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德宗感激褊疑,李怀光谋反军中不得支持

唐德宗感激褊疑,李怀光谋反军中不得支持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奉天之围虽然是在李怀光的帮助下才得以解除,但唐德宗却并不因此心怀感激,而是对李怀光的用心产生了怀疑。不仅如此,在奉天解围之后,他要请求皇上将这些奸臣诛杀,并多次向唐德宗进言,称卢杞等人蒙蔽主上,祸国殃民。李怀光虽然来势汹汹,但他的谋反行为在军中得不到支持。其后李怀光又下令进攻李晟,但军中将士不听命者占多数。这是历史发展到此时必然会出现的状况,并不是唐德宗的个人能力能够解决的。

唐德宗感激褊疑,李怀光谋反军中不得支持

就在“泾师之变”结束后的一个月之内,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又联合长安的叛将朱泚开始了新一轮的反叛。这一切都是因为唐德宗对他的不信任。

唐德宗的性格中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猜忌心较重,并且遇事时往往不能自己做判断,总是依靠身边的大臣帮他做决定。

也许是历经过乱世,也许是自小就受尽了藩镇叛乱的痛苦,所以在唐德宗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武将不可信任,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奉天之围虽然是在李怀光的帮助下才得以解除,但唐德宗却并不因此心怀感激,而是对李怀光的用心产生了怀疑。

唐德宗对李怀光的态度除了自己的“心病”在作怪,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周围奸臣和小人的唆使。

李怀光曾多次宣称是因为朝中奸臣的专权才导致皇帝遭受战乱,逃离京师。不仅如此,在奉天解围之后,他要请求皇上将这些奸臣诛杀,并多次向唐德宗进言,称卢杞等人蒙蔽主上,祸国殃民。在李怀光的坚持下,朝中许多人也纷纷表示出对卢杞的不满,一时间舆论哗然。唐德宗为平众怒,只得下旨将卢杞变为新州司马,其余人等也都贬黜到外地。

李怀光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事后他又十分担心。他深知皇帝贬斥卢杞等人不是出于自愿,害怕事后唐德宗会加罪于他,所以他便开始为自己谋划退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怀光对唐王朝产生了反叛之心。兴元元年(784)二月,李怀光与神策河北行营节度使李晟合军,驻扎于咸阳以东的陈涛斜。

为了使这些武将们相互节制,唐德宗便封李怀光为都统,命他率部火速收复长安。但是李怀光此时却在暗中和朱泚谋划,准备和他一起瓜分了大唐天下,所以总是以兵马疲惫为理由迟迟不肯发兵。李晟见李怀光如此,心中已对其心略知一二。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他马上上书请求将自己的部队和李怀光分开,移驻于东渭桥。(www.daowen.com)

感觉到危机的唐德宗也秘密地加强了奉天城的守备。此时李怀光的部将赵升鸾向浑瑊密报,说李怀光准备火烧乾陵,挟持唐德宗登基称帝。李怀光手下的兵力强大,此时若是一味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无奈之下的唐德宗只得又一次逃到了梁州(今陕西汉中)。

李怀光虽然来势汹汹,但他的谋反行为在军中得不到支持。唐德宗出逃之后,李怀光马上命手下将领前去追赶,但孙福达等人却故意拖延时间,最后无功而返。其后李怀光又下令进攻李晟,但军中将士不听命者占多数。就在此时,本来与他以兄弟互称的朱泚也改变了态度,先前他们约定共同称帝,但此时朱泚却给李怀光颁下诏书,与他君臣相称。一时间,李怀光众叛亲离,进退两难。无奈之下,他只得率领兵马东去。

兴元元年(784)七月,李晟率军光复了长安,唐德宗得以返回长安。到了贞元元年(785)的秋天,马燧才率军收复了河中,李怀光也自尽而亡。贞元二年(786)四月,李希烈被其部将陈仙奇杀死,淮西被收复。直到此时,这场藩镇之乱才算告一段落。

德宗年间的削藩之举之所以未能成功,其中有唐德宗个人的原因,但也与当时的政治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时藩镇的军事实力已经远远超出想象,而且这些节度使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到一起,共同对抗朝廷。这是历史发展到此时必然会出现的状况,并不是唐德宗的个人能力能够解决的。

武力削藩的政策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加剧,也正是因为削藩之事,唐德宗经历了两次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此后,他开始对藩镇一味姑息,藩镇问题愈加积重难返,也给后期的藩镇叛乱埋下了沉重的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