获得官方及民众的嘉许称赞。汪应庚死后,人们不仅哭吊,而且为制木主于平山堂,祔欧阳修,岁时祭祀。鲍志道慷慨好义,其子鲍淑芳也多次捐赈灾民,并捐资兴修水利,为此嘉庆帝赏赐御书“乐善好施”匾,以示褒奖。
扬州盐商对公益事业的投资是频繁的,数额巨大,不少是超功利的,是从自身的信仰、理念出发的。他们“以财行仁”、广施义举,表现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是儒家“仁民爱物”“达则兼济天下”价值观的体现。他们投资于慈善、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不仅造福地方,而且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1)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3958页。
(2) 《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3417页。
(3)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82页。
(4) 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51页。
(5) 杜牧:《上盐铁裴侍郎书》,《樊川文集》,第196页。
(7) 许棠:《送李员外知扬子州留务》,《全唐诗》卷六百三,第6964页。
(8)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8页。
(9) 《容斋随笔》,第123页。
(10) 《宋史》卷一百三十五《食货下四》,第4455页。
(11) 《宋史》卷一百三十五《食货下四》,第4457页。
(12) 《楼钥集》卷五十一《真州修城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58页。
(13) 欧阳修:《真州东园记》,《欧阳修全集》卷四十,第581页。(www.daowen.com)
(14) 隆庆《仪真县志》卷三《建置考》,《扬州文库》第16册,第565页。
(15) 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二十二《户部卷之八》,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28页。
(16) 嘉庆《瓜洲志》卷首《凡例》,《扬州文库》第38册,第111页。
(17)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五十二《人物志七》,第1752页。
(18) 嘉庆《江都县续志》卷十二《杂记下》,《扬州文库》第12册,第128页。
(19) 陈去病撰,甘兰经等点校:《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20) 李澄辑:《淮鹾备要》卷七《盐之利·商课商本》,《扬州文库》第46册,第296页。
(21)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7页。
(2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23) 何炳棣著,巫仁恕译:《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59—76页。
(24) 《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72页。
(25) 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四年刊,第49页。
(26) 《扬州画舫录》卷八《城西录》,第95页。
(27) 《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冈西录》,第184页。
(28) 《扬州画舫录》卷十《虹桥录上》,第126页。
(29) 《清稗类钞》,第3608页。
(30) 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二《小玲珑山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31) 参见明光:《清代扬州盐商的诗酒风流》第五章第三节《盐商文人的戏剧创作及剧评》,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53—265页。
(32) 《浪迹丛谈》卷二《小玲珑山馆》,第21页。
(33) 《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桥东录》,第145页。
(34) 《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桥东录》,第145页。
(35) 《扬州画舫录》卷四《新城北录中》,第46页。
(36)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0页。
(37) 《论语译注》,第156页。
(38) 张海鹏等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285页。
(39) 《扬州画舫录》卷六《城北录》,第77—78页。
(40) 雍正《扬州府志》卷十《风俗》,《扬州文库》第5册,第110页。
(41) 民国《江都县新志》卷二《建设》,《扬州文库》第13册,第502页。
(42) 《扬州画舫录》卷十六《蜀冈录》,第198页。
(43) 梅曾亮:《黄个园家传》,《柏枧山房文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