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元朝文人画:赵孟的艺术创新

元朝文人画:赵孟的艺术创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灭宋后,宋代文人成了遗民学者,他们反感朝廷,拒绝入朝为官。赵孟在元朝艺术界是绝对领军人物,他博古通今,能诗能文,又精通书法,绘画功底深厚,融会唐宋众家之长自成一体,更是于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无所不能,水墨、青绿、工笔、写意诸体兼备。他认为绘画要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重视神韵与意境的画风。赵孟提出“书画本同源”的理论,使文学、书法、绘画结合,因而产生综合的审美客体。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出身于宋朝宗室。元统治江南后,元朝皇帝下旨搜罗南方有影响力有才学的士大夫,赵孟頫被荐入京授官。元灭宋后,宋代文人成了遗民学者,他们反感朝廷,拒绝入朝为官。而赵孟頫的身份更为特殊,他是宋代皇族宗室,又在元朝为官,此举为宋遗民学者所不齿,成为他一生的纠结。正因为赵孟頫在朝廷为官,使他有机会研习上古名作,从而推动了复兴古典艺术的目标。赵孟頫在元朝艺术界是绝对领军人物,他博古通今,能诗能文,又精通书法,绘画功底深厚,融会唐宋众家之长自成一体,更是于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无所不能,水墨、青绿、工笔、写意诸体兼备。他的艺术主张:第一,标榜“古意”。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追求的是画风的古朴。生在南宋衰颓时期的赵孟頫在皇宫中看到的尽是媚俗之作。原来北宋时由宋徽宗打造的代表工笔花鸟最高水准的院体花鸟画派的精致画风,在南宋衰危之时已成表面精工,实则媚俗之流。晋代书法与唐宋古画使他大为惊叹,此后立志复兴古典艺术。怀抱着复兴古典艺术的理想,赵孟頫每天一遍又一遍地临摹唐宋书画和晋代书法,在古人作品中寻找一种自我发展之路。因此,元代画家受赵孟頫的影响,他们的绘画的立场是要笔笔师法古人,笔笔要有根据。中国画从元代开始画家们就有意识地公开说明自己的画追随的是唐画、宋画,他们以好古、习古、摹古、仿古作为学习绘画的途径。赵孟頫标榜“古意”的做法,正是对宋代院体绘画中追求精致、工整而陷入谄媚的一种反叛。他认为绘画要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重视神韵与意境的画风。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正是实践“古意”的作品。画卷展开,最右边有董其昌的题跋,意思是这幅画效仿的是唐代王维和五代董源。图中右边是鹊山,左边是华不住山。据说乾隆皇帝对《鹊华秋色图》十分着迷,还特意去寻访、游历这两座山,结果发现鹊、华二山相隔甚远,根本不像图上画的那么近。宋代山水讲究“图真”,山路、亭台“可游”“可居”,人们只需要对照图画便能寻到画中景物。而“鹊、华”二山各一方,赵孟頫却将二山画的仿若“近在咫尺”,看来北宋时的“真山真水”在元朝早已不复存在。元代文人本着“意境”与“写意”的原则,并没有考虑“鹊、华”二山的实际距离,只是按照自己的美学原则去布局山的大小与远近。这是典型的“文人”的做法,所谓“逸笔草草,聊以自娱,非求人赏”,我自己画的尽性就行,至于位置、大小是否合理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第二,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提出“书画本同源”的口号。“书画本同源”的理论提出,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入绘画,使书法与绘画的结合更加紧密。其实“书画本同源”的口号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以诗入画。国画讲究“诗、书、画、印”,意思是诗文、书法、绘画和盖印是一幅画作的四个组成部分,一幅画作应当有诗、有字、有画、有印。但“诗、书、画、印”的概念在元以前是没有的。宋代绘画精致完整,连题跋也隐藏入画,为的是不破坏画面保证画的完整。赵孟頫提出“书画本同源”的理论,使文学、书法、绘画结合,因而产生综合的审美客体。其二,将书法的书写方式引入绘画。书法乃线条表现形式,书法技法的引入使国画向着更抽象的方向发展。他的《秀石疏林图》正是“书画本同源”的体现,用笔疏松随意,山石形象也趋于抽象。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www.daowen.com)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