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在北周政权的基础上建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沿用了北周的名称,故隋初今扬州地区仍然称为吴州,治所仍在广陵。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灭陈后,改吴州为扬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全国改州为郡,扬州改称江都郡。
一 隋平陈之前的扬州文化
隋文帝开皇初期,吴州作为征服南方陈朝的军事前沿阵地,其时最吸引士人的是建立军功,镇守广陵的吴州总管贺若弼就是典型一例。《隋书·贺若弼传》记载:“(隋文帝)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于是拜弼为吴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事,弼忻然以为己任。与寿州总管源雄并为重镇。弼遗雄诗曰:‘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骐驎上,无我二人名。’”(1) 他还向隋文帝提出平陈十策,得到赞赏,受赐宝刀。可见,贺若弼虽然是文武全才,能诗能文,却将建立军功置于首位。
贺若弼的部下广陵人来护儿,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最终却选择投笔从戎。来护儿少年时,由叔母吴氏抚养成人,当读到《诗经》“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时,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专事笔砚也!”(2) 同辈惊其言而壮其志。长大后,有勇有谋,意气风发,涉猎书史,而不拘泥于章句学。他率领广陵地区的乡兵,充当攻打陈朝的先锋,因战功而升官晋爵。后来在平定叛乱和治理民政中都取得显著业绩,隋炀帝称赞他:“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3)
二 晋王杨广在扬州期间的文化活动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初平陈朝,人心未服,次年,陈朝旧境全面爆发反隋叛乱,在武力镇压叛乱的同时,文帝又改派次子晋王杨广接替第三子秦王杨俊,担任扬州总管,镇广陵,统管南方四十四州诸军事。从此杨广开始坐镇扬州,前后达十年之久。
在文化方面,杨广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活动:
第一,广集南方文人于晋王府。杨广一改灭陈初期压制江南士族的政策,尊重宽容江南士人,虚心学习南方文化,甚至效法东晋宰相王导“言习吴音”(4) ,大大缓和了南人与隋朝的敌对情绪。他广泛召集江南士人进入晋王府。例如吴郡人潘徽,先曾入秦王幕,尝从秦王杨俊朝京师,“行一驿而成其名曰《述恩赋》……复令为《万字文》,又遣撰集字书名为《韵纂》”(5) 。杨俊病死后,杨广立即将其召入晋王府,聘为扬州博士,令与诸儒编撰大型礼书《江都集礼》。潘徽在序言中对杨广在扬州的文化活动大加赞扬:
上柱国、太尉、扬州总管、晋王握珪璋之宝,履神明之德,隆化赞杰,藏用显仁。地居周邵,业冠河楚,允文允武,多才多艺。戎衣而笼关塞,朝服而扫江湖,收杞梓之才,辟康庄之馆。加以佃渔六学,网罗百氏,继稷下之绝轨,弘泗上之沦风,赜无隐而不探,事有难而必综。至于采标绿错,华垂丹篆,刑名长短,儒墨是非,书圃翰林之域,理窟谈丛之内,谒者所求之余,侍医所校之逸,莫不澄泾辨渭,拾珠弃蚌。以为质文递改,损益不同,《明堂》、《曲台》之记,南宫、东观之说,郑、王、徐、贺之答,崔、谯、何、庾之论,简牒虽盈,菁华盖鲜。乃以宣条暇日,听讼余晨,娱情窥宝之乡,凝相观涛之岸,总括油素,躬披缃缥,芟芜刈楚,振领提纲,去其繁杂,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礼》。凡十二帙,一百二十卷,取方月数,用比星周,军国之义存焉,人伦之纪备矣。(6)
这里所谓“佃渔六学,网罗百氏,继稷下之绝轨,弘泗上之沦风。赜无隐而不探,事有难而必综”,指杨广搜罗了各类文化人才,鼓励他们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开展学术研究;“采标绿错,华垂丹篆”,“书圃翰林之域,理窟谈丛之内,谒者所求之余,侍医所校之逸”,“《明堂》《曲台》之记,南宫、东观之说,郑、王、徐、贺之答,崔、谯、何、庾之论”则是指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图书著作;而“总括油素,躬披缃缥,芟芜刈楚,振领提纲,去其繁杂,撮其指要”,则是赞扬杨广亲自参加查阅图书,删繁就简,提纲挈领,从而编成了《江都集礼》这部礼学巨著。
晋王府除了潘徽之外,还有柳、诸葛颍、虞绰、王胄、庾自直、虞世南、朱玚等一百多名学士,大多是南朝不得志于朝廷的江南人士。
柳,字顾言,“少聪敏,解属文,好读书,所览将万卷。……转晋王咨议参军。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颍、虞世南、王胄、朱玚等百余人以充学士,而为之冠。王以师友处之,每有文什,必令其润色,然后示人。尝朝京师还,作《归藩赋》,命为序,词甚典丽。初,王属文,为庾信体,及见已后,文体遂变”(7) 。可见杨广的诗文创作受到他的很大影响。柳有《奉和晚日扬子江应教诗》,诸葛颍有《奉和通衢建灯应教诗》(8) ,当是在扬州晋王府与杨广的唱和之作。
隋唐之际的虞世南兄弟名气很大,秦王、晋王都争相聘请,杨广花了很大力气才将他争取过来。《旧唐书·虞世南传》:“陈灭,与世基同入长安,俱有重名,时人方之二陆。时炀帝在藩,闻其名,与秦王俊辟书交至,以母老固辞,晋王令使者追之。大业初,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9)
陈朝的一些老臣,开皇年间也被晋王请入府中,如陈后主的贴身大臣袁宪,开皇十四年曾任晋王府长史。(10) 陈朝末年尚书令江总,本是南方文人首领,开皇十四年卒于江都,应该也是杨广在扬州总管任上搜罗进入晋王府的人物。(11)
当然,晋王府里也有不少北方文人,如著名史学家魏澹的弟弟魏彦宏“有文学,历扬州总管府记室”(12) 。
此后,从杨广当上太子,直至即位当皇帝,其长子杨昭(先后为河南王、晋王、太子)、次子杨暕(先后为豫章王、齐王)曾经接任扬州总管,也都重视搜罗文化人才。当时的著名文人杜正玄、王贞、崔赜等人都曾经在他们属下任职,在扬州从事文化活动。王贞不仅向齐王杨暕送上自己的文集,还专门为他撰写了《江都赋》。(13)
可见,隋朝的开皇、仁寿年间,扬州地区有一批著名文人活跃在王府之内。
第二,大力笼络宗教人士。隋平陈之后,一些佛教徒也被卷入江南爆发的大规模叛乱之中。杨广接任扬州总管之后,大力笼络佛教高僧,安抚普通僧众,争取他们拥护隋王朝的统治。他在扬州设置了“四道场”,其中有慧日、法云两座佛寺和玉清、金洞两座道观,广泛招引天下名僧高道,尤其是江南的宗教人士,其中最著名的高僧就是天台山国清寺的智顗。杨广在扬州设千僧法会,正式拜智顗为师,称为“智者大师”,并亲受菩萨戒,取名“总持菩萨”。僧侣们的活动经费全都是由晋王府供给。(14)
杨广爱好文学艺术,酷爱书法,对于有才艺的僧人尤为看重。例如《续高僧传》卷九《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智脱传》记载杨广“作牧邗江,初建慧日,盛搜异艺,海岳搜扬。(智)脱以彗业超悟,爰始沾预”(15) 。僧人道庄“游践经史,听习玄论,皆会其标旨。……帝昔处蕃,致书礼问。诗论嘉篇,每令和继。词采丰逸,屡动人心。……有集数十卷,多在淮南,少流北壤”(16) 。僧人法论“博通内外,词理锋挺”,“谈叙之暇,命笔题篇”,“隋炀在藩,远闻令德,召入道场,晨夕赏对。王有新文颂集,皆共询谋”。(17) 僧人智矩“美容貌,雅为众表。又善草隶,偏爱文章。每值名宾,辄属兴缀采,铺词横锦,勇思霏霜。……隋炀往镇扬越,采拔英灵,矩既誉洽东瓯,名流西楚,征居慧日,处以异伦。而执志出群,言成世则”(18) 。僧智云“令望所高,声飞南北”,“谈吐惊奇,子史丘索,都皆谙晓,对时引挽,如宿构焉。隋炀在蕃,弥崇敬爱。召入慧日,把臂朋从,欣其词令故也”。(19) 僧智果与杨广的相交颇发人深思,智果“率素轻清,慈物在性。常诵《法华》,颇爱文笔……俗以其书势直逼右军,用呈蕃晋,王乃召令写书。果……乃云:‘眼暗不能运笔。’王大怒,长囚江都,令守宝台经藏”。等到杨广以太子身份出巡扬越时,智果却又上《太子东巡颂》,遂下令释之,赐钱一万,金钟二枚,召入慧日。(20)
杨广对于道教著名人士也是十分礼遇。例如天台山道士徐则(21) 、茅山派的传人王远知(22) ,都曾被召到扬州来谒见。另外如建安宋玉泉、会稽孔道茂等,皆为炀帝所重。
杨广千方百计召集南方名僧、高道到扬州的道场来活动,推动了扬州的宗教文化发展和学术交流。
第三,组织修撰文化典籍。《资治通鉴》记载:“帝好读书著述,自为扬州总管,置王府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为帝。前后近二十载,修撰未尝暂停。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蒱博、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23)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江都集礼》这一部关于礼学的集大成著作。(www.daowen.com)
杨广在扬州晋王府曾设立宝台经藏,汇集大量佛教典籍。惩罚僧智果时,即令其专门看守宝台经藏。当太子以后,又叫慧觉掌管经藏事务(24) 。除了支持名僧弘法讲经、举行法会之外,也大力组织他们整理佛教经典,修整佛像。(25)
总之,杨广及其后人在担任扬州总管期间,就开始在扬州地区集聚大批文化人才,从事诗文创作、艺术欣赏、图书编撰和文献整理活动,促成了隋代扬州文化的初步繁荣。
三 隋炀帝三次巡幸对扬州的文化影响
隋炀帝即位之后,尽管大力营建东都洛阳,却仍然对扬州念念不忘,他在扬州作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其一是开凿南北大运河,三次巡幸江都。隋炀帝动用百万人力,开通洛阳到扬州的大运河之后,三次巡幸江都。他让文武官员乘坐几百艘规格大小不同的船只,随龙舟同行,舳舻相接,连绵二百余里。其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船队,给隋朝扬州大运河沿岸增添了一派繁华景象。
其二是大造仪仗服饰,展示帝王气派。炀帝特地组织专人制礼作乐,创制了三万六千人的全新的皇家仪仗设施,送到江都(26) ,并多次在江都进行大规模的巡展,还在这里设计了各级官员的不同服饰衣冠(27) 。
其三是提高江都地位,大修行宫殿宇。大业初,废扬州总管府,设江都郡,将邗江县改名为江阳,与江都县同治郡城,大业六年(610年)六月,诏令“江都太守秩同京尹”(28) ,并置江都留守,使扬州具有陪都的地位。(29) 第二次南巡之前,派遣官员到扬州,兴建了江都宫,内有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等十多处宫室。此外又在城南扬子津建有临江宫。(30) 此时的扬州,宫殿巍峨,亭台林立,颇具皇家都城气派。
为了笼络南方官民,隋炀帝还在扬州普施恩惠,联络士人感情。大业元年,隋炀帝第一次巡幸江都,即宣布大赦江淮以南,凡是扬州范围内的百姓,免除五年赋税;原来属于扬州总管府范围内的民众,也免除三年。大业六年,隋炀帝第二次巡幸江都,“宴江淮已南父老,颁赐各有差”。七年二月,他又“升钓台,临扬子津,大宴百僚,颁赐各有差”(31) 。隋炀帝还让南方官员来护儿、樊子盖等荣归故里,回乡探亲扫墓,宴请乡亲,营造一种南北一体、上下融洽的气氛。这一时期扬州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隋炀帝与文人在扬州期间还撰写了许多诗文、著作,开展交流艺术。三次巡幸江都期间,他与身边的文士柳、诸葛颍、王胄、庾自直等也有不少诗歌唱和活动,《隋书·柳传》记载:“帝退朝之后,便命入阁,言宴讽读,终日而罢。帝每与嫔后对酒,时逢兴会,辄遣命之,至与同榻共席,恩若友朋。帝犹恨不能夜召,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于。帝每在月下对酒,辄令宫人置之于座,与相酬酢,而为欢笑。从幸扬州,遇疾卒。”(32) 柳氏撰有《晋王北伐记》十五卷、文集十卷,他在江都病故,在这里必定多有诗酒之会。诸葛颍也一直追随在炀帝左右,参与南巡、北巡,熟悉洛阳到扬州的路程,撰有《幸江都道里记》,另有《銮驾北巡记》《洛阳古今记》等。(33) 虞世南和虞世基兄弟二人都是炀帝极其看重的诗人,一直充当其侍臣,他们之间有许多唱和诗歌,《文苑英华》卷一七〇收录了他们的《奉和幸江都诏》诗,虞世基的“泽国翔宸驾,水府泛楼船”、虞世南的“安流进玉舳,戒道翼金吾”,都是描写炀帝巡游队伍盛况的诗句。(34)
隋炀帝在扬州活动过十多年,写下了不少有关扬州的诗作,如《春江花月夜》《江都宫乐歌》《江都夏》《泛龙舟》《幸江都作》等。其中《泛龙舟》为“隋炀帝江都宫作”(35) ,诗中“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准确叙述了扬州的地理位置,反映了炀帝乘坐龙舟、巡幸扬州的感受。《江都宫乐歌》中“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经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描写在江都宫观赏亭台楼阁、绿树清水与轻歌曼舞的享乐生活。《春江花月夜二首》之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四句对仗极其工整,充满诗情画意,开唐人张若虚描绘江边春江月色夜景之先河。《幸江都作诗》:“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反映了炀帝在江都流连忘返的心情。
炀帝末年在江都曾为智者大师撰写碑文,他在扬州留下的宏丽文章和诗篇,多在后来的战乱中散失。
隋炀帝极其喜好收藏图书,在扬州也聚集了大批图书字画。《资治通鉴》记载,当时“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于东都修文殿。又写五十副本,简为三品,分置西京、东都”(36) 。炀帝三次巡幸江都时,曾经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隋帝于东京观文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炀帝东幸扬州,尽将随驾,中道船覆,大半沦弃。炀帝崩,并归宇文化及。及化及至聊城,为窦建德所取。留东都者,为王世充所取。圣唐武德五年,尅平僭逆,擒二伪主,两都秘藏之迹,维扬扈从之珍,归我国家焉。”(37) 隋炀帝随驾带到扬州的,既然有大批书法、绘画作品,当然也会有各种书籍。
隋代扬州的藏书在隋末战乱中多被焚毁。《隋书》记载:“(崔赜)所著词赋碑志十余万言,撰《洽闻志》七卷、《八代四科志》三十卷,未及施行,江都倾覆,咸为煨烬。”(38) 崔赜所有的著作都在江都事变中化为灰烬,其他公私著作可能也大批被毁。
宋人王明清说,唐著作郎杜宝《大业幸江都记》曾经记载:“隋炀帝聚书至三十七万卷,皆焚于广陵。”(39) 这里所传说杨广在扬州聚集的图书达到37万卷可能并不准确,但是扬州当时收藏有大量图书,后来多被兵火焚毁,应该是事实。
总之,隋朝的扬州是隋炀帝的龙兴之地,由于杨广及其后人重视文化建设,这里曾集中了一批杰出的文人、学者与宗教人士,他们在此整理文献,编撰图书,吟诗唱和,撰写文赋,欣赏书法,交流学术,将扬州文化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峰。当时在扬州曾经有晋王庙,“即炀帝镇江都时立以祀之”(40) 。
隋炀帝死于扬州,其后数次改葬,民间传说甚多。清代阮元曾考察杨广葬地,为之立碑。2013年,南京博物院、扬州考古所等在曹庄工地发现隋炀帝与萧皇后的合葬墓,纠正了此前的谬误。尽管炀帝墓葬与其他帝王相比实属简陋,但其中出土的文物还是透露出些许文化信息。
图4-1 2013年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出土文物
(扬州博物馆提供)
由于炀帝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失误和军事失败,江都政变突然爆发,他在扬州经营的文化成果随同他的生命一道丧失,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成果的任务,交给了下一个新的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