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造园艺术独树一帜,扬州园林因此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从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山、水、花木、建筑入手,分析扬州园林的造园艺术。
一 叠石
扬州无山,这在造园过程中算是天然缺陷,但扬州历代园林艺术家们一方面借一江之隔的江南之山作为背景,一方面用人工造山,把叠石艺术推向了高峰,赢得了“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21) 的美誉。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瓜洲于园“奇在垒石”,“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22) 。可见明末扬州园林叠石已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清代扬州园林兴盛,出现不少名家叠山的佳作,有的保存至今。在现存扬州园林中,个园叠石独具匠心,最为佳绝。
个园叠石以我国传统艺术中常用的写意手法,将时间的概念借用空间表达出来。人们在个园观赏叠石,一时可见春夏秋冬四季山景,令人叹为观止。对此,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予以很高的评论:“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这种假山似乎概括了画家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见郭熙《林泉高致》),以及‘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见戴熙《习苦斋题画》)的画理,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23)
何园内的“片石山房”是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兼工叠石的一大手笔,被誉为“人间孤本”。石涛和尚与八大山人并为清初画坛“双子星座”,清康熙年间流寓扬州,开扬州画派先声。他兼工叠石,“片石山房”为其唯一幸存叠石作品。
图14-1 何园片石山房
(马恒福摄)
“片石山房”为湖石假山,采用扬州常用的贴壁造山法,山形布局暗合其所主张的“峰与皴合,皴自峰生”(24) 的画理,从而叠成“一峰突起,连冈断堑,变幻顷刻,似续不续”(25) 的章法。整体主次分明,虽地形不广,布置却极自然,疏密适当,片石峥嵘,与“片石山房”园意相符。“片石山房”的石壁、磴道、山洞最是奇绝。
此外,小盘谷湖石假山也为人所称道,陈从周赞为“扬州诸园中的上选作品”(26) ,其叠石艺术可与苏州环秀山庄相抗衡。除了叠石,假山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置石,即以单块的石头陈设于园林中。这种置石多选用以“瘦、透、漏、皱”为特征的太湖石。扬州园林中也多有此类置石,其中以街南书屋的玲珑石最为知名。
二 理水
理水是中国园林的命脉,扬州园林理水作品构思独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瘦西湖水景观丰富,是扬州园林理水的代表作品。瘦西湖主体是一狭长的水体,长约4.5公里,其水源主要来自西郊诸山,水道多为历代扬州城的护城河,但造园者依据自然河沟、土阜,相形度势,通过桥、岛、堤、岸的划分,使狭长的湖面形成蜿蜒曲折、弥漫无尽的境界,构成浓淡相宜、绵延不尽的山水长轴。瘦西湖园林发挥河道曲折变化的特点,采用集中理水与分散理水结合之法,将水面化整为零,分隔成若干个相互连通、大小不一的水面环境。凡湖道转折处,都是比较大的景区,如西园曲水、小金山、二十四桥三大景区皆在湖道转折之处;凡水道平直处,皆傍湖建景,亭台屋榭掩映,花草林木繁茂,如此连点成线,连景连片,有移步换景之妙。
“园无水不活”,扬州园林凡有水者皆利用自然之水,且多为活水,其下多有泉眼,或与水道相通。又有园艺家,善作水法,以锡为筒伏地下,上置木桶,户设桔槔辘轳等械具,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27) 而所谓“瀑布”,则主要是利用天落水,非日日可观者。但许多地点并不具备此类条件,故“旱园水意”应运而生。例如二分明月楼,位于广陵路中段,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扬州园林“旱园水意”的代表之作。造园者在园中央以黄石垒筑小山,略高于地面,如同浮出水面的汀屿,形成“高者似岛,低者若水”的效果,“全园虽属有山无水,而水意涵蓄其间”(28) 。何园船厅也是扬州“旱园水意”的佳例。船厅四周的走廊围以条形坐凳,有如船舷栏杆。厅前地面以卵石铺成,间以小瓦,做成波浪图案,如在水中行舟之妙。厅前两侧又有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使水的意境得以揭示和深化。这种“旱园水意”概括和提炼的水景更具有象征性和艺术性,是对传统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创新。
三 花木
园林离不开花木。扬州园林花木品种繁多,具有代表性和地方性的有以下几种:
杨柳,即柳树,历来为扬州人所喜爱。扬州向有“绿杨城郭”之称,陈从周在《瘦西湖漫谈》中说:“经千年多的沿袭,使扬州环绕了万缕千丝的依依柳色,装点成了一个晴雨皆宜,具有江南风格的淮左名都,这不能不说是成功的。”(29) “长堤春柳”为瘦西湖著名二十四景之一。瘦西湖南门至徐园一条长约六百米的堤两侧遍栽夭桃绿柳,每当春色撩人的季节,依依柳色映衬一片姹紫嫣红,灿若云锦,使人流连。
银杏也是扬州人喜欢的树种。银杏形体高大,树干虬曲、葱郁庄重,长寿是银杏的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扬州石塔寺、史公祠都有古银杏,树形高大,枝繁叶茂,与祠庙古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松树的品种很多,常青、耐寒是其共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是坚韧精神的象征。园林中的松,尤其是古松,最具观赏性。扬州园林中以松为景的也不少,过去蜀冈上有“万松岭”,而现存园林中以何园罗汉松、白皮松知名度最高。何园的罗汉松树龄330余年,耸立于片石山房东侧假山上,树姿秀丽葱郁、典朴古雅。何园白皮松有两株,树龄130余年,位于蝴蝶厅西南假山半山腰处,树姿雄伟,凌空眺水,枝干苍秀。(www.daowen.com)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同时也是虚心、气节等精神的象征,因此倍受人们喜爱,是最理想的园林植物。扬州园林中以竹造景的很多,历史上有“竹西八景”。在现存园林中,个园以竹得名,竹是个园最主要的植物配置,万竹园中有1.2万平方米的竹林,品种逾七十种,不乏珍稀品种。竹语馆通过地球上的竹、中华绿竹、扬州竹韵等板块,挖掘、展示竹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打造个园竹文化,个园还连续多年举办“竹文化节”。
琼花和芍药俱为扬州市花。琼花的奇异花形和传奇故事,增加了它的迷人色彩。北宋以来,诗人多有吟咏,游人也颇感好奇。但历代实际种植不广。近世才大有发展。而芍药,自古就有“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之美誉。历史上,扬州有不少园林以芍药名园,以芍药点景,以芍药取胜。芍药宜植于阶前、栏边、道旁,多成片种植,花开时十分壮观。瘦西湖玲珑花界为观芍佳处,每到春日,成片芍药花绽放,娇美多姿。
牡丹与芍药形态相近,花期相邻,自古即是姊妹花,园林中多综合布置。历史上,影园牡丹最盛。现存园林中,何园有牡丹厅,周围有牡丹池。牡丹是何园园花,园中广植牡丹、芍药,品种繁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历史上,宋代真州梅园、清代蜀冈“小香雪”均是赏梅胜地。现存园林中瘦西湖小金山、史公祠均有梅景。其中,史公祠梅花岭上遍植梅花,遗墨亭前蜡梅树龄已有240多年,为扬州最古的蜡梅。史公祠内忠烈之魂与清芬之花相互辉映,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
扬州园林花木除了上述而外,常见的还有紫薇、广玉兰、桂树、海棠、南天竹等。在民间习俗中,花木往往具有一定的寓意,扬州园林营造者通常结合周围环境,布置相应的花木。
扬州园林厅堂中还常见盆景配置,与室内环境协调合拍,平添了不少雅趣。扬派盆景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为中国盆景五大派系之一。扬派盆景,多用松、柏、榆、杨(瓜子黄杨)等观叶植物,自幼培育,不断加工整饰,剪扎成型。其最显著特点为一寸三弯,片片如云。最上之云片多为圆形、椭圆形,中下云片则向两侧伸展,呈现掌形。盆景又称盆玩,以几案可置者为佳。
四 建筑
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园林建筑主要有亭、台、楼、阁、厅、堂、桥、廊等。扬州的这些建筑往往作为一种风景,与周围环境巧妙融为一体,绝不给人以视觉障碍。
亭是园林中常见的点景建筑,扬州园林中几乎少不了亭。即以瘦西湖为例,佳亭随处可见,且形式多样。如南门长堤中部有拂柳亭,三面临水,不仅供人休息,而且起到点景作用;小金山峰顶有风亭,为休息和赏景佳处;吹台,或称钓鱼台,实为三面有月洞门的亭,是借景、框景的典范。
台为高平的建筑,其上也往往建有屋宇,一般供眺望或游玩之用。瘦西湖内熙春台最为知名。熙春台高耸于三级平台之上,气势宏伟,结构精巧,在扬州园林台建筑中独树一帜。
楼是重叠起来的房屋,体量高度常超过周围建筑,所以往往成为园林主景。陈从周先生认为“扬州园林在建筑方面,最显著的特色,便是利用楼层”(30) 。在扬州园林中,楼通常为二层,多为长楼。个园抱山楼为七楹长楼,连接夏秋两山,两山东西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在抱山楼上凭栏可赏楼南胜景。何园玉绣楼分南北两楼,东西两边,有复廊相连,围合出院落。该楼无论在选料、造型或构筑工艺等方面,堪称清代扬州大型楼屋建筑的上佳之作。
厅、堂亦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样式,既为观景佳处,也是被观赏的对象。扬州园林中的厅、堂注重与周围山水、花木的组合,其名称也大多反映周围景色的特点。扬州园林中堂最著者为平山堂。平山堂建于蜀冈之上,造型古朴,不仅为游目骋怀之佳处,而且文化积淀深厚。个园宜雨轩,虽名为“轩”,实为厅,因其前多植桂树,故又称桂花厅。桂花厅建造精美,坐于厅中,可观四面佳景。
扬州名桥众多,桥文化内涵丰富。瘦西湖桥形式多样,名桥甚多。如二十四桥和虹桥,都是无数诗人吟咏的园林名桥;莲花桥,又称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个园、何园等城市山林面积不大,园内池水,多是浅浅一勺,以低涯近水、通水不通舟的梁式平桥或步石为佳。个园夏山、卷石洞天湖石假山,岸,水,山之间,俱是以青石板作桥,蜿蜒有致,将游人引入山腹或洞室深处。片石山房的梁式曲桥被陈从周誉为“古朴浑成,富有山林的气氛”(31) 。何园通向水心亭的平曲桥,则是看景和被看的绝佳处。
廊是指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它虽不起眼,但作用不小,本身也是一景。扬州园林中以何园复道回廊最为著名。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同时长廊还起到分割园中、东部的作用,人们可通过内外中隔的漏窗,互见景色。这条连接住宅和花园的立体复廊,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
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山、水、花木、建筑,应该说都基本是相同的,但由于各个园林所处的地理空间不同、构园的时代背景不同、园主的设计理念不同,以及建造者的手法和技法不同,自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比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往往以雄伟大气、端庄威严为主调,金碧辉煌,以显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严。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等园林,多系致仕官员为怡志林泉所建的私家花园,特定身份决定了其园林必然是玲珑剔透、精致小巧、典雅文静而又含蓄内敛的。杭州西湖、无锡太湖等傍水兴建的园林,往往借助庞大的水体,营造烟波浩渺的气象。至于寺观园林,则又与宗教理念相融合,或有出世之想,志在烟霞;或有入世之念,普度众生;或借以引人,以旺香火。扬州园林本质上属江南园林,历代园林建造主体不尽相同,而明清以来多以商人为主,今天所能见到的古代园林则无不与商人尤其与盐商有关。商与官与士都不同,官怕露富,士要收敛,商要张扬;僧(道)重节俭,士重品位,商好挥霍。特别是康乾时期,因接驾的需要,特许在用材、色彩和制式上采用皇家模式。这使得扬州园林兼具了南北之长而又有别于南北。与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林比,扬州园林少的是登高远望的阔大气象、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概和一览无余的旷达气息,多的是回环曲折、柳暗花明的精巧布局,衡宇相望、门窗轩敞的开放襟怀,精雕巧刻、陈列高雅的文化氛围;而与苏州园林相比,总体风格同样是文气、灵气、秀气,而扬州则比苏州多了一分质朴、一分简洁、一分刚劲。
从美学角度上看,扬州园林在构造上突出了三点:一是巧于因借。计成《园冶》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平山堂之建即借江南之山如置几席。瘦西湖之钓台借门洞而囊括莲花桥与白塔,可谓典范。二是精在画意。扬州园林主人大多为通画者,或由画家设计。影园、寤园、休园等莫不如是,瘦西湖中小金山及钓台一带复建,个园之夏山之建均出自画家汪筠之手,故园林能得如诗如画、移步换景之妙。这正是计成所说的“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三是富有哲理。个园的四季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概括了画家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画理,使游人悟到“园林方半日,山中已一年”的哲理。
扬州园林之高妙,就在于综合运用各种造园手段,使游人能由造园技术之精湛,赏艺术之绝妙,进而悟哲理之通达。(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