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盐业与扬州:两淮盐业的行政与转运中心

盐业与扬州:两淮盐业的行政与转运中心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州本地虽不产盐,但历史上,扬州是两淮盐业的行政管理中心和转运中心,因此盐业与扬州关系密切,影响深远。刘晏在淮南、两浙及福建等在内的东南海盐产地共设置十监四场,其中扬州设有海陵监,号称诸监之首。自刘晏为诸道盐铁转运使,始于扬州转运,扬州遂成为盐铁转运中心。及至雍正、乾隆时期,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盐业的恢复与发展,扬州城市人口激增,并呈现全面繁荣景象。随后的咸丰兵燹,扬州遭受严重损失。

盐业与扬州:两淮盐业的行政与转运中心

两淮(淮北、淮南)盐场是我国食盐重要产区之一。扬州本地虽不产盐,但历史上,扬州是两淮盐业的行政管理中心和转运中心,因此盐业与扬州关系密切,影响深远。

两淮盐利见诸载籍之始,是西汉吴王刘濞于广陵“煮海为盐”,这也是扬州第一次与盐业发生关系。汉初,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和安定社会,朝廷推行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弛山泽之禁”(1) 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标志着此前的食盐官营政策被取消,官府和私人均可以自由经营盐铁业。在此背景下,刘濞“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2) 。为了便利海盐运输,刘濞不仅疏通和利用邗沟,而且在广陵城东北约20里处,开凿了一条运盐河(茱萸沟),西自茱萸湾,东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将海盐集中运到扬州,再分运到各地。经过刘濞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吴国成为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在盐铁经济的带动下,吴都广陵城成为一座繁盛的城市。

 图17-1 盐宗庙

(马恒福摄)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后,朝廷于盐区设立盐官。据《汉书·地理志》,西汉在二十七郡设置三十七处盐官,西北所设多于东南,会稽只有一处,广陵无之。迟至东汉章和元年(87年),广陵郡亦设盐官,然仅一年即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扬州所在的两淮地区屡遭战乱,但两淮盐业仍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淮南是唐代最重要的食盐产区。李峤《百官请不从灵驾表》说:“东都则水漕淮海,易资盐谷之蓄。”(3)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七月《行幸东都诏》也指出当时洛阳“引鱼盐于淮海”(4) 。这说明唐前期淮南盐业经济十分发达。

安史之乱后,唐前期的财赋重心河北、河南、河东地区为藩镇割据。为了摆脱财政窘境,朝廷将东南盐利视为“开源”对象,“盐铁重务,根本在于江淮”(5) ,江淮成为重要的盐利渊薮。唐代宗时期,刘晏继第五琦改革盐法,采取商运商销的方式,收到“广牢盆以来商贾”(6) 的效果。当时“民多酌海煎”(7) ,淮南地区许多人以煮盐为业,淮南盐产量因之迅速扩大。刘晏在淮南、两浙及福建等在内的东南海盐产地共设置十监四场,其中扬州设有海陵监,号称诸监之首。为禁止私盐,又于扬州、白沙(今仪征)等地设十三巡院。(www.daowen.com)

扬州为唐代淮南道治所,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成为天下转输的枢纽。自刘晏为诸道盐铁转运使,始于扬州转运,扬州遂成为盐铁转运中心。因此,东部盐区的海盐亦多集中扬州,再转运他处,扬州成为海盐销售和转运的中心。开成年间,入唐求法的日僧圆仁亲眼看到从沿海产区至扬州的水路上,“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8) 。洪迈《容斋随笔》“唐扬州之盛”条说:“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9) 从中可见盐业经济对于唐代扬州城市繁盛的重要性。

宋代,淮盐产区同样是朝廷最重要的海盐产区。淳熙十年(1183年),湖北盐商吴传称“国家鬻海之利,以三分为率,淮东居其二”(10) ,宝祐五年(1257年)殿中侍御史朱熠言“以蜀、广、浙数路言之,皆不及淮盐额之半”(11) ,可见宋代淮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真州(今仪征)是宋代水运中心,“真之为州未远也……而实当淮之要会,大漕建台,江湖米运转输京师,岁以千万计。惟扬、楚、泗俱称繁盛,而以真为首”(12) 。所谓“大漕建台”指的是大中祥符年间主管漕运的发运司置司于真州。欧阳修在《真州东园记》中说:“真州当东南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13) 发运司,其主要职能是调运各地物资钱币,以保障京师和朝廷等供给,作为大宗收益的盐利自然是其中之一。北宋政和年间,朝廷设“六路通置提举盐事官”,置司于扬州,是为专职的东南海盐管理总机构。靖康之变后,赵构即位之初,于战乱中设立“措置东南茶盐公事司”,仍置司扬州,三年后罢。江淮等路发运司,亦曾置司于扬州。

榷货务,是宋代朝廷经营专卖品的特设机构。就其中的卖盐机构而论,一度在扬州、真州等地置有外司。南宋在真州也设榷货务,但为期不长,其原名称真州茶盐司。榷货务废置后,又出现过“真州卖钞司”,一度与行在、镇江、建康三务并列,称为“真州分司”。南宋真州还曾设过榷货务及其分司的两个卖钞库:一是行在榷货务卖钞库,一是建康榷货务卖钞库。两库“并在义井坊,以卖通、泰、高邮、真州盐钞,为额六十万”(14)

元代两淮盐产量最高,盐课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扬州是两淮盐业的行政管理中心。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占领扬州。次年,即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司(又称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大德四年(1300年)在扬州等地设盐仓,负责官盐的收储和支拨。真州为“南北商旅聚集去处”(15) ,两淮盐司在真州设有批验所,负责批验盐引,两淮盐商支盐后必须经真州批验后才能发卖。此外,还有检校秤盐所二处,设在扬州东门和真州新城,负责均平袋法称盘。

元代的扬州路治扬州,介江南北,壤地千里,鱼盐稻米之利擅于东南,商贾云集,城市繁荣。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正月,朱元璋攻取张士诚所据泰州、淮安盐区,遂沿定制,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于扬州,统领两淮盐务。扬州东关设有查验场盐的稽合机构批验所。盐商凭引从盐场提盐,运扬入仓,等候稽合,然后始可转运各岸销售。据嘉庆《瓜洲志》,明初淮南批验所先置于真州,后改建于瓜洲,从而使得瓜洲顿时繁荣异常,“冠盖络绎,商贾繁盛,居民殷阜,第宅蝉连,甲于扬郡”。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朝廷复将瓜洲批验所移建于真州,瓜洲立见萧条,“民乏恒产,工无恒业,街市寥落,宛同乡野(16)

清沿明制,在扬州设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和巡盐御史。经过大力整顿,经历明末清初战乱破坏的两淮盐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仪征仍为两淮盐政重要管理地区,两淮盐运司在此设有淮南监掣同知盐引批验所。及至雍正乾隆时期,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盐业的恢复与发展,扬州城市人口激增,并呈现全面繁荣景象。嘉庆、道光之际,两淮盐务积弊严重,很多盐商困乏倒闭。随后的咸丰兵燹,扬州遭受严重损失。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淮盐销售逐渐恢复,光绪初年一度出现销售畅旺景象。但好景不长,随着盐业的萧条,晚清民国时期大批扬城人口外移另谋生路,成为扬州城市衰落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