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扬州建筑就极富地方特色。(50) 唐代扬州富盛,呈现“园林多是宅”的景象,说明当时扬州人讲究居住品质,住宅园林化已是普遍现象。及至清代,扬州繁华至极,扬州本地建筑工匠技艺高超,建筑风格突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谈到扬、苏、杭三地建筑工匠时说道“烫样”,“苏、杭、扬人皆能为之”,而“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化,无雷同,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此苏、杭工匠断断不能也”(51) 。陈从周《扬州园林》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扬州园林和住宅的专著。在该书总论中,陈先生论及扬州住宅,内容涉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平面布局、院落类型及大小、空间组织、建筑外观等诸多方面。他指出,“扬州位于我们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风格,是研究我们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52) ,“扬州的建筑是北方‘官式’建筑与江南民间建筑两者之间的一种介体”(53) ,“建筑手法,介于南北两地之间,以工整见长”(54) 。这些观点是对扬州建筑特色及地位的精准概括。
时至今日,扬州仍拥有丰厚的建筑遗产资源,仅在5.09平方公里的明清老城区,就积聚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传统街巷;城墙、城门遗址;园林、会馆;名宅、寺庙,以及为数可观的大量传统民居建筑等。这些建筑遗产除了个别建筑物建于明代及明以前,基本都建于清晚期及民国时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能够反映扬州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完整格局和整体风貌的重要内容。
在扬州建筑遗产中,以传统民居建筑数量最多,也最具地方特色。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按其建筑布局方式来看,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中的天井院落类型,天井院落即为其空间组成的最基本单元。院落形式多样,其中“三间两厢”型是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中最普遍的院落形式,可以单独成院,也可作为基本单元构成更大规模的院落组合。
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正立面主要有“一字型”和“山尖型”两种,以“一字型”最为多见。这种立面形式,一方面便于立面在水平方向上长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持建筑外观在正立面上的整齐划一。
扬州老城区绝大多数的民居建筑屋顶均为硬山式屋顶。这种屋顶侧面山墙外观上部为等腰三角形,下部为长方形;构造上基本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为“山尖”“上身”“下碱”。“山尖”的变化,主要是将山墙做成封火墙的形式。
图14-3 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
(马强摄)
所谓“封火墙”,即将硬山山墙高度上升超过屋面,火灾时起到防止火势蔓延的隔断作用。封火墙起源于徽州地区,因形如昂首奔跑的骏马,后又称“马头墙”。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封火墙,主要有“屏风墙”“观音兜”“云山式”“丁字式”等形式。其中“屏风墙”最为普遍,是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扬州“屏风墙”与徽州地区“马头墙”相似,但造型更为稳重古朴,清水墙不加粉饰,如同观赏性极强的屏风,故名。屏风墙不仅能防火防盗,其外形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巧妙地装饰了山墙的立面效果。
门楼是汉族传统建筑构件之一。作为建筑的脸面,门楼成为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门楼形制多样,主要有牌坊式门楼、一字式门楼、匾墙式门楼等。牌坊式门楼,体量高大,顶部一般为硬山式屋顶,其下设仿木磨砖飞椽、檐椽、斗拱、额枋和匾墙,关键部位以精美砖雕装饰。湖南会馆门楼,为扬州现存最高大、最完整的牌坊式门楼。一字型门楼,其平面呈“一”字形,即将门扉、门扇前移,与建筑檐墙相齐平,或略微退后。一字型门楼是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最常见的门楼形式。匾墙式门楼,因门楼上方正中有一磨砖匾墙,故名。匾墙式门楼颇具扬州地方特色,在大中型民居建筑中非常多见。
砖雕是扬州传统民居建筑最突出的、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装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砖雕多见于门楼、窗、福祠、砖额等。门楼砖雕内容丰富,雕工精美,是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砖雕的代表,最能体现砖雕艺术特色和人文特征。扬州砖雕题材多以人物、山水、花草、鸟禽、虫鱼、走兽为主,再加上一系列的几何纹样作为联系它们的纽带。这些题材大多寓意吉祥,往往以象征、谐音、用典等手法,表达人们对福、禄、寿、喜、财等的盼望,增加了建筑装饰的趣味性。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砖雕在雕刻手法上主要是高浮雕,辅之以浅浮雕、线刻和镂刻,具有精巧健劲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扬州砖雕的地方特色。
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墙体砌筑以乱砖清水墙最富地方特色。由规格不等的乱砖砌筑,墙砖厚薄不匀、大小不一,砖块之间填充碎砖块、泥巴。乱砖清水墙墙体厚实,结实牢固,且隔音、隔热、保暖效果都非常好。乱砖墙从另一角度看,则是扬州历史的见证。扬州迭经战火,每次战后复苏,普通市民所用只能是碎料、旧料,乱砖清水墙是不得已而为之。正是艰苦条件磨炼了历代扬州匠人的本领和才能。
近代以来,尽管扬州城市发展缓慢,但是也出现了迥异于传统建筑风格的新式建筑,这些新式建筑是扬州近代城市发展的见证。兹分类略述如下:
教堂建筑。现存教堂建于清晚及民国。主要有:天主教耶稣圣心堂,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徐凝门社区北河下街25号,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基督教礼拜堂,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教场社区萃园路2号,由美籍传教士毕尔士创建于1923年。旧称贤良街礼拜堂,属基督教浸礼会教派。
学校建筑。震旦中学,位于市区广陵路56号,占地面积1583平方米,底层建筑面积541平方米。1920年由法国耶稣会士山宗机在扬州创设,开始称为圣约翰伯尔各满公学,后称“扬州震旦大学预科”,1931年改称“私立震旦大学附属扬州震旦中学”。现存房屋一栋,作军分区警备团办公楼。私立美汉中学,扬州大学盐阜路校区内南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美籍圣公会会长韩忭明创办于扬州左卫街。宣统二年(1910年)迁址便益门内。因美国海军大将美翰捐赠巨款,取名美翰中学。1912年改名美汉中学。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侵占扬州,曾将美汉中学作为关押英美俘虏的集中营。1949年与信成中学合并为群力中学。中学旧址现存两栋建筑,皆为二层小楼。扬州中学树人堂,位于淮海路13号扬州中学内,该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呈飞机形,前部分由门廊与翼楼组成,后部分为会堂。建筑形式并没有模仿西方样式或中国传统的任何一种风格。建筑造型简洁、现代,门窗依功能需要设置,样式简单。树人堂已经展现出一种现代建筑的形象。
医院建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国南方基督教浸礼会在扬创办浸会医院(今苏北人民医院),尚存西南小楼及西北两幢小楼。扬州四大名医之一周凤书创办的同仁医院,是扬州较早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病的私人医院,位于市区北柳巷60号,存有西式二楼一栋。
西式洋楼。王柏龄“憩园”,位于市区淮海路159号,为中西合璧的花园洋房,王柏龄系近代扬州名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候补委员。盐商周扶九住宅,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新仓巷社区青莲巷19号,尚存两幢典雅幽静的西式独立小洋楼。
商业建筑。扬州传统商业建筑的一大特点是“连家店”,这种布局的特点是生活和商业活动联系比较紧密。著名的如位于引市街洪家大院2号的裕隆厚粮行,建于民国。房屋坐西朝东,前后三进,第一进为店面,实际上是扬州合院式民居与店面房相结合,属于典型的“前店后宅”型。扬州传统商业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串楼”形制的店铺面,一般为“前五架后七架”的串楼商铺,有时为了扩大营业面积,在串楼的天井上加带气楼的盖,如甘泉路40号的蒋记盐号内部空间就是如此,属于典型的“下店上宅”型制。商业建筑的另一重要类型是旅馆建筑。民国时期扬州出现了许多新式旅馆,多集中与福运门(今渡江路)附近和新胜街一带,如绿杨旅社、大陆旅社、惠中旅社等。其中绿杨旅社最为知名,建于清末民初。1929年重新开业,当时为“五开间三层大洋楼”,号称扬州的“国际饭店”。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邓颖超以及民国时期文化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等曾在此小住。该组建筑为中西合璧形式,砖砌砖柱,小歇山顶。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现存前后两进三层走马楼。
工业建筑。扬州近代工业不发达,工业建筑遗存有江苏省扬州蚕种场蚕育种大楼一幢;麦粉厂厂房保存较好,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砖木结构,立面带有西式风格。
(1)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第2301页。
(2) 鲍照:《芜城赋》,《鲍参军集注》,第13页。
(3)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古迹志一》,第924页。
(4) 《宋书》卷七十一《徐湛之传》,第1847页。
(5) 有关隋炀帝在扬州建立宫苑情况,散见于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古迹志一》、卷三十一《古迹志二》。
(6) 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郁贤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第6册,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0页。
(7) 《太平广记》卷十七《裴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7页。
(8) 乾隆《江都县志》卷十六,《扬州文库》第11册,第230页。
(9) 乾隆《江都县志》卷十六,《扬州文库》第11册,第230页。
(10) 乾隆《江都县志》卷十六,《扬州文库》第11册,第230页。
(11) 楼钥:《平山堂记》,汪应庚《平山揽胜志》卷四,第67页。
(12) 乾隆《江都县志》卷十六《古迹》,《扬州文库》第11册,第230页。
(13) 成廷珪:《居竹轩诗集》卷首,郜肃《序》、危素《序》,《四库全书》第1216册,第279页。
(14) 郑若镛:《遂初园记》,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一,第954页。
(15) “寤园”之名最早见于计成《园冶》一书。“寤园”还有“西园”“荣园”“汪园”“荣园”“闵园”等名。参见王建文、邓桂安等:《江苏省仪征市明末清初“寤园”“西园”“荣园”“汪园”“荣园”“闵园”考》,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6) 张岱撰,马兴荣点校:《陶庵梦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17) 《扬州画舫录》卷八《城西录》,第95页。
(18) 《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第10页。(www.daowen.com)
(19) 《芜城怀旧录》,第54页。
(20)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丛书集成初编》第1508册,第18页。
(21) 《扬州画舫录》卷二《草河录下》,第22页。
(22) 《陶庵梦忆》卷五《于园》,第42页。
(23)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106页。
(24) 《石涛画语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25) 《石涛画语录》,第76页。
(26) 《梓翁说园》,第109页。
(27) 参见《扬州画舫录》卷十四《冈东录》,第177页。
(28) 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29) 陈从周:《梓翁说园》,第144页。
(30)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118页。
(31)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116页。
(32) 本段后三小节参考了赵阳、赵昌智:《从文化视角看瘦西湖的经过特色——瘦西湖文化研究之一》,《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15辑,2015年4月,第61—73页;赵昌智:《试论扬州文化特点》,《扬州文化丛谈》,广陵书社2010年5月版,第12页。
(33) 汪沆:《红桥秋褉词,同闵莲峰、王载扬、齐次风作》(三首之二),《扬州历代诗词》第3册,第61页。
(34) 《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1、162页。
(35) 《陶渊明集》,第161页。
(36) 刘孝标:《广绝交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72页。
(37) 谢灵运:《过始宁墅》,《文选》卷二十六,第376页。
(38) 王羲之:《答许询诗》,逯钦立辑校:《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96页。
(39) 《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1页。
(40) 赵孟:《张詹事遂初亭》,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元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页。
(41) 元好问:《隐亭》,《元诗别裁集》,第4页。
(42) 杨万里:《雪后寻梅》,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58页。
(43) 陆游:《同何元立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陆游撰,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6页。
(44)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45)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5页。
(46) 梁章钜等撰,白化文、李如鸾点校:《楹联丛话》,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1页。
(47) 《扬州览胜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48) 参阅曹阳:《中国人历来是讲民族气节的——江泽民品评民族英雄史可法》,《党的文献》,2011年第6期。
(49) 刘凤诰:《扬州名园记》,《存悔斋记》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85册,第648页。
(50) 本节内容主要参考过伟敏、王筱倩著《扬州老城区民居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1) 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话》卷十二《营造》,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6页。
(52)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97页。
(53)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97页。
(54)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1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