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朝文化融合与冲突:江苏扬州文化的历史成果

秦朝文化融合与冲突:江苏扬州文化的历史成果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朝加强统一的许多的措施是必要的,后人至今受益。现在看来,秦朝扬州属东海郡的理由和证据更充分些。秦虽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统一了全国,但并未能实现文化上的统一。秦王朝恰恰没有把这一问题处理好。秦末起义爆发就是区域文化冲突的极端反映。徇广陵,未能下。可见扬州在秦汉之际战略地位重要,城池未遭毁。项梁战死后,项羽成为反秦的主力军。“急引兵西击秦”,是向项氏下达当前最紧迫的战斗任务。

秦朝文化融合与冲突:江苏扬州文化的历史成果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政用十年时间先后翦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王朝——秦。随之,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自号为始皇帝,欲传至万世;自谓为水德;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铸金人十二,置廷宫中;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字;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筑甬道,治驰道等。(1) 秦朝加强统一的许多的措施是必要的,后人至今受益。

扬州获益最大的当数交通。《汉书·贾山传》云: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2) 。隐筑就是以铁锥筑之,证明秦代筑路质量很高。公元前223年秦王政曾在高邮筑高台,设邮亭,作为驿站

秦实行郡县制,当时扬州设广陵县,属东海郡。旧云广陵属九江郡。如《通典》即云:“秦灭楚,广陵属九江郡。”(3) 而《水经注·淮水篇》则云:“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4) 存世的扬州方志多从九江说,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曾专为辨析。(5) 1995年冬西安北郊汉未央宫遗址出土了大量秦代封泥,引起学界极大关注,中有“东晦司马”,学者考证,此即“东海司马”,东海本作东晦,东海为后起名,广陵属之。谭其骧考证:“广陵,故楚汉之际东阳郡,盖分东海南境所置,其地介在江淮间,右九江,左大海,旧不知秦有东海郡,遂以为九江之分壤;不思九江自是南楚,安得有东海滨之地?故自楚汉之际下迨汉初,九江及其分郡衡山、庐江、豫章则为淮南国,东阳及其南北滨海之郡东海、吴、会稽则隶荆楚,虽君主数易,疆界固判然不变也。”(6) 辛德勇则推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将三十六郡调整为四十八郡时,东海从面积较大的薛郡分出,“分置此郡,除了面积上的调整之外,应当是基于这种文化和历史背景方面的考虑”(7) 。现在看来,秦朝扬州属东海郡的理由和证据更充分些。

秦虽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统一了全国,但并未能实现文化上的统一。秦可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以秦小篆取代六国文字,但不同区域文化上的差异,特别是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却无法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扫除。尤其是齐鲁文化、楚文化与秦文化差异较大,形成鼎足之势,处理不好,“文化上的分裂又会严重的反作用于政治统一,不同的价值取向会给统一造成离心力”(8) 。秦王朝恰恰没有把这一问题处理好。秦末起义爆发就是区域文化冲突的极端反映。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豫皖交界的楚地成为起义爆发和发展的中心区域,整个西楚、东楚则是义军活动和响应地区。“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9)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割地自封,称王争霸。义军中涌现出一名扬州籍的杰出人物——召平。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10) 这段话内涵极其丰富,提供了不少信息:

召平,广陵人,有一支自己的队伍,参加了陈胜的义军,此时是奉陈王之命攻克广陵。太史公在《陈涉世家》中行文有个习惯,人名前标地名,不仅表明此人籍贯,更重要的在于说明此人由此起事。如“陈王初起时,凌人秦嘉,铚人董緤,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11) ,说明召平是在广陵起事的,最大可能是县吏。(www.daowen.com)

徇广陵,未能下。说明广陵城池坚固,秦兵的守备力量还较强。可见扬州在秦汉之际战略地位重要,城池未遭毁。陈胜吴广起义后,在不少地方连下数城,有义军势如破竹的原因,但不排除多数郡县城已毁、守兵力量太弱的因素。

陈胜义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反秦的大好形势随时可能被颠覆。因为陈胜兵败,实际是生死不明,而秦军又大兵压境,众多义军只是割地自封,尤其是六国贵族,只为各自复国打算,义军群龙无首,稍一不慎,就会土崩瓦解。

当其时,只有江东项梁能挑起这副重担。因为陈胜吴广起义,一开始就打的兴楚旗号。项梁与其侄项籍避仇于吴中,陈涉起义时,项梁、项籍诛守以起事。对于项氏能成事这一点,有识之士都看得很清楚,被东阳少年推为义军头目的陈婴说得好:有项氏这样的人领头,一定能取得反秦大业的胜利。所以召平舍近求远,不避艰险,渡江搬兵。

实践证明召平的远见卓识和对形势的准确判断。项梁项籍渡江后,“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以兵属项梁”。(12) “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接着又在彭城东打败秦嘉,并秦嘉军,引军而西,攻克许州襄城县。“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13) 后又接受范增建议,“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14) 。项梁战死后,项羽成为反秦的主力军。“太史公读秦汉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15) ,充分肯定了项氏之功,而这与召平之所为分不开。

矫陈王命一事,还充分证明召平的足智多谋和坦荡心怀。“矫陈王命”,因为作为首义者,陈王在各路义军中还是有相当威望的,至少名义上如此。“江东已定”是对项氏叔侄在江南反秦战绩的肯定。“急引兵西击秦”,是向项氏下达当前最紧迫的战斗任务。“拜梁为楚王上柱国”,应劭曰:“上柱国,上卿也,若今相国也。”(16) 让项梁有职有权,有里子有面子。意味深长的是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而不是陈王上柱国,或是张楚上柱国。召平抓住了六国贵族的心理:复旧国。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陈涉的队伍中也曾有过两次“矫王命”,对比一下,高下立判。一次是陈王初立时,凌人秦嘉等“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17) 。对于秦嘉的野心,项梁一下子就看穿了,所以渡江后,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18) 再一次,吴广率兵围荥阳,弗能下,将军田臧等对吴不满,“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19) 。这是公然假传王命,奇怪的是陈王居然接受了这样的现实,解释的理由只有两条,一是陈胜与吴广已生嫌隙,正好借此除掉对手;二是各路义军骄横跋扈,尾大不掉。由此可见,当时义军是鱼龙混杂。而这更反衬召平之无私。召平之矫命纯粹出于反秦大业。其后召平的队伍归了项氏,但他自己却不见了踪迹。最大的可能就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开演之后,各种主角登场,召平觉得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便卸妆息影了。《史记》中尚有两召平,《吕后本纪》“齐相召平举兵欲围王”,《萧何世家》“故东陵侯召平,种瓜城东”,前人已辨析,与此召平无涉。“广陵人召平”名标史册,历代方志都将其列为乡贤之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