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扬州,经历着时代变化带来的巨大变革。在文学方面,不少传统文人有意识地向专业作家转型,在创作内容上,重视表现社会内容,希望通过小说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题材涉及方方面面,有历史事件,有言情故事,有现代生活。以李涵秋、毕倚虹、贡少芹、张丹斧为代表的扬州籍文人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一 代表作家和代表作
首屈一指的当数李涵秋。
李涵秋(1874—1923年),名应漳,字涵秋,别号韵花馆主,沁香阁主。扬州人。自幼丧父,由于家境所迫,他十七岁开始设帐授徒,此后又随其师李石泉去武汉谋生。1909年,返回扬州,先后受聘于两淮高等小学、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任教员。1921年应钱芥尘之邀赴沪主编《小时报》《小说时报》,并兼任世界书局《快活》旬刊编辑主任。因不习惯上海生活,仅一年又返故里。1923年5月13日暴卒,年仅五十。涵秋擅长诗词古文的创作,年少时候就闻名于乡里。1905年创作小说处女作《双花记》,后遂笔耕不辍。据贡少芹云:“君从事撰述界自三十二岁起,迄五十岁止,计十有八年,所著小说文言十种,白话十三种,字数都一千万余言。其余如诗词、谐文、短评(曾载上海《大共和报》《新申报》及天津《华北新闻》)等杂作尚不在此数,可谓成巍然大观矣。”(44) 在他诸多作品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广陵潮》。
图11-3 《广陵潮》书影
《广陵潮》开始创作于1908年,1919年完成全书,时间达11年之久。小说的历史背景从鸦片战争起,历经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武昌首义、洪宪帝制、孙勋复辟,直至“五四”运动前夕。但其着墨处却是一批中下层人物,如他自己所说:“我这《广陵潮》小说是个稗官体制,也没有工夫记叙他们的革命历史,我只好就社会上的状态夹叙出他们些事迹。好让读书诸君知道他们大人物在上面革命,小百姓不免在下面受罪,才不失我这社会小说的宗旨。”(45) 小说初名《过渡镜》,意在为过渡时代之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后接受钱芥尘建议,改名《广陵潮》,“此编一出,欢迎者日众,而君获享受海内第一流大小说家之嘉谥,亦因是而传矣”(46) 。而且,“自《广陵潮》出,一时章回体小说,以潮名者,不下数十种;以社会里面,一经揭破,秦庭之镜,温峤之犀,为人所乐睹”(47) 。连胡适都说:“民国成立时,南方的几位小说家都已死了,小说界忽然又寂寞起来。这时代的小说只有李涵秋的《广陵潮》还可读。”(48)
毕倚虹(1892—1926年),祖籍江苏仪征,原名毕振达,字倚虹。毕倚虹擅长创作,在诗、词、小说、散文等领域皆有声名。其笔名甚多,有天狼、春明逐客、几庵、莼波、娑婆生等。毕倚虹“才丰而命啬”,在他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中,创作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作品,如《十年回首》《人间地狱》等小说。时人誉为“小说无敌手”。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中有专节论述。
毕倚虹的小说创作特色非常鲜明。周瘦鹃评说《人间地狱》:“是书之妙,妙在写实,每写一人,尤能曲写其口吻行动,至于一一逼肖,掩卷以思,即当其人跃然纸上,栩栩欲活,盖已极文章之能事矣。”(49) 毕倚虹在沪上主要从事报纸新闻。1925年6月6日倚虹首创4开4页、以相片为主的《上海画报》,图文并茂,三日一期,日售万页,社会轰动,报界惊诧,随之,上海兴起画报办报热潮。更为可贵的是,在首期上就刊登了五月三十日发生在南京路上的学生流血惨案。(50) 可惜的是,这已经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办了80期,后托周瘦鹃接办,至500期以上。
贡少芹(1877—?年)名璧,别署天忏、天忏生,江都人。贡少芹的创作高峰期在民国初年。他从四川、经天津、武汉到上海,通过李涵秋的关系,先后在进步书局、国华书局任编辑,1929年曾主编《小说新报》一年。据严英孙《贡少芹小史》说,晚清少芹主《中西日报》馆笔政时,曾作过《苏台柳》《刀环梦》等小说,现已难觅。在沪上,他的第一部小说大概是1916年7月发在《小说新报》第二年第七期上的《色镜相》,同期还有他的长篇翻译作品《变相之宰相》。贡少芹以传奇小说闻名,但从不涉古,以清末民初的奇人奇事为素材,如嘲讽军阀强权政治的《尘海燃犀录》等,而“写得最多的是西太后佚闻和洪宪秘事”(51) 。贡少芹生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最动荡的时代,作为“一个政治感觉敏锐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发生在当时国内外一切大事,尤其是对‘五四’运动,他给予了高度赞扬,并用文学的方式作出了全面的报道,这些文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52) ,如《时事五更调》《学潮曲》等。
张丹斧(1868—1937年),名扆,号丹翁,仪征人。早负文名,初办《江南日报》于镇江,继任上海《大共和报》《晶报》等编辑。(53) 他生平著作虽多,但什九为游戏文章和打油诗,大都含有时间性,所以从没有汇刊成集。他的单行本只有《拆白党》小说一种,由国学书室出版。薄薄的一本,版权属于钱芥尘,现早绝版了。(54) 丹斧在《晶报》十多年,其时与袁寒云、包天笑、孙臞蝯、李涵秋齐名。他擅诗,擅书,都很具功力,他的诗配图、题美诗多有流传。
此外,扬州知名作家尚有张碧梧、张秋虫、程善之、李伯樵、刘铁冷、刘韵琴、八宝王郎、马二先生等。
二 维扬社会小说家的地位和影响
清末民初一批社会小说家群体的崛起,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他们既不同于“古文学”,也不同于“新文学”,似乎以娱乐、消遣为意趣,这从《礼拜六》的“出版赘言”中可见:“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卫生,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晴曦照窗,花香入坐,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55) 因此被戴上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的帽子,个中又以籍贯分为苏派和扬派两大主力,他们长期以来被蔑视、被轻视、被忽视。“我国古、近代小说研究中,有两个时段一度被人们忽视:一个是明代前中期将近两百年的时间……一个是清末民初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1898—1919)。”(56) 随着思想的解放,研究者们有了新的发现:
首先,这二十年左右作品的数量令人震惊。据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和日本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这一时段著、译小说多达一万余种,几乎比此前我国历史上留存至今的通俗小说总和的五倍还多。(57) 扬州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就在这一时期。
其次,作家们也并不是纯为娱乐、消闲而写作。李涵秋自己就讲过:“我辈无斧柯,虽不能澄清国政,然有一支笔在,亦可以改良社会,唤醒人民。”(58) 所以,他的《广陵潮》中所描绘的那些寒门学子、潦倒儒生、贫妇倡女,乃至市井无赖,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只有日常起居、生老病死、汲汲营生,恰恰透露出了那个时代的价值信仰和道德法则。当然他也塑造了理想化的“新青年”云麟,但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其言行显得苍白,显示了他在时代大潮中的迷茫和挣扎,而这正是其时众多读书人在社会转型期的心态反映。毕倚虹《十年回首》中写他要进京做官整理行装时,借祖母之口直言道:“自古说得好,‘官场如戏场’,你们还不像唱戏的么?”(59) 毕出身于仕宦之家,其先祖是湖广总督毕沅之弟毕泷,其父毕畏三,前清秀才,在江、浙多地做过地方官,原配夫人为李鸿章曾孙女。这句话的讽刺意味极强,只有深深浸淫在官宦生涯中才能体会出。贡少芹《敬告著小说与读小说者》一文中说:“若夫社会小说,看去似易作,细按之则甚难,吾谓执笔作此类说部者,不难在体会入微与形容尽致,而难在举社会种种奇形异状而能言人所不能言,人所未及发者,且非仅以口舌刻薄为能事,要为于世道人心有所裨益,能如是,斯可谓之善作社会小说者矣。”(60)
再次,退一步说,《礼拜六》“出版赘言”中所宣示的宗旨也无大错。范伯群引朱自清的论述,提出“这种文学功能观是完全符合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61) 。朱自清在《论严肃》一文中指出:“新文学运动所争的是,文学就是文学,不干道的事,它是艺术,不是技艺,它有独立存在的理由。”“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意在供人们茶余酒后消遣,倒是中国小说的正宗。”(62) 不过他也讲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我们应该辩证理解。
最后,要认识维扬社会小说的实际价值。范伯群指出,“从社会学的视角去阅读这派的小说,我们能看到一幅清末民初社会机体急遽变革的图像:旧的机体正在衰朽,新的线路正在改道和敷设”;“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去窥探,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民俗沿革的瑰宝”;“凡是从文化学的视角去透视通俗文学,就会发现它是一座蕴藏量丰饶的高品位富矿”(63) 。对清末民初维扬社会小说当作如是观,它在扬州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都不可低估。
(1) 《嘉靖惟扬志》卷《人物志》引言,《扬州文库》第1册,第132页。
(2)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页。
(3) 葛洪撰,杨明照校:《抱朴子外篇校笺(下)》,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5页。
(4) 参见陈尚君:《唐诗人占籍考》,《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170页。
(6)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包佶传》,第4798页。
(7) 参见程千帆:《<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与被误解》,《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8) 参见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
(9) 参见程千帆:《<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与被误解》,《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10)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冯正中年谱》,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6页。
(11) 冯延巳:《阳春词》,《扬州文库》第87册,第101页。
(12) 参见叶嘉莹:《冯正中的成就及其承前启后的地位》,《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8期,第11页。
(13) 冯煦:《唐五代词选序》,成肇麟编:《唐五代词选》,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页。
(14) 陈廷焯撰,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15)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
(16) 唐圭璋:《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29页。
(17) 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6页。
(18) 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050页。
(19) 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049页。
(20) 张守中:《刊王西楼先生乐府序》,任讷辑《散曲丛刊》本《王西楼先生乐府》,王小盾、陈文和主编:《任中敏文集》第2册,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574页。
(21)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195册子部,第151页。
(22) 参见王骥德:《曲律》卷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页。
(23) 褚人穫:《坚瓠集》八集卷二,《笔记小说大观》第7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663—664页。(www.daowen.com)
(24) 此事在《隋书》中有记载,但较为简略。《开河记》的文字内容与《资治通鉴·隋纪四》更为接近。
(25) 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793页。
(26) 卞孝萱:《卞孝萱文集》第4册,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31、342页。
(27) 《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二,第3697页。
(28) 《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三,第2719页。
(29) 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29页。
(30) 民国《甘泉县续志》卷十一《祠祀考·贞应祠》,《扬州文库》第16册,第192—193页。
(31) 《甘棠小志》卷四,《扬州文库》第39册,第374页上。
(32) 宋懋澄:《负情侬传》,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33) 阮元:《淮海英灵集》丙集卷三,《扬州文库》第80册,第171页。
(34) 董伟业:《扬州竹枝词》,《扬州文库》第55册,165—171页,下引董伟业《扬州竹枝词》诗句均见此。
(35) 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新编汪中集》,第50页。
(36) 《谭复堂论汪容甫文》,《新编汪中集·附录三》,第72页。
(37) 焦循:《易馀籥录》卷十五,刘建臻点校:《焦循全集》第11册,第5531—5514页。
(38)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揅经室集》,第608页。
(39) 阮元:《与友人论古文书》,《揅经室集》,第610页。
(40) 阮元:《四六丛话序》,《揅经室集》,第739页。
(41) 焦循:《扬州足征录》自叙,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1页。
(42) 汪廷儒编纂,田丰点校:《广陵思古编》序三,广陵书社2011年版,第3页。
(43) 《刘文淇序一》,《广陵思古编》,第1页。
(44) 贡少芹:《李涵秋》,天忏室出版,明星书局1923年版,第40页。
(45) 李涵秋:《广陵潮》,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43页。
(46) 贡少芹:《李涵秋》,天忏室出版,明星书局1923年版,第26页。
(47) 陈慎言:《广陵潮·序》,转引自范伯群:《维扬社会小说泰斗——李涵秋》,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48)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白话小说》,转引自《维扬社会小说泰斗——李涵秋》,第15页。
(49) 周瘦鹃:《哭倚虹老友》,《紫罗兰》第1卷第13期,1926年6月。
(50) 参见宝凤阁主:《四年前》,《上海画报》第474期,1929年6月6日。转引自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柯桦珍:《论报人生活对毕倚虹小说创作的影响》。
(51) 汤哲声:《评说时事,趣谈轶闻——贡少芹评传》,《维扬社会小说泰斗——李涵秋·附录》,第253页。
(52) 汤哲声:《评说时事,趣谈轶闻——贡少芹评传》,第248页。
(53) 参见杜召棠:《惜馀春轶事》,广陵书社2005年版,第19页。
(54) 参见郑逸梅:《回忆名宿张丹斧》,扬州市政协《扬州文史资料》第4辑,2005年4月,第81—82页。
(55) 参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第一卷第四章第三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135页。
(56) 伍大福:《扬州才子李涵秋文学研究·引言》,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57) 《扬州才子李涵秋文学研究·引言》,第1页。
(58) 李镜安:《先兄涵秋事略》,《维扬社会小说泰斗——李涵秋》,第15页。
(59) 春明逐客(毕倚虹):《十年回首》,《小说画报》第1期,第11页。
(60) 转引自汤哲声:《评说时事,趣谈轶闻——贡少芹评传》,《维扬社会小说泰斗——李涵秋》,第256—257页。
(61) 范伯群:《维扬社会小说泰斗——李涵秋》,第3页。
(62) 朱自清:《论严肃》,《朱自清全集》第三卷,第138—141页。
(63) 范伯群:《维扬社会小说泰斗——李涵秋》,第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