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篆刻历史悠久,扬州印坛的贡献与印记

中国篆刻历史悠久,扬州印坛的贡献与印记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篆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扬州印坛对中国篆刻艺术的发生、发展和兴盛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王奉世印”是1980年在邗江出土的胡场五号汉墓中的一组印。这种印不但美观,艺术性强,而且携带方面,非常实用。一般官印由朝廷颁发,不得私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梁千秋、梁大年兄弟二人。梁千秋侍妾韩约素,号钿阁女子,也以篆刻名世。丁敬为首,长蒋仁、黄易、奚冈三人50岁左右。

中国篆刻历史悠久,扬州印坛的贡献与印记

中国篆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扬州印坛对中国篆刻艺术的发生、发展和兴盛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 扬州出土的汉代印

扬州存世的古印以汉代为最早,数量也最多,多是从汉墓出土的,其中不乏精品、孤品。如“广陵王玺”“妾莫书印”“王奉世印”等以及大量吉语印,其价值在印史上不容忽视。

“广陵王玺”,1980年在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金质,正方形,龟钮,阴文篆刻,有西汉晚期印风,又略有变化,现保存于南京博物院。

“妾莫书印”,1977年在甘泉山发现,龟钮银质,边长1.9厘米,文“妾莫书”,鸟虫篆,印制当与宫中王妃或长公主身份相符,深受学界关注。

“王奉世印”是1980年在邗江出土的胡场五号汉墓中的一组印。铜印三件,两件在死者腰部,一为龟纽篆书“臣奉世”,“臣”字阳刻,“奉世”二字阴刻。一为桥纽肖形印,篆书阴刻“封信愿君自发”印,称为书简印,秦汉人常常把往来简牍,用名印盖在封泥上作为信证;篆文四周分别阴刻龙、虎、怪人、玄鸟等图形,这叫装饰印,而且是装饰印中的珍品“四灵印”,此类印传世遗品很少,非常难得,且“书简印”与“四灵印”合二为一,似可定名为“四灵书简印”。另一件装在小圆奁的马蹄形子奁内,为双面印,一面刻“王印奉世”,一面刻“王印少孙”,“王印”二字均为阳文,其余为阴文,中心穿孔,可以栓纽带,因此又称为“穿带印”。另外,“双面印”与“四灵书简印”又组成了“子母印”。所谓“子母印”,就是把大小不同的印做成套匣的形式,大印做成母兽,小印做成子兽,小印放入大印中,如同母兽拥抱小兽,故曰“子母印”,或者称之为“套印”。这种印不但美观,艺术性强,而且携带方面,非常实用。这一组印的镌刻水平很高,刀法稳健明快,线条淳朴流畅,图案灵动,巧拙相生,体现了汉印的泱泱气概。一般官印由朝廷颁发,不得私刻。而私印当出自本地,推测当时扬州有制印高手。(62)

二 明末清初扬州印坛

明末清初,依然是扬州印坛繁盛的时代,从整个印史来看,影响之巨不容忽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梁千秋、梁大年兄弟二人。

梁袠(生年不详,约卒于1644年),字千秋,扬州人,久寓南京。其篆刻受业于何震。何震,字主臣,又字长卿,号雪渔山人,安徽休宁人,客居南京。他是第一位自觉运用刀法创新的篆刻家。梁千秋是他的学生,时人亦将梁氏目为雪渔派。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梁千秋辑录自己所刻印章为《梁千秋印隽》,当时两位名士祝世禄、俞安期均为之序。祝世禄《<梁千秋印隽>序》说“余谓梁生斯技,融心于法不逸,其心于法之外;融法于心不泥,其心于法之中。用之于不即不离,妙在乎有意无意。览者一启梁生之帙,而主臣之精神风范,咸在兹矣”(63) 。俞安期亦对梁氏之印杂于何震印中而不能辨的事情惊叹不已,他说“若千秋摹之之工,不爽毫发,自非化工神巧,何以臻此。即褚河南之摹《兰亭》,未见其酷肖若是,余是以重千秋也”(64) 。其实梁千秋不仅能得何震真传,如“青松白云处”“痛饮读离骚”“盘白石兮坐素月”,大刀阔斧,酣畅淋漓;而且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国士之风”“不朽盛世”“聊浮游以逍遥”“游侠处士”等等,体势博大,章法浑成。

梁千秋侍妾韩约素,号钿阁女子,也以篆刻名世。她少时就跟随梁千秋,学篆书,学镌刻,颇得梁氏真传。但因为腕力弱,不常为人做,一方章非历岁月不能得。她刻章不多,尤足珍贵。

梁千秋弟弟大年,也善于篆刻,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治一印都要静思数时,然后以墨书于纸,反复推敲,得当后再施之于石,所以其镌都有新意,如“食笋斋”等。周亮工评价他的印作超过乃兄。但是也有人,如魏锡增认为他的印章不如千秋,“有故作剥蚀之病,不如乃兄”(65)

梁氏一门以印章名世,既承传了何雪渔的技法,也启迪了邓石如等一大批后来者,在印史上尤其是扬州印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

清初,除了一批东皋印人活跃于扬州,本地也有一些篆刻艺术家声名甚著。如杨一洲,字伯海,江都人,印章都是用古玉晶犀。李耕隐,自号破屋老人,《印人传》中称:“何主臣殁,叟继起,遂以印章霸江南北。”(66) 张奇,江都人,工篆籀印章。还有王云、吴麟、唐澄等人,皆善篆刻,有一时之誉,并影响大江南北。明末清初扬州这一批印人,被人称做“扬州湃”或“扬州派”,以为他们追求时髦,丢掉了汉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扬州印人包括东皋印人,只是在汉印和明人基础上,有所创造而已。

三 印坛浙派与徽派的孵化器

清代印坛,浙派与徽派双峰对峙,而这两大流派是在扬州这块艺术沃土上发展和形成的。

浙派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都先后游艺于扬州。《西泠八家印选》中梳理了浙派的发展线索,根据八人的出生年代及师承,他们实际是五代人,而这五代八人中的前三代六人与扬州关系密切。(www.daowen.com)

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等。他“于书无不窥,嗜古耽奇,尤究心金石碑版”,“时杖履两峰三竺间,凡遇摩崖嵌壁篆刻,莫不手自摹拓,著有《武林金石录》”(67) 。丁敬到扬州,交游很广泛,“其铁笔有求之者,白镪十金,为镌一字”(68) 金农、陈撰、厉鹗、杭世骏都是他的朋友。他为陈撰治“玉几翁”,为金农治“冬心先生”印,与扬州的印人高翔、汪士慎、古印收藏家程从龙等友谊也很深厚。尤与汪士慎是患难交,一别十年,心心相印。与罗聘是忘年交,刚认识时,丁敬60岁,罗聘才30岁,丁敬为其治“扬州罗聘”“无所住庵”及“两·峰·子”连珠白文印。罗聘亦为他绘像。在与扬州朋友的交游中,丁敬获得了不少艺术的滋养。他初期的篆刻思想,经过在扬州交游的熏陶和推进之后,到了晚年,篆刻风格形成。他追慕并把握了汉印的精神气质,改造了以小篆文字入印的形式,更加率真、多变、简古,另外他还发明了特有的用刀技法,细碎切刀。丁敬之后,浙派印人多承其法,这种刀法成为浙派的标志。

西泠四家之名始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何元锡何澍父子所辑《西泠四家印谱》。丁敬为首,长蒋仁、黄易、奚冈三人50岁左右。

蒋仁,本名泰,字阶平。后于平山堂得“蒋仁”古铜印,遂改名,字山堂,别号结罗居士、女床山民、太平居士等。蒋仁中年曾经一度长期居住在扬州,与罗聘为儿女亲家,后交恶。他工诗词书画,尤精篆刻,“学丁敬而别成一家,在苍劲之中甚得古意,凌驾诸家而雄视艺林,人品尤其高尚不凡”。在一方斋号印“蒋堂山印”边款上刻上了自己的“苗刀诗”“自鸣钟诗”二首,这都是他的名作。尤其是“苗刀诗”脍炙人口。(69) 黄易,字小松,他少年时代随着父亲树穀在扬州,扬州活跃的文化对他的影响十分深刻。后任山东运河同知,阮元任山东学政时,致力《山东金石志》,曾得黄易之助。乾隆十三年秋,黄易过扬州,为罗聘刻“画梅乞米”印。乾隆四十年,黄易游扬州,作客朱草诗林,为罗聘治“香叶草堂”“罗聘”等印。奚冈,初号钢,字纯章,后更字铁生,号萝庵,别号蒙泉外史、蒙道士、散木居士。奚冈曾为侨居广陵的汪雪礓刻过“龙尾山房”的斋号印。

扬州的书画家、印人对浙派的形成是有影响的。西泠后四家中的陈豫钟,字浚仪,号秋堂,阮元《定香亭笔谈》云:“豫钟深于小学,篆隶皆得古法,摹印尤精,与曼生齐名。”他与扬州书画界有着密切的联系。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他在阮元幕中多年,公事之余就参与诗文倡和,赏玩金石。还有赵之琛、钱松、屠倬等,他们与扬州书画界的互动,推动了浙派的繁荣与发展。

与浙派印人交相辉印的是徽派印人,徽派中有不少印人活跃于扬州。黄惇《清初的印坛及印风》中提到:“凡徽籍之艺术家在扬州活动开派,便有徽派之称,限定其是否是徽派开山有两个条件,一是开山者为徽籍,二是活动地点主要在扬州。”(70)

徽派的鼻祖程穆倩,名邃,别号垢道人。周亮工对程邃制印评价极高:“黄山程穆倩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穆倩于此道实具苦心又高自矜许,不轻为人作,人索其一印,经月始得,或经岁始得或竟不得,以是颇为不知者诟厉,然穆倩方抱其诗文,不为意也。予交穆倩垂三十年,得其印不满三十方。”(71)

程邃在扬州以印章名世,影响也大,但生前并未形成流派。直至巴慰祖、邓石如等同时崛起,蔚为风气,与浙派抗衡,徽派之名始著于世。巴慰祖,字隽堂,号予藉,安徽人,长期居住在扬州。他与扬州学派的汪中有同门之谊。汪中说他“少好刻印,务穷其学,旁及钟鼎款识、秦汉石刻,遂工隶书,劲险飞动,有建宁、延熹遗意”(72) 。巴慰祖印作传世的不多,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仿造秦汉印的,如“晋堂巴慰祖之印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再一类是元朱文印,如“巴氏”“下里巴人”等。

徽派印人在扬州影响最大的是邓石如。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少年时“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露,即以刻石游”,然“未谙古法”(73) ,后得梁巘、梅镠、程瑶田、金榜、曹文埴、刘镛、陆锡熊、毕沅、李兆洛等诸名公之指点与交游,书印之艺臻于化境,形成了“印从书出”“以书入印”的理论与实践。完白一生游历,大部分时间往来于长江两岸之诸多城市,扬州、南京为其久居之地。他与扬州渊源甚深,早年学印即从梁千秋印入手,后从程瑶田学书于扬州,晚年结识寓扬的小他30岁的包世臣。他在扬所留书、印都很多。为毕兰泉刻“意与古会”“笔歌墨舞”,为叶天锡刻“我书意造本无法”,为包世臣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74) 等。

徽派还有一些印人,如董洵、胡唐、戴本孝、郑簠、吴绂等,或寓扬、或入籍,都与扬州关系密切。

真正使徽派特别是邓石如篆刻艺术发扬光大的是一位扬州艺术家吴让之。吴让之(1799—1870年),名熙载,原名廷飏。幼从黄承吉学诗,后师包世臣学书,晚岁学画于郑箕。博学多能,曾入浙江学政姚元之学幕,分典文汇阁秘书,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等。于艺尤精于篆刻。他在《吴让之印存·自序》中说:“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今年秋,稼孙自闽中来,问余存稿,遂告以六十年刻以万计,从未留一谱,自知不足存尔,就箧中自用者印以求正,不值一笑。癸亥七月,让之记。”(75) 这时他已是65岁老人了,回顾了他一生学艺的历程以及艺术追求。当时让之名扬南北,后世之吴昌硕、黄牧甫更从吴让之印中吸取丰富营养,成为近代篆刻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吴昌硕尝言:

图12-3 吴让之篆刻

(黄建军摄)

“让翁书画下笔谨严,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论其治印亦复如是。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职是故也。”(76) 后世扬州印人辈出,至有在全国赫赫有名者,其中多可见吴让之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