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扬州文化在江苏地方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扬州文化在江苏地方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唐末扬州的严重破坏与恢复唐末战乱对扬州造成了巨大破坏。二从尚武风气向尚文之风的转变唐末五代时期,扬州的文化经历了一个急剧转变的过程。战乱爆发之后,扬州成为军阀的角斗场,文化活动几乎绝迹。杨行密占领扬州、稳定统治后,致力于恢复经济,尚无力复兴文化。杨吴时期,无论是杨行密本人,还是其后继者,或是实际掌握政权的徐温父子及其子弟或心腹,均无甚文化。

扬州文化在江苏地方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 唐末扬州的严重破坏与恢复

唐末战乱对扬州造成了巨大破坏。唐僖宗年间,黄巢农民军转战江南各地,声势浩大。唐朝廷为围剿黄巢军,任命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后又任命他为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但高骈先是狂妄自大,坐失战机;后又震慑于黄巢军队的威势,不敢阻击,坐守扬州,保存实力,听任黄巢军北上,进入长安。唐僖宗急调高骈出兵勤王,他却不服从朝廷,企图割据一方。

高骈晚年又昏庸乱政,迷信神仙之术,重用江湖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人,任其专权跋扈,淫刑滥赏,杀害将领﹐使上下离心,诸将恐惧。淮南大将毕师铎遂领兵从高邮造反。光启三年(887年),毕师铎联合宣州秦彦等诸将攻打扬州,高骈派人向庐州杨行密求救,援兵未至,城陷,高骈被囚,不久被杀。

高骈在扬州多年兼任盐铁转运使,但他不向朝廷运送物资,南方各地运往朝廷的财物在扬州堆积如山。他在扬州制作了大量的仪仗服饰,都是刻金镂玉、盘龙雕凤的精品。扬州被攻占以后,这一切全部被乱军抢掠一空。他建造的极其壮丽的望仙楼、延和阁也被兵火烧毁。其后,扬州又成为秦彦、毕师铎、杨行密、孙儒等军阀多年争战的场所,反复的围城和拉锯战,造成严重的粮荒和饥馑,饿死者大半。当杨行密军突袭扬州成功时,城中已是一片惨状,“遗民才数百家,饥羸非复人状”(124) 。杨行密不得不立刻赈济饥民,以笼络人心。

“黄巢之乱”使得唐王朝失去了对淮南的控制,高骈之乱又使淮南成为各路军阀争夺的战场。在这一过程中,扬州的经济文化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后来幸亏由于杨行密的占领和治理,扬州才没有遭到更大的灾难。

杨行密(852—905年),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是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的建立者。唐僖宗时,黄巢起义失败,政局更加混乱,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他在地方官员招募军队的时候,自己拉起队伍,被淮南节度使高骈推荐为庐州刺史。后来趁高骈失政、部下发生兵变的机会,率军进入扬州,先后打败多个军阀武装,占领整个淮南地区。杨行密的鼎盛时期,其地盘已经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成为可与控制唐朝政权的朱全忠对抗的唯一的地方势力。杨吴政权的崛起,阻止了中原地区军阀的南下,为南方各政权赢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并且也为以后南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行密打败孙儒以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召集逃亡人口,轻徭薄敛,政事宽简,方便百姓。几年之后,淮南地区,公私富庶,扬州几乎恢复了原先的繁荣景象。《钓矶立谈》记载:“吴王称号淮海时,广陵殷盛,士庶骈阗。”(125)

杨行密在占领扬州的过程中招纳了一批人才,其中比较杰出的文臣有袁袭、高勖、戴友规等人,他们对杨行密崛起淮南起过重要作用。例如为解决财政困难和物资短缺的问题,杨行密本想通过以扬州的茶盐换取民间布帛的方法来充实军用。这时手下的掌书记高勖建议道:“兵火之余,十室九空,又渔利以困之,将复离叛。不若悉我所有,易邻道所无,足以给军。选贤守令,劝课农桑,数年之间,仓库自实。”(126) 杨行密采纳了这一意见,未及数年,百姓安居,公私富庶,为杨吴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从尚武风气向尚文之风的转变

唐末五代时期,扬州的文化经历了一个急剧转变的过程。

唐代晚期,高骈初任淮南节度使时,在扬州也有诗歌创作活动。新罗崔致远曾在其幕下任掌书记,与他多有诗歌唱和。但后来高骈迷信神仙道术,任用奸邪,文化人便多远离他而去,崔致远返回故国,诗人罗隐留下一首讽刺诗,不辞而别。高骈成为一个荒废政事、梦想成仙的寡头。

战乱爆发之后,扬州成为军阀的角斗场,文化活动几乎绝迹。杨行密占领扬州、稳定统治后,致力于恢复经济,尚无力复兴文化。他手下的谋士虽有一些治民之策、取胜之道,但却与文化无缘。

当时,杨吴政权以扬州为都城。杨行密死后,其子杨渥、杨隆演、杨溥名义上称王、称帝,实际上是由徐温和徐知诰先后掌控大权。徐氏拥有兵权,以昇州(今江苏南京)作为根据地,但政治中心仍然在扬州。他们或亲自出面,或派遣诸子,在扬州辅政。徐知诰建立南唐之后,改名为李昪,以昇州为都城,以扬州为东都,派遣心腹官员作为东都留守。扬州的政治地位仍然比较重要。

杨吴时期,无论是杨行密本人,还是其后继者,或是实际掌握政权的徐温父子及其子弟或心腹,均无甚文化。当时各级官吏,几乎都是武将及其子弟。有的人甚至目不识点画,手不能捉笔。杨行密看出徐温的养子徐知诰确有才能,曾感慨地对徐温说:“知诰隽杰,诸将子皆不逮也。”(127)

当徐知诰控制了杨吴政权之后,用人风气有了较大的转变。他不专注于拓展疆土,而是注意搜罗各类人才。“及昪秉政,欲收人心,乃宽刑法,推恩信,起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引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为谋客,士有羁旅于吴者,皆齿用之。”(128)

徐知诰在杨吴的都城扬州以东海王身份辅政时,专门设立了一个叫“礼贤院”的机构,“聚图书万卷及琴弈游戏之具,以揽四方贤士。政事之暇,多与之讲评古今(129)

徐知诰以扬州作为招募人才的基地,吸引了不少士人前来投靠,史称:“烈祖辅吴,四方豪杰之士多至。”(130) 例如江文蔚、高越、常梦锡、徐延休、查文徽、史虚白、江梦孙、王彦俦、卢文进等。其中如江文蔚,建安人。“博学,工属文”,后唐明宗时,中进士,任河南府管驿巡官,后因被夺官,南奔,“烈祖辅吴,用为宣州观察巡官,历比部员外郎,知制诰。国初,改主客郎中,拜中书舍人”。元宗时期,曾任御史中丞,“持宪平直,无所阿枉”(131) 。又如高越本是幽州人,“精词赋,有名燕赵间”,随卢文进奔吴之后,“吴以为秘书郎。烈祖受禅,迁水部员外郎……与江文蔚俱以能赋,擅名江表,时人谓之‘江高’”。后任元帅府掌书记、起居郎、中书舍人,“淮南交兵,书诏多出越手,援笔立成,词采温丽。元宗以为称职”(132) 。再如常梦锡,扶风人,“少警悟,通书记,事岐王李茂贞,为秦陇判官”,后来也由于受人陷害,“渡淮,诣广陵。烈祖辟致门下,荐为大理司直,从至金陵(133) 。李昪建立南唐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他“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吏,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颇议简易之法”。他“文章典雅,有承平之风,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134) 。这些到扬州来投奔徐知诰的人士,有许多后来都成为南唐政权中重要的文职官员。

扬州本地的一些文化人,也得到徐知诰的重用。例如广陵人冯延巳、冯延鲁兄弟,因“少负才名”“以文雅称”(135) ,皆被徐知诰重用,纳入其长子吴王李璟的元帅府中任职。又如乔匡舜,高邮人。“弱冠能属文,以典赡称。烈祖辅吴,用为秘书省正字”,“(宋)齐丘喜人谀己,而匡舜真率,故虽赏其文艺,未尝荐拔。烈祖独知之。……知贡举,放及第乐史辈五人,多久滞名场者,时称得人”(136)

由于徐知诰重视文化,他的后代也多喜欢读书学习,长子李璟“多才艺,好读书”“风度高秀,幼工属文”(137) ,其孙李煜更是痴迷于文学,其余诸子也多好学喜文,如李景迁“幼警悟,读书一览则不忘”,李景逷“专以六经名教为事”;元宗李璟诸子中,李从益“警敏有文”,李从谦“喜为律诗”;后主李煜之子李仲宣“三岁读《孝经》若成诵”(138) 。在徐知诰的影响下,刁彦能等一些武将也开始喜欢读书写诗。

南唐将相子弟也多好学,其中一些就是扬州人。如广陵人李德诚,先追随杨行密征战,后支持徐知诰称帝,是南唐的开国功臣,位兼将相。其第四子建勋“少好学,能属文。尤工诗”(139) 。马令《南唐书》称其“博览经史,民情政体,无不详练”(140) 。又如广陵人严续,其父严可求本是杨行密的谋士,曾任宰相;严续又是徐知诰的女婿,也当了宰相。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受到同僚的轻视,因此注意加强对子孙的教育,“诸子及孙举进士者十余人”(141) 。可见,当时一大批扬州人在杨吴政权向南唐政权转换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由尚武向尚文风气的转变。

五代十国政权多数都不稳定,内部叛乱不断,马令《南唐书》卷23《归明传下》议论说:“方是时,废君如吴越弑主,如南汉叛亲,如闽楚乱臣贼子,无国无之;唯南唐兄弟辑睦,君臣典位,监于他国,最为无事——此亦好儒之效也。”(142) 比较之下,南唐政治却比较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比较缓和,没有出现暴君与逆臣,这与南唐的文化发达有关。

三 南唐时期扬州士人的文化成就

在杨吴和南唐政权中,活跃着不少扬州人,如李德诚、李建勋、严可求、严续、乔匡舜、陈觉等,文化成就最高的当数徐铉、徐锴、冯延巳三人。

徐铉(916—991年)字鼎臣,祖籍会稽,其父徐延休,风度淹雅,唐末乾符中进士,后梁时投奔江西团练使锺传。吴取江西后,徐延休改投杨吴,官至光禄卿、江都少尹,早卒。其二子徐铉、徐锴,家在广陵,由母亲教育成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铉精小学,好李斯小篆,臻其妙,隶书亦工。尝受诏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并为之作序,铉亲为之篆,镂板以行于世。徐铉著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所著《稽神录》,多出于其客蒯亮。(143)

徐锴(920—974年)字楚金,四岁丧父,其母教其兄徐铉学习,未暇顾及徐锴,他却自能知书。长大后,文词与铉齐名。南唐昇元中,朝议者认为文人浮薄,因而多用经义、法律取士。徐锴对此深感羞耻,杜门不求仕进。当时其兄徐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拿出徐锴的文章。常梦锡一见,赏爱不已,推荐于李昪,但是未及任用,李昪去世。元宗嗣位后,他先后任秘书郎、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等职,由于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先后任屯田郎中、知制诰、集贤殿学士。与兄徐铉俱在近侍,号“二徐”。徐锴曾经四次主持科举,号称得人。后主汇编自己的文集,也令徐锴作序,士人皆以为荣耀。徐锴酷嗜好读书,隆寒烈暑,未尝稍停。他久处于集贤殿,热衷于校勘古书,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由于从小就精于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徐锴出力居多。著有《说文解字系传》《说文韵谱》《说文通释》《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及其他文章,凡数百卷。(144)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派李穆出使江南,见徐铉兄弟文章,叹曰:“二陆不能及也!”(145)

冯延巳(903—960年),字正中,一名延嗣,广陵人。年轻时就以文雅著名,以布衣身份去见徐知诰,被授为秘书郎。李璟以吴王身份为元帅时,用冯延巳为掌书记。元宗即位后,他曾任翰林学士承旨、集贤殿大学士,两度出任宰相。冯延巳政治才能平庸,其长处在于多才艺,善文章,能言善辩。

宋人《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而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146) 。他又工书法,《佩文斋书画谱》列举南唐十九位书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冯延巳。其书法酷似虞世南,据马令《南唐书》记载:“(宋齐丘)书札不工,亦自矜炫,而嗤鄙欧虞之徒。冯延巳亦工书,远胜齐丘,而佯为师授以求媚。齐丘谓之:‘子书非不善,然不能精意,往往似虞世南,其何堪也。’”(147) 冯延巳的诗也写得工致,但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他最有成就的是词,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总之,尽管五代十国时期扬州文化的发达程度与唐代后期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扬州籍的文化人才也为数不太多,但是这一时期扬州的几位杰出人物,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并对宋以后的文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1) 《隋书》卷五十二《贺若弼传》,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514页。

(2) 《北史》卷七十五《来护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91页。

(3) 《北史》卷七十五《来护儿传》,第2591页。

(4) 《隋书》卷二十二《五行志》,第695页。

(5) 《隋书》卷七十六《潘徽传》,第1956页。

(6) 《隋书》卷七十六《潘徽传》,第1959页。

(7) 《隋书》卷五十八《柳传》,第1601页。

(8) 《广弘明集》卷三十,《中华大藏经》第63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46页。

(9) 《旧唐书》卷七十二《虞世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66页。

(10) 《陈书》卷二十四《袁宪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14页。

(11) 《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第346页。

(12) 《隋书》卷五十八《魏澹传》,第1598页。

(13) 《隋书》卷七十六《王贞传》,第1951页。

(14) 《续高僧传》卷十一《唐京师延兴寺释吉藏传》,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93页。

(15) 《续高僧传》卷九《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智脱传》,第323页。

(16) 《续高僧传》卷九《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道庄传》,第327页。

(17) 《续高僧传》卷九《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法论传》,第328页。

(18) 《续高僧传》卷十一《隋西京日严道场释智矩传》,第374页。

(19) 《续高僧传》卷三十一《隋京师定水寺释法称传附智云传》,第1245页。

(20) 《续高僧传》卷三十一《隋东都慧日道场释智果传》,第1258页。

(21) 《隋书》卷七十七《隐逸传》,第1976页。

(22) 《太平广记》卷二十三“王远知”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3页。

(23) 《资治通鉴》一百八十二《隋纪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694页。

(24) 《续高僧传》卷十二《隋江都慧日道场释慧觉传》,第405页。

(25) 《中华大藏经》第62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02页。

(26) 《隋书》卷六十八《何稠传》,第1790页。

(27)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第73页。

(28)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第83页。

(29) 参见张学锋:《隋炀帝对扬州的经营及江都陪都地位的确立》,赵昌智主编:《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4辑,第96页。

(30) 《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寿春图经》,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848页。

(31) 《隋书》卷三《炀帝纪》,第84页。

(32) 《隋书》卷五十八《柳传》,第1602页。

(33) 《隋书》卷七十六《诸葛颖传》,第1947页。

(34) 《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奉和幸江都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20页。

(35) 《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第1067页。

(36)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隋纪六·炀帝大业十一年》,第5694页。

(37)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38) 《隋书》卷七十七《崔廓传附子崔赜传》,第1974页。

(39) 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七,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74页。

(40) 王存:《元丰九域志》附《新定九域志·古迹》卷五《真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13页。

(41) 《唐大诏令集》卷十《大和八年疾愈德音》,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4页。

(42) 李文才:《<太平广记>所见唐代胡商:以扬州为中心》,《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16辑,第80页。

(43) [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9页。

(44) [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第45页。

(45) [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第46页。

(46)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页。

(47) 崔致远撰,党银平校注:《桂苑笔耕集·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14页。

(48)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上·摩揭陀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39页。

(49) 参见张学锋、王亮功主编:《江苏通史·隋唐五代卷》,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242—244页。

(50) 《旧唐书》卷五十九《李袭誉传》,第2332页。

(51)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杜亚传》,第3963页。

(52) 《旧唐书》卷八十八《苏瑰传》,第2878页。

(53) 《旧唐书》卷一百五《韦坚传》,第3223页。

(54) 《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七《李敏求》,第1128页。

(55) 李廓:《长安少年行》,《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455页。

(56) 《江苏通史·隋唐五代卷》,第229页。

(57) 《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二《扬州贡》,第1776页。

(58) 参见齐东方:《“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3期,第6—19页。

(59) 张祜:《纵游淮南》,《全唐诗》卷五百十一,第5846页。

(60) 王建:《夜看扬州市》,《全唐诗》卷三百一,第3430页。(www.daowen.com)

(61) 陈允吉点校:《樊川文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62)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第3984页。

(63) 皇甫冉:《送田济之扬州赴选》,《全唐诗》卷二百五十,第2823页。

(64) 崔峒:《扬州选蒙相公赏判,雪后呈上》,《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四,第3341页。

(65) 《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三《杜牧》,第2151页。

(66)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李藩传》,第3998页。

(67) 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2页。

(68) 《旧唐书》卷八十《来济传》,第2742页。

(69) 《旧唐书·儒学下》卷一百八十九下《王绍宗传》,第4963页。

(70) 《旧唐书》卷一百二《马怀素传》,第3163页。

(71)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李藩传》,第3997页。

(72)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窦常传》,第4122页。

(73)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唐》,《四库全书》第814册,第713页下。

(74) 陈思:《书小史》卷九《传八唐》,《四库全书》第814册,第266页下。

(75) 陈思:《书小史》卷九《传八唐》,《四库全书》第814册,第267页上。

(76) 张怀瓘:《书断》卷中《妙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65页上。

(77)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李磎传》,第4149页。

(78)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李磎传》,第4746页。

(79) 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四库全书》第814册,第795页下。

(80) 《唐语林》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3页。

(81)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王式传》,第4282页。

(82)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王起传》,第4278页。

(83)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王铎传》,第4282页。

(84)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王起传》,第4280页。

(85)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王龟传》,第4281页。

(86)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卷二十五,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3701页。

(87)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唐诗》卷三百六十,第4061页。

(88) 白居易:《与梦得同登栖灵寺塔》,《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七,第5036页。

(89) 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第4121页。

(90)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全唐诗》卷一百九十,第1955页。

(91) 刘禹锡:《扬州春夜,李端公益、张侍御登、段侍御平路、密县李少府畼、秘书张正字复元,同会于水馆,对酒连句,追刻烛击铜钵故事,迟辄举觥以饮之。逮夜艾,群公沾醉,纷然就枕,余偶独醒,因题诗于段君枕上,以志其事》,《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第4115页。

(92) 韦应物:《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全唐诗》卷一百九十,第1943页。

(93) 姚合:《扬州春词》,《全唐诗》卷四百九十八,第5666页。

(94) 韦应物:《广陵行》,《全唐诗》卷一百九十四,第2001页。

(95) 权德舆:《广陵诗》,《全唐诗》卷三百二十八,第3670页。

(96) 罗隐:《炀帝陵》,《全唐诗》卷六百五十七,第7553页。

(97) 张祜:《隋堤怀古》,《张承吉文集》卷八,转引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72页。

(98) 罗邺:《汴河》,《全唐诗》卷六百五十四,第7522页。

(99) 皮日休:《汴河怀古》,《全唐诗》卷六百十五,第7099页。

(100)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唐诗》卷一百七十四,第1785页。

(101) 杜甫:《解闷十二首》,《全唐诗》卷二百三十,第2517页。

(102)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全唐诗》卷一百六十,第1635页。

(103)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矛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694页。

(104)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杜佑传附杜悰传》,第5091页。

(105) 《唐语林》卷三,第78页。

(106)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等,《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第5963、5998、5982页。

(107) 王建:《夜看扬州市》,《全唐诗》卷三百一,第3430页。

(108) 《金华子杂编》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753页。

(109) 《金华子杂编》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757页。

(110) 《南部新书》卷己,《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页。

(111) 《金华子杂编》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764页。

(112) 《玉泉子真录》,《说郛》卷四十六下,《四库全书》第878册,第517页。

(113) 《刘宾客嘉话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797页。

(114) 《唐摭言》卷十三《敏捷》,第1693页。

(115) 《唐语林》卷七,第257页。

(116) 严子休:《桂苑丛谈·班支使解大明寺语》,《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561页。

(117) 罗隐:《广陵妖乱志》,《扬州文库》第41册,广陵书社2016年版,第163页。

(118) 严子休:《桂苑丛谈·赏心亭》,《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562页。

(119)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敏捷》,《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693页。

(120) 骆宾王:《扬州看竞渡序》,《骆丞集》卷四,《四库全书》第1065册,第498—499页。

(121) 康廷芝:《对竞渡赌钱判》,《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34页。

(122)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杜亚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63页。

(123) 《至顺镇江志》卷三《岁时·端午·竞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124)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唐纪七十三·僖宗光启三年》,第8364页。

(125) 无名氏:《钓矶立谈》,《四库全书》第464册,第45页。

(126)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昭宗景福元年》,第8434页。

(127) 陆游:《南唐书》卷一《烈祖本纪》,《南唐书(两种)》,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128)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中华书局年1974年版,第765页。

(129) 陆游:《南唐书》卷六《陈觉传》,《南唐书(两种)》,第282页。

(130) 陆游:《南唐书》卷八《孙忌传》,《南唐书(两种)》,第300页。

(131) 陆游:《南唐书》卷七《江文蔚传》,《南唐书(两种)》,第300页。

(132) 陆游:《南唐书》卷六《高越传》,《南唐书(两种)》,第280页。

(133) 马令:《南唐书》卷十《常梦锡传》,《南唐书(两种)》,第81页。

(134) 陆游:《南唐书》卷四《常梦锡传》,《南唐书(两种)》,第266页。

(135) 陆游:《南唐书》卷八《冯延巳冯延鲁传》,《南唐书(两种)》,第295页。

(136) 陆游:《南唐书》卷五《乔匡舜传》,《南唐书(两种)》,第277页。

(137) 陆游:《南唐书》卷二《元宗本纪》,《南唐书(两种)》,第233页。

(138) 马令:《南唐书》卷七《宗室传》,《南唐书(两种)》,第66页。

(139) 陆游:《南唐书》卷六《李德诚李建勋传》,《南唐书(两种)》,第285—286页。

(140) 马令:《南唐书》卷十《李建勋传》,《南唐书(两种)》,第80页。

(141) 陆游:《南唐书》卷十《严续传》,《南唐书(两种)》,第314页。

(142) 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三《归明传下》,《南唐书(两种)》,第165页。

(143) 《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徐铉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044页。

(144) 陆游:《南唐书》卷二《徐锴传》,《南唐书(两种)》,第250页。

(145) 《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徐铉传》,第13047页。

(146) 《钓矶立谈》,《四库全书》第464册,第54页。

(147) 马令:《南唐书》卷二十《宋齐丘传》,《南唐书(两种)》,第1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