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学在雅文化发展的同时,俗文化也同步发展。在扬州社会中,雅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打通了的。由于雅之介入,俗文化得到提升;由于俗之接受,雅文化扩大了传播。运河一线的开通,使得文化的交流更加便利,由此应运而生的传奇文学和市民文学就显得尤其繁荣。以运河扬州段来说,当以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南柯太守记》、露筋祠的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最为著名。这些传说看似小说家言,而莫不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层次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面目和各阶层人士的价值观。
一 隋炀帝下扬州故事
隋朝是个短命、强盛而又多创制的朝代,炀帝是个风流、专横而又富才情的皇帝,这就注定了隋亡后必然故事多多。运河是隋代最伟大,也是后世争议最多的工程。扬州是杨广龙兴之地,着意经营之地,也是其最后葬身之地。因此,隋朝特别是炀帝的众多故事都被安排在扬州,与运河有关,甚至连琼花这一原本与炀帝无甚关系的花卉也充当了重要角色。
关于隋,关于炀帝,历代史籍都有记载,然多为后世官修,不乏夸大失实之处。文人诗歌有“言志”之责,扬州历代流传的诗词“叹兴亡者”多,尤以咏隋亡者为夥。实际上不过是士子“借他人的杯盏,浇心中的块垒”。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学上的体现,载体多样,雅俗不同,内容丰富,色彩神异,流传甚广。主要有这几种。
一类是笔记。如杜宝的唐代杂史笔记《大业杂记》,书中对隋炀帝在位期间种种事迹记载颇为详细,尤其是江都事变。段公路的《北户录》中记载了隋炀帝在扬州养沧州兔的事情。北宋陶穀《清异录》卷二馔羞门《缕金龙凤蟹》中,记叙了隋炀帝在江都吃蟹,以金缕龙凤花贴之。清代笔记小说如《坚瓠集》中《炀帝闻歌》《大业童谣》,写炀帝幸维扬,在龙舟上夜半闻歌“我兄御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求歌者不得。大业九年,再幸江都迷楼,宫人抗声歌曰:“河阳杨柳谢,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帝追查何人指使,曰得此歌于道涂儿童。帝默然久之,曰天启之也。(23)
一类是诗赋形式。如白居易的七言乐府《隋堤柳》,对隋炀帝游江都时候的场景进行了现场化的描绘;唐代黄滔的《水殿赋》,写隋炀帝游江都时候造龙舟、建水殿等等事情,极尽想象描述之能。
一类是戏剧。元关汉卿作的《隋炀帝牵龙舟》杂剧、元庚天锡作的《隋炀帝江月锦帆舟》杂剧,题材基本都是与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有关。
一类是传奇小说。如《大业拾遗记》又名《隋遗录》《南部烟花录》等,借助民间传说,对种种秘闻进行了详细地描绘。不少故事为后来的《隋唐演义》等所继承。还有《开河记》讲隋炀帝开运河,“龙舟既成,泛江汾淮而下。至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吴越间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梁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凉。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24)
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爱惜民力,才是一个国家存亡的根本之道。因是之故,扬州民间流传的隋炀帝的传说多是寄寓了深远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到老百姓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
二 《南柯一梦》的警示意义
自隋代大运河的开发,扬州就成了繁华之地的代名词。在历史文献中,最早一则与扬州有关的梦,是《灵怪集》中的“南柯梦”,故事梗概是淳于棼在梦中入大槐安国为驸马,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方知所谓“大槐安国”只是槐树下一蚁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刻画形象细致,是李公佐《南柯太守记》创作的底本。李公佐在“南柯梦”的基础上,敷衍出三四千字的传奇故事。后来明代又有汤显祖改编的《南柯记》,被誉为“临川四梦”之一。
这故事的警示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后之君子,幸以南柯为偶然,无以名位骄于天壤间云”。文末还缀上华州参军李肇赞曰:“贵极禄位,权倾国都。达人视此,蚁聚何殊?”(25) 特别是在扬州这样一个奢华的城市,更值得警省。卞孝萱《唐人政治与小说》直指“《南柯太守传》是李公佐讽刺德宗朝公主婚事而作”,“采用传奇形式,隐晦曲折地批评时政”(26) 。传奇入德宗朝转入盛期,公佐卓然大家。传奇文学之兴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沈既济《任氏传》云:“浮颖涉淮,方舟沿流,昼宴夜话,各征其异说。众君子闻任氏之事,共深叹骇,因请既济传之,以志异云。”(27) 李公佐《庐江冯媪传》也说:“宵话征异,各尽见闻。钺具道其事,公佐因为之传。”(28) 因为运河开通之后,南来北往的官员士子大都选择舟行,一则减少鞍马劳顿,一则增加读书时间。时间长了,不免枯燥,故一遇契合者,互相谈论异闻,便成了一大乐趣。有心者笔录便成传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运河催生了传奇。
三 露筋女的身份演变
扬州邵伯、高邮一带,露筋女的传说流传已久。邵伯的露筋村建有露筋娘娘庙,或称露筋祠,而在高邮有“露筋晓月”,被称为“秦邮八景”之一,是文人雅士竞相观赏之地。宋米芾有碑,欧阳修有诗,然其姓氏不可考。明代文学家徐渭参观此处后,因为供奉的露筋娘娘曾经被认为是萧姓民女,因此称其为“萧荷花祠”。康熙南巡,曾经此祠,手书一块“节媛芳躅”匾额。清初两淮盐使周亮工、道光年间江苏按察使李彦章都收集了与该祠有关的若干诗文,汇编成集。为露筋祠题咏的官员名士,自元代至清代,不乏大家,如徐渭、吴承恩、袁宏道、王渔洋、汪懋麟、汪琬、施闰章、查慎行、阮元等。
不少学者对露筋娘娘进行过考证,而与扬州运河一带直接相关的传说,可见于南宋学者祝穆的《方舆胜览》:“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宁死不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29) 但也有相异之说,如陶宗仪《说郛》云,《酉阳杂俎续集》言:江淮间有驿呼“露筋”,尝有人醉止其处,一夕白鸟咕嘬,血滴露筋而死。江德藩《聘北道记》曰:自邵伯埭三十六里,至鹿筋梁,此处多白鸟,故老云有鹿过此,一夕为蚊所食,见筋而死,因以为名。又袁枚《小仓山房笔记》引《三余编》云:露筋乃炉金之讹。晋时有二人于此开炉冶金,分财忿争,一人置金路上,竟去。后人义之,以其金为立祠。又引《是斋日记》云:杨行密有将名路金,战死于此。故立庙祀之。(30) 诸说互异,但参诸欧诗米碑,以祝说为是,故方志与民间传说亦多从此说。清代戏曲家杨潮观还为此写过《感天后神女露筋》剧本。戏曲中,将这位不知名的姑娘设置为田家女路金娘。她的精神感天动地,天妃圣母认为她“为小丑所伤,额筋尽露,以身殉节,贞孝可嘉”,便封其为露筋神女,做邗沟一带水府神祇。(www.daowen.com)
从传说故事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态环境原来是比较险恶的,百姓的心理就是求平安,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官方宣扬的贞洁女神,在民间慢慢地转化成了保护神。运河一带的百姓,将露筋娘娘看作水路的保护神,希望露筋娘娘保佑平安。阮元有“隔岸近乡井,分风扶漕舟。庇民兼利运,神闸接湄洲”的诗句以赞美露筋娘娘,道光大学士祁春圃也有“江蘋谁荐女郎祠,转漕年年赖护持”的诗句。(31)
四 杜十娘故事的文学价值
图11-2 瓜洲古渡
(马恒福摄)
杜十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事情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地点就在今天扬州的瓜洲古渡。这个事件最开始是以宋懋澄的《负情侬传》得以流传。明万历间,浙东某乡藩臬子李生入资游北雍,与教坊女郎杜十娘情好,后李生资财穷匮,为鸨母所厌。十娘以为李生真情可托,誓以身归李生。临行时,诸姊妹各赠珠宝。两人乘舟南归,行船至瓜洲,因风雪阻渡。遇新安盐商,欲以千金得十娘。李生恐携妓而归,畏严父怒,意有所动。十娘探知其意,伪允之,次日过舟时,当众取妆台中珍异宝物抛入江中,怒斥盐商与李生,投江而死,演绎出“怒沉百宝箱”之悲剧。(32)
后来,冯梦龙以此为底本出写出了白话短篇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扩展了情节,加入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对话,和曲折的心理描绘,使故事更具悬念。现在杜十娘的传奇成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意义有三:首先,表现在地域性上。杜十娘愤而投江的地点在瓜洲。瓜洲是运河与长江在北岸的唯一交汇口。瓜洲虽为弹丸之地,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咽喉,襟江带淮的战略关隘,通商贸易的中转码头,这里曾上演过无数历史大剧,杜十娘无疑为此地增添了传奇色彩。其次,表现在人物身份上。三个主角:一个风尘女子,一个风流士子,一个盐商富豪。在瓜洲码头做了充分表演。李甲之无情,孙富之无良,十娘之无畏,人格之高下,立判分明。这个故事安排在素称人文渊薮的江浙,盐商麇集的扬州,是意味深长的。第三,表现在扬州人的精神高度上。故事的臧否态度是明确的。扬州人对杜十娘的歌颂,不是仅仅因为同情封建社会的女性,感动于她对爱情的执着,而是他们在杜十娘身上看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她的抉择,表现了她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她对物欲社会的鄙视和憎恨。概言之,杜十娘的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批判精神,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也是扬州地域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因为杜十娘的故事极具渲染力和传播性,所以在京剧、川剧、越剧、评剧等不同种类的剧种舞台上都有精彩敷演,使得杜十娘的故事在民间的传播更加深远。
五 扬州竹枝词的价值与影响
竹枝词本是四川民歌。自唐代刘禹锡自觉学习创作《竹枝》九篇以来,《竹枝词》便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世不少文人为之。明清以来,与扬州有关的竹枝词现存的至少有二十余种,成为研究扬州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重要资料。其中尤以董伟业《竹枝词》为最著名。
董伟业字耻夫,号爱江,原籍沈阳,流寓江南,主要生活在甘泉,因为善写竹枝词,又自号“董竹枝”。阮元在《淮海英灵集》中提到,“(董氏)狂放自喜,有嫉于扬州薄俗,作《竹枝词》九十九首以为讽。时新商赀宦,交结官吏者诉之,竟遭笞,故时有‘竹根打竹枝’之谣”(33) 。董伟业的特色非常鲜明,人是狂放不羁的名士,文章也是独具一格,自成一家,具有鲜明的市民性。
一是作品的内容。除了描摹民俗风土外,董伟业的作品中让人最为震撼的就是他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怪现象的揭示和讽刺。如“广陵流水日东流,芳草年年长玉勾。万顷不如红一点,膏腴卖尽卖温柔”(34) 。“谁家年少好儿郎,岸上青骢水上航。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新起门楼冒甲科,大红门簿老爷多。连圈告示银朱透,照得乡绅署照磨”等词,就是对当时扬州盐商,以及社会拜金风气的批判。作品中还有对当时官员鱼肉百姓,见钱眼开等卑劣行径的披露。康乾时期虽为盛世,但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依然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背后是虚假的繁华。董伟业揭开了这层虚伪的面纱。
二是作品的语言。董伟业的《竹枝词》,雅俗并举,所以文人能置于案头时时赏读,百姓也口口传诵。如他标为咏人实兼自述心志的“苦心文字多情事,春雨桃根《瘗狗铭》”,“苦吟直拟秋风瘦,枫叶芦花白似君”,“冷着布袍泥着屐,不辞风雪找诗人”等,诗句凝练雅致。而如“清明节过便清和,滥贱刀鱼入市多。最是酒怀禁不得,菜花天气卖泥螺”,“茯苓糕卖午茶风,茉莉花篮走市中。猛听一声尖入耳,长腰健妇喊牙虫”,口语化为主的表达,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极具意趣。
三是作品的情感。董伟业的诗文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老百姓感觉到董伟业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分子,所以阅读中畅快淋漓。
在董伟业的影响下,又有不少人进行类似的竹枝词创作,如冶春后社诗人孔庆镕、黄慎、林苏门等。阮元在《淮海英灵集》直接赞其“传诵遍海内。”一直到现在,《扬州竹枝词》仍不断为人称道,影响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