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园林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吴王刘濞所建的宫苑。刘濞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受封为吴王,都广陵。吴国“即山铸钱,煮海为盐”(1) ,经济充裕,国力强盛。刘濞有条件营建宫苑,供自己游赏享乐。历史文献中也有刘濞造园林的记载,如南朝宋鲍照在《芜城赋》中叙述昔日吴王刘濞时的豪奢生活,说他建有“歌堂舞阁”“弋林钓渚之馆”(2) ,此虽为后世追述的文字,但其时是扬州繁盛的第一阶段,吴王宫苑壮丽宏伟不难想象。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即云“吴王钓台,在雷陂,高二丈”(3) 。此外,据《汉书·江都易王非传》记载,江都国有章台宫,江都王刘建游章台宫时,令四女子乘小船。由此可见,章台宫亦有水池林苑,可供游玩。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阶段,私家园林作为独立类型异军突起,民间造园之风兴盛。徐湛之在广陵营建园林,不仅是这一时期城市园林的例证,而且是扬州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徐湛之出为前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其时广陵为南兖州治所。他在广陵营建园林,供游赏之用。史载:“广陵城旧有高楼,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4) 徐湛之广陵筑园是见于史籍明确记载的扬州第一次自觉的、规模化的造园活动。他设计、营造的是一座由亭台、山冈、水泽、花木组成的风景式园林。
隋统一中国后,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扬州成为交通枢纽城市,城市经济繁荣。隋炀帝对扬州有深厚的感情,曾三下扬州。为满足游冶需要,隋炀帝征调全国造园工匠及大量民力,营造了为数众多的宫苑。在蜀冈之上,炀帝建有显阳宫、显福宫、长阜苑(苑内有归雁、回流、九里、松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枫林十宫)及上林苑等宫苑,规模庞大,宏伟壮丽。炀帝还令扬州依照项昇所进的新宫图营建迷楼。在城北七里蜀冈之麓,建九曲池,其上建木兰亭。除蜀冈外,炀帝在城南临江之扬子津还建有临江宫(一名扬子宫),宫内有凝晖殿、元珠阁等,宫西有澄月、悬镜、春江诸亭。同时,扬子津还建有钓台,在茱萸湾建有北宫。(5)
隋亡之后,扬州的宫苑有的被焚毁,有的改作寺庙,如禅智寺、山光寺等;有的则渐趋荒废,如隋宫、玉钩斜(隋葬宫人处)、萤苑等。它们成为唐代诗人凭吊兴亡、抒发感慨的题材。
唐代扬州,水陆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东南地区第一都会。扬州园林在这一时期也极为兴盛。据乾隆《江都县志》引《宝祐志》,唐代扬州官府兴建了不少园林,如开元间太守园中种植有大量杏花,因建馆曰争春,是一处以杏花观赏为特色的园林;元和中,李夷简于城西南建有玉钩亭;咸通年间,李蔚守扬州,于戏马亭西,连玉钩斜道,开创池沼,构建赏心亭。
除官衙园林外,私家竞相造园,成为此时期扬州园林发展的显著标志。唐代扬州见于诗歌及其他文献记载的私家园林总数在十处以上,这些私家园林主人多为官僚、商人。如常氏南郭幽居,园在城南,李白有《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诗,说此园“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满院罗丛萱”,“微雨飞南轩”。(6) 药商裴谌樱桃园,最负盛名,园内“楼阁重复,花木鲜秀,似非人境,烟翠葱茏,景色妍媚,不可形状”(7) 。
宋时扬州虽不及唐时繁盛,仍不失为东南名城。当时扬州官衙园林兴盛,多有著名文人参与,具有鲜明的文人特征,其中一些园林此后屡经修葺,保存至今。宋代扬州官衙在蜀冈上衙城内。北宋初年,王禹偁知扬州,公务之余,常漫步衙署西侧的郡圃。当时郡圃中有泉池、柳竹、亭台,可观鱼听鸟,“肆游观”,享受“聊自宽”的“吏隐”生活。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为淮南判官,作《扬州新园亭记》。从记中可知,郡圃以城垣为园墙,依城墙挖了水渠,两旁种植了大量的竹子,又增筑亭、堂。(8) 元祐间,韩琦知扬州,又于郡圃建四并堂,壮丽极一时。(9) 此后,陈升之又于城之西北隅建云山阁。(10)
除了郡圃,还有平山堂的修建。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来守扬州,在蜀冈中峰大明寺“撤僧庐之欹屋作为斯堂,而风景焕然,遂名天下”(11) 。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知扬州,又于平山堂后建谷林堂。此后,历代对平山堂皆有修葺,连同大明寺,一直是扬州著名园林游览胜地。(www.daowen.com)
南宋时期,扬州造园也有不少可称道者。淳熙间,郑兴裔知扬州,撤玉钩亭,增而大之,命名云山观。庆元中,赵巩守扬时,重建四并堂。端平三年(1236年),制置使赵葵在堡城建的万花园,这是以花木观赏为特色的园林。今瘦西湖内万花园乃附其名。宝祐五年(1257年),贾似道以两淮制置使镇守扬州,大规模整治郡圃。经过整治的郡圃脱尽了以往宫廷和官衙园林习俗,跨入山水园林境界,可以称得上是宋代官府在扬州兴造的一座最具规模并饶有画意的山水园林,也是扬州史籍上记述得最为翔实的宋代官园。这座郡圃,每当“春日卉木竞发”,“游观者不禁”,(12) 向平民开放到春尽乃止,改变了过去禁苑的做法,这是官衙园林的一大进步。
宋代真州(今仪征)、高邮地当冲要,经济繁盛,也出现了不少名园。真州有东园、范氏园、丽芳园诸园,高邮则有众乐园、文游台。
元代是扬州园林营造的低潮时期,但私家园林当不在少数。如诗人成廷珪有居竹轩,虽“居于市廛,而植竹庭院间,绰有山林意”,“四方士之过淮东或久留,或即去,必以君为之依”,(13) 从字面理解及有关诗文看,“居竹轩”当不属“文人书屋多从印上起”之类,是实有所居,实有其园的。又,赵孟过扬州,为赵姓某翁题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赵某应有一豪华的园林或楼台,方能当得此联。
明代,扬州园林复兴,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出现了营造水平极高的名园。明代中期,高氏遂初园,“瑰雅环秀,为扬之冠”(14) ;明末,则以影园最负盛名。影园,建成于崇祯七年(1634年),为盐商郑元勋别业,位于扬州城西南湖中长屿南端。该园因地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故名。影园为著名造园家计成设计建造的名园。据园主郑元勋《影园自记》,影园东、南、西三面夹水环抱,园内有玉勾草堂、半浮阁、一字斋、媚幽阁等景。影园是计成晚期作品,以“画理”为基本原则,通过丰富的路径、景点、建筑的设置手段,再加上出色的选址,多种造景艺术的运用,如巧于因借、建筑分布讲求节奏,形式古朴疏简,追求意境等,从而使影园成为当时扬州第一名园。此外,见于载籍且有特色的名园还有计成为仪真汪士衡营建的寤园(15) ,以及张岱《陶庵梦忆》所记以假山叠石为特色的瓜洲于园(16) 。
明清鼎革,扬州城市受到严重破坏,不少园林毁于战火。入清后,园林稍有复苏,建于顺治年间的盐商郑侠如休园可称为清代扬州盐商兴筑的第一座名园(17) 。康熙初期,扬州初见繁荣,园林兴造之风再起。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郡城以园胜”(18) ,康熙间有八大园林: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郑御史园,著名的片石山房,一名双槐园,也建于康熙年间。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营建的小玲珑山馆,建成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园以一峰玲珑湖石而得名,因位于扬州东关街之南,又称街南书屋。乾隆年间,随着盐、漕的兴盛,商业、手工业的繁荣,清帝多达六次的巡幸,扬州园林臻于极盛。乾隆中后期,扬州城西北郊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群,有二十四景之多。这一大型园林群落内的一座座园林或前后相接,或隔水相望,相互因借。同时,城内也有不少宅园。当时,城内外园林不下200处,形成了以高旻寺、大明寺、天宁寺为代表的寺庙园林及众多盐商官宦的私家园林、湖上园林并存的格局,风格多样,多姿多彩,在全国享有盛誉,时有“扬州以园亭胜”之说。此时,扬州造园技艺臻于完美,尤以叠石技艺最为成熟。嘉庆、道光年间,由于盐法改革,扬州盐业经济衰退,盐商大多贫败,湖上未建新园,旧园亦几经易主,渐至废圮。嘉庆以后,扬州城内造园活动规模已大不如前,其可称述者,当属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所营建的个园。《芜城怀旧录》称:“黄氏个园,广袤都雅,甲于广陵。”(19) 个园以其规模及叠石造景成为扬州园林的代表作品。
清末直至民国,除了传统园林之外,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园宅建设中也有西洋因素的引进,出现了所谓“中西合璧”风格,代表作品为建于光绪年间的寄啸山庄,俗称何园。
纵观扬州园林历史,可以说扬州园林肇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成熟于宋明,鼎盛于清乾隆时期,复兴于当代。宋人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说:“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20) 意为洛阳的兴盛与衰败,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征兆;园林的兴盛与荒废,则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征兆。扬州城市历史与园林史亦当作如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