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扬州园林的文化意蕴-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

扬州园林的文化意蕴-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州园林的文化意蕴体现在很多方面,扬州园林名称及匾额、楹联、碑刻等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扬州特色,展现了扬州园林独特的文化风韵。扬州不少园林名称取意于古典诗文,贴切地反映出园林特色和园主的心志。至于扬州园林楹联,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代。此联内容贴切,对仗工整,是扬州园林楹联中知撰者、知书者、明确悬于何地的最早的楹联。扬州园林楹联,以瘦西湖数量最多,不少是出自名家之手的楹联佳构。

扬州园林的文化意蕴-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

扬州园林的文化意蕴体现在很多方面,扬州园林名称及匾额、楹联、碑刻等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扬州特色,展现了扬州园林独特的文化风韵。

一 命名寓其趣

中国古典园林的命名往往表明园主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情趣。扬州不少园林名称取意于古典诗文,贴切地反映出园林特色和园主的心志。

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以清秀婉丽的风姿,较之杭州西湖,别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乾隆年间杭州诗人汪沆有诗赞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33) 晚清,“瘦西湖”遂成为正式名称,并蜚声中外。瘦西湖的景名也很有特色,有长堤春柳、白塔晴云、梅岭春深、卷石洞天、水云胜概等二十四景,均由四字组成,或写景物,或标地理,或显特色,极富文彩,收到典雅清丽的文学效果。

再如何园,其正式园名为“寄啸山庄”,其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34) ,借以表明园主人筑园归隐的心志。

又有位于仓巷北金鱼巷5号的容膝园,其名亦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5) ,字面的意思是其园甚小,但实际上反衬出园主人之志向不小。

再有冬荣园,位于东关街98号。关于园名“冬荣”,乃取意《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叙温郁则寒谷成暄,论严苦则春丛零叶,飞沉出其顾指,荣辱定其一言”句下,李善注引张升《反论》“嘘枯则冬荣,吹生则夏落”(36) 。吹冷嘘热可使万物枯荣,因为园主陆静溪曾供职于两淮盐运使司,惯见“吹冷嘘热”之事,有所感触,故以“冬荣”名园。

二 匾联识其才

匾额、楹联是园林中常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可以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

扬州园林匾额多为园林或景点名称,书写者有帝王、达官显贵及文化名流。瘦西湖题额甚多,乾隆对湖上园林十分喜爱,对倚虹园、净香园、趣园、水竹居都有御书赐额;“静香书屋”则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书;小金山上的“风亭”为阮元题写;湖上草堂内“湖上草堂”是两任扬州太守、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题写。康熙南巡时曾为平山堂亲题“平山堂”匾,可惜毁于咸丰兵燹,现在人们看到的“平山堂”匾是清代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平山堂后自题,堂内的“放开眼界”系清代名臣彭玉麟所题,“风流宛在”则系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题写。

扬州园林匾额或绘景抒情,或述志兴怀,内涵丰富。例如:

瘦西湖绿荫馆有陈重庆题“绿篠沦涟”匾,并有跋云:“此处旧名绿荫馆,二分竹三分水,致佳境也。用谢康乐诗句题。”“篠”即嫩竹,意即周围筱竹婀娜;“沦涟”,清波荡漾。描绘此地景色,富有诗意。点明用谢康乐诗句,大有深意。谢灵运《过始宁墅》诗云:“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李善注引沈约《宋书》曰:“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修营旧业,极幽居之美。”(37) 而谢灵运之祖父谢玄、叔曾祖谢安又都曾建功立业于扬州,后有祠祀。此景匾额用此句,亦有不忘谢安之意在。陈重庆题匾不在逞才,然非腹笥深厚、熟悉典籍与地方掌故者不能为之。

“静照轩”是乾隆为北郊二十四景之“水云胜概”御题。“静照”一语出自王羲之《答许询诗》“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38) ,意为如果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这样就能够达到心灵和大自然的变化弥合为一的境界。在扬州这样一个繁花着锦、物欲横流的温柔富贵之乡,乾隆题此,不无警诫之意。

至于扬州园林楹联,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代。前面提到过,元代文学家、书画家赵孟曾为扬州赵氏明月楼题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此联内容贴切,对仗工整,是扬州园林楹联中知撰者、知书者、明确悬于何地的最早的楹联。

清代中期,扬州园林闻名天下,园林楹联大量出现,仅李斗《扬州画舫录》就录存当时他所见园林楹联多达270余副。

扬州园林楹联,以瘦西湖数量最多,不少是出自名家之手的楹联佳构。如瘦西湖西门有一副佳联:“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此联为清人刘春池所撰。“两堤”与“一路”相对,互文见义。“一路”实指两岸之堤路,于“花柳全依水”之外,均为楼台逶迤,直达蜀冈脚下。此联对仗工稳,揭示了湖上园林的整体风格、特点。乾隆帝对扬州园林书联甚多,如他对“四桥烟雨”十分喜爱,不仅御书赐名“趣园”,而且咏之以诗,书之以联,其中联曰:“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开亦觉欣。”此联为乾隆《趣园即景》诗之颔联。上联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句(39) ,赞此园风光秀美、环境宜人,每天信步园中,趣味盎然。下联说恰值云消雾散,景致鲜妍,更觉欣喜。

集句联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扬州画舫录》录存北郊“二十四景”集句联多达一百六十六副,这些集句联大多出自时在两淮都转盐转运使卢见曾幕中的金兆燕之手。现瘦西湖仍可见到金兆燕的集句联。如长堤春柳亭中:“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上联出自赵孟頫《张詹事遂初亭》诗“青山缭神京,佳气溢芳甸”(40) 。下联出自元好问《隐亭》“宿云澹野川,元气浮草木”(41) 。全联对仗工稳,层次感和画面感极强,为瘦西湖集句联中的佳作。

个园主人黄至筠四子黄锡禧居所有联曰:“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鸟鸣。”此联为宅主亲撰,表达出黄氏热爱自然、与世无争的平和心境和散淡人生。(www.daowen.com)

何园楹联中以船厅廊联最著名,联曰:“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此联系扬州名士李钟豫手书集句联,上联出自杨万里《雪后寻梅》:“去年看梅南溪北,月作主人梅作客。”(42) 下联出自陆游《同何元立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43) 此联妙在点出了船厅的造景特点。

汪氏小苑位于地官第14号,系盐商汪伯屏所建宅园,春晖堂悬挂扬州名士陈含光撰书的一副楹联:“既肯构,亦肯堂,丹雘墍茨,喜见梓材能作室;无相犹,式相好,竹苞松茂,还从雅什咏斯干。”此联极为古奥,上联中的“肯构”“肯堂”出自《尚书·大诰(44) ,“相好”“相犹”出自《诗经·小雅·斯干》(45) 。上联的意思是:(汪氏兄弟)既愿意盖房屋,亦愿意立房基,盖了房屋又用好的颜色涂饰,可喜地见到良材(寓意汪氏兄弟已成才)已能用作建屋(能继承父业了);下联的意思是:(愿汪氏兄弟)不要相互欺诈,要和睦相好,(兄弟情)如松和竹一样地茂盛,(深刻明白这个道理)还应从《诗经·小雅》中去吟咏《斯干》那一篇章。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内,因与欧阳修联系在一起,故历代文人多到此凭吊,留下楹联佳作甚多。其中堂内有一副伊秉绶撰、袁伟华重书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此联仅十六字,却熔眼前景、平常典、现成语于一炉,气象宏大,“语特壮伟”(46) ,为“山堂楹联之冠”(47)

史公祠是环境优雅、肃穆的祠墓园林,其内楹联也很多,不少是佳构。其中当数飨堂大门抱厦廊柱上清代诗人张尔荩所撰联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称道:“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联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催人泪下。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十分喜欢此联,曾在很多场合引用过这副名联,称赞此联“很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48)

从以上所举可知,扬州园林楹联有的状景,有的咏志,反映出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这些园林楹联与园林景观相得益彰,游者入其地,览景、观联,自当生情而动思。同时,扬州园林的匾额、楹联,书写者多为名家,人们还可从中领略中国书法的魅力。

三 碑刻见其雅

扬州没有像西安碑林那样的碑刻群,但不少园林中有碑刻。这些碑刻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大大提升了扬州园林的文化品位。

瘦西湖徐园听鹂馆前陈列有两只铁镬,相传为萧梁时的镇水遗物,是扬州的历史文物。在铁镬东侧立有《徐园铁镬记》碑刻,其文介绍了铁镬的来历和用途。此碑文为焦循后裔、晚清文人焦汝霖所撰,由扬州著名书画家陈含光以石鼓文书写,古朴典雅。游人到此,不仅可以了解铁镬故实,而且可欣赏书法之美。

个园抱山楼前廊东壁上至今仍嵌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刘凤诰撰并书的《个园记》碑刻。刘凤诰(1760—1830年),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清代著名文人,晚年病卒于扬州。碑记称赞“广陵甲第园林之盛,久冠东南”(49) ,描绘了个园美景,揭示了园名由来,是扬州重要园林文物史料。刘凤诰虽不以书法名,但此碑书法秀劲,可见其书法功力非浅。

图14-2 刘凤诰撰并书《个园记》碑刻局部

(马恒福摄)

清光绪九年(1883年),何园主人何维键(号芷舠)于造园伊始,即搜求选择历代法帖碑刻,或原刻,或重新勒石嵌于廊间壁上,形成一景。现完整保存石刻三通二十一方,即颜真卿《三表稿》八方,唐人双钩《十七帖》六方,苏轼《海市帖并叙》七方。其中被誉为“人间孤本”的颜真卿《三表稿》最为珍贵。颜真卿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相传颜真卿有四稿,为《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稿》和何园这份《三表稿》。《三表稿》是颜真卿未誊清的草稿,共114行,笔意劲挺豁达。虽非墨迹,但刻功极好,是临习观赏颜书的优良范本。经过专家考证,《颜鲁公三表》为八方刻石,为明代原石原刻,何芷舠重金购得后,造园时镶于后花园复道回廊西侧,历经百余年沧桑。何园另有《西岳华山碑》临本,郑簠、刘墉书法及唐寅、郑燮的绘画等较大作品,则刻于屏门隔扇的木质材料之上,材质坚固,刻工细致,有很高的美术工艺水平,与石刻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明寺现存有许多清代以来碑刻。平山堂之西的西园有御碑亭,有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1762年)乾隆帝三次南巡游平山堂所作诗原迹石刻三方,甚高大。另有一处康熙御碑亭,内容虽与扬州无关,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游杭州灵隐寺的诗,却是康熙帝御笔书写赐给扬州太守高承爵的,高遂于西园建亭勒石供奉。平远楼前院中有道光帝横书“印心石屋”四大字,乃是应两江总督陶澍所求而书。

此外,大明寺内较为知名的碑刻尚有明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徐九皋写的“第五泉”,清代著名书法家蒋衡写的“淮东第一观”,王澍写的“天下第五泉”,皆擘窠大字。原四松堂(现为鉴真陈列室)廊间有邓石如篆书《心经》石刻一面,系邓的早年作品的复刻。平山堂花厅西侧则有蒋超伯撰、董恂隶书《重建平山堂碑记》。平山堂花厅内东侧有民国元老李根源所书《偕镇江冷遹来游石碑》。鉴真纪念堂内有《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该碑名由郭沫若题,碑文由赵朴初撰并书。

史可法不仅是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而且是颇有造诣的书法家。史公祠内遗墨亭正中墙壁上嵌着史可法《复多尔衮书》和《绝命书》手迹石刻,从中可见史可法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该石刻不仅有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也是书法家喜欢的书帖之一。史公祠内还有今人所书歌颂史可法诗文的刻石碑廊,其中不乏书法名家,大大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