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各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来被尊为“共主”的周天子再也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了,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大国则争夺霸权。当齐、秦雄踞东西,楚、晋争霸已近尾声时,长江下游的吴国勃兴而起。吴灭干之后,干遂为吴所有,直接威胁和触犯到楚国利益,引发了不少冲突。吴国的卑梁和楚国的钟离相邻,起初因两小孩争夺桑叶,导致两家发生殴斗,钟离人杀了卑梁人一家。卑梁的大夫发怒,调动邑兵攻打钟离。楚王得知,一怒而派兵攻占卑梁。吴王大怒,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举兵攻楚,占领了楚的钟离、居巢两地。楚国大恐,乃加固郢城以迁都。此事发生于吴王僚九年(前519年)。(40) 卑梁在今安徽天长市西北,至少在此之前已为吴的边邑县,若不占有干地,江南的吴不可能伸展至此为边境,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史书上说,干,春秋时为吴邑,即指此。干为吴并后称“禺邗”,“禺”即吴,“禺邗”即吴邗,甚至以“干”作为吴的代称,干就是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灭掉楚属的徐国,邗遂为控江扼淮的重镇。
吴的雄心在争霸中原,其重要对手是与之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的越国。
吴国主要据有今江苏省南部、江北一部分和浙江省北部,越国据有今浙江省大部分。两国是近邻,经常作战,兵戈不止。吴王阖闾时,任用军事家孙武为将,加强军备。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阖闾出兵大举攻楚,占领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南),楚昭王仓皇逃走。不料吴国内部为争夺战果发生内讧,越国乘机攻吴,造成吴国的后顾之忧。不久楚国又借来了秦兵。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吴被迫撤军。
吴王阖闾为报越国偷袭之仇,转而起兵攻越,但被越军打败,受伤病死。子夫差即位,立志报仇。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夫差攻越大胜,俘虏了越王勾践。越国求和,成为吴的属国。
夫差胜越后,认为已无后顾之忧,一心要北上伐齐、鲁,进军中原,和晋国争霸。因而居于控江扼淮地位的邗地,受到极大的重视,在这里筑城以作为北上的指挥重镇。城筑于邗地,故名邗城。邗或早已成为吴的代称,邗城实即吴城。
一般的解释是,吴筑邗城,是为了储备军需,作为北上的后勤要地,但童书业在《春秋末吴越国都辨疑》中指出:吴城邗,实是把吴都迁于邗,在这里重建都城。
从当时形势上讲,吴人北上,淮南为唯一的力争之地,必须以此为中枢。夫差自称“禺邗王”“邗王”,他就是这里的王,这里就是他的都。所以童书业在《春秋史料集》于“吴城邗,沟通江淮”句下注云:“吴迁都,北略,交通。”(41) 还有一些旁证可作说明,夫差会晋公于黄池,越王勾践乘机袭吴,“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泝淮以绝吴路”,“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泝江以袭吴”。(42) 要“沿海泝淮”,要“泝江”,说明吴都在江北,如仍在姑苏,就不必如此舍近求远了。黄永年在《春秋末吴都江北越都江南补考》一文中补充说,《史记·越世家》曰:“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徐鲁诸侯会于徐州。”夫苟吴都江南,则平吴之后,如欲北上,必先渡“江”而后“淮”。今史文仅作“渡淮”,可见当时吴都必在江北,故欲至徐州,一渡淮即可矣。(43) 如此,则“吴城邗”非仅建城之始,实乃迁都之始。童书业还举例说,“《淮南子·道应》篇:‘此夫差之所以自刭于干遂也。’《史记·苏秦传》亦言勾践禽夫差于干遂,《春申君传》:‘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隧犹深沟也,此‘干隧’当即‘邗沟’耳”(44) 。说明吴王最后败死于邗沟,亦即邗为都城之证。还值得注意的是,汉初高祖封兄子刘濞为吴王,迁吴国都城于广陵,就因为这里曾是春秋时的吴都,具有都城基础的缘故。对此,吕思勉论证说:“刘濞之建都,必不能于荒凉僻陋之地。广陵若前无所因,必不能于汉初救死扶伤不给之际,建成都邑,则理无可疑。以此推之,亦足见城邗之即为建立新邑耳。”(45) 此说有一定道理,早期的国家一般都有多次迁都的历史,西周至春秋,吴都曾有四次迁徙。(46)
吴国筑城是有较高水平的。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说,阖闾“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陆门三,不开东西者,欲以绝越明也”(47) 。《吴越春秋》的话不尽可靠,但其规模大致是不错的。以此观之,夫差筑邗城当有更大的提高。
根据扬州城遗址的考古发掘,“邗城位于蜀冈之上是无可争议的”(48) ,但具体位置有待继续探寻,相关认识尚有分歧。
“吴城邗”也好,筑城为迁都也好,这对扬州来说,是有史实记载的建城的开始。
“吴城邗,沟通江、淮。”是说吴在筑“城邗”的同时,开凿了一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渠道。因这条渠道起于邗城之下,故名邗沟。
春秋时期是各国争霸的时期。吴国欲北上与晋争霸,首先要解决进军路线问题,吴国地处长江下游,河川纵横,交通全靠水路,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吴国过去连年攻楚,吸取了楚国发展航运的技术经验,先后在国内开凿了沟通太湖和长江的“堰渎”和太湖通向东海的“胥浦”。吴国的造船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已能建造各式大中型舰船,舟师成了吴军的主力。当时长江、淮河之间没有相通的水道,要北进伐齐与晋争霸,只有由长江绕海路进入淮河,不仅航程长,且海上风狂浪急,给进军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开凿一条沟通江淮的河道十分必要。吴国根据以往开河的经验,决定从邗地开始,因地制宜地把邵伯湖一带的广武湖、陆阳湖,高邮湖一带的樊良湖,宝应一带的博芝湖、射阳湖等几个湖泊与天然水道连接起来,开凿一条贯通江淮的水道。这就是邗沟,又称邗江、韩江、邗溟沟、中渎水等。
新开凿的邗沟,全程380里,流程曲折,河道不宽不深,大型兵船仍难以通行,所以吴国伐齐的舟师并没有全从邗沟通过,有时还得走海路。自此以后,从吴都出发,一路可入海北上,一路可从长江入淮河,并由此可通过吴国于公元前482年开凿的黄沟进入泗、沂、济三水,南北的水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邗沟连通了淮河和长江,除战事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吴国由此可以与中原直接进行物资交换。在近代以前的扬州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运河的巨大作用。邗沟的开凿,实开其端,其历史意义极其重大。
公元前485年,吴水师自海上攻齐,被齐国击败,退兵。次年,吴王听说齐伐鲁,领兵伐齐,大败齐军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南,一说今莱芜北)。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军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
就在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之时,勾践乘机伐吴。吴师败,吴太子被杀。吴王害怕天下知道,于是封锁消息。等到黄池会盟结束,夫差才使人厚礼向越求和。越国自我估量灭吴时机尚不成熟,也同意讲和。过了四年,越再次伐吴,围之三年,吴师败绩。(49) 夫差自杀。勾践平吴后,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以淮上土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50) 。越国灭吴之后,尽管势力进入山东,北上争霸,达到极盛,甚至迁都琅玡,但没有实际占有江淮间的吴国疆域。(51)
越灭吴,为楚扫除了东进的最大障碍,使之长驱直入。公元前452—前449年,楚国广地至泗上,直抵鲁南、宋东。到了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无彊在位时,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之,“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服朝于楚”。(52) 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怀王槐城广陵”。“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53) ,可见扬州战略地位之重要。十三年,楚置广陵邑,扬州从此有了广陵之名。1987年、1989年考古队在蜀冈上发现了战国时代的广陵城,城墙用蜀冈本地的黄黏土夯筑,土质纯净,夯层整齐。从夯土硬度和夯层规整分析,可能采用版筑方法夯筑。城墙下压着战国灰坑。灰坑内出土楚国的铜贝(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和泥质灰陶豆。这些都是战国中晚期的典型钱币和器物。在现场清理中还挖出战国遗物陶质井圈,地点在沈家山,位于广陵城之东南方位。《水经·淮水注》记邗城位置云:“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邗城虽为春秋时筑,但13年后春秋时代结束,邗城主要还是战国时人居住。近200年后,楚又在此筑广陵城。(54) 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还是能对应的。
由此可见,扬州春秋战国时期除本土的邗文化外,受到吴、越、楚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中受楚文化的浸润可能更大。
(1) 参见龙虬庄遗址考古队编著:《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三章第四节“居住遗址的特征”,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127页。以下简称《龙虬庄》。
(2) 《龙虬庄》,第38页。
(3) 《龙虬庄》,第181页。
(4) 《龙虬庄》,第461页。
(5) 《龙虬庄》,第492页。
(6) 《龙虬庄》,第515页。
(7) 参见《龙虬庄》,第436—437页。
(8) 参见《龙虬庄》,第207页。
(9) 《龙虬庄》,第132页。
(10) 《龙虬庄》,第490页。
(11) 《龙虬庄》,第493页。
(12) 《龙虬庄》,第204页。
(13) 《龙虬庄》,第522页。
(14) 《龙虬庄》,第523页。
(15) 《龙虬庄》,第523页。
(16) 《龙虬庄》,第524页。
(17) 《龙虬庄》,第530页。
(18)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07页。
(19)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第48页。(www.daowen.com)
(20) 《龙虬庄》,第204页。
(21) 饶宗颐:《读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第11页。
(22) 参见饶宗颐:《读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第11—12页。
(23) 《殷契粹编考释》,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5页。
(24) 顾宝田等:《尚书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9页。
(25)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1829页
(26) 参见凡国栋:《曾伯簠》,《金文读本》,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第184—188页。
(27) 参见王符:《潜夫论·五德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5页。
(28)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第十九《五蠹》第四十九,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86页。
(29) 黎翔凤:《管子校注》卷十六《小问第五十一》,第974页。
(30) 张敏:《邗·邗城·邗文化》,《江淮文化论丛》第4辑,第146页。
(31)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第十五,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95页。
(32) 参见江苏省驻仪征化纤公司文物工作队:《仪征胥浦甘草山遗址的发掘》,《东南文化》1986年第1期,第1—14页。张敏:《邗·邗城·邗文化》,《江淮文化论丛》第4辑,第151页。
(33) 参见张敏:《破山口青铜器三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6期,第46—53页;王志敏、韩益之:《介绍江苏仪征过去发现的几件西周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2期,第31—32页。
(34) 参见南京博物院、泰州市博物馆、姜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姜堰天目山西周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第129—153页。
(35) 张敏:《破山口青铜器三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6期,第53页。
(36)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1741页。
(37)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1743页。
(38) 刘节:《说攻吴与禺邗》,《古史考存》,第153页。
(39) 参见《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第52页。
(40) 参见《史记》,第1758页。
(41) 《童书业著作集》第二卷,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4页。
(42) 韦昭注,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吴语第十九》,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577—578页。
(43) 黄永年:《茭蒲青果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页。
(44) 《童书业著作集》第二卷,第544页。
(45) 黄永年编:《吕思勉文史四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页。
(46) 参见王晖:《西周春秋吴都迁徙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第78页。
(47) 赵晔:《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4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扬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1999—2013)》,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2—273页。
(49)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2093页。
(50)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2095页。
(51)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2060页。“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正义》:“正,长也。江淮北间谓广陵县、徐泗等州是也。”不得已,“以淮上土地与楚”,因为,早期楚国就一直占有江北棠溪(今南京六合),等于在吴国打了一根楔子。
(52)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2100页。
(53)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2064页。
(54)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二章第15—33页、结语第2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