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太宗身边的猛将:长孙无忌

唐太宗身边的猛将:长孙无忌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人士,是唐太宗皇后长孙氏的兄长。不过,这位被隋文帝倍加赞赏的猛将却是天不假年,所以长孙无忌自幼与妹妹在舅舅高士廉家里长大,受舅舅的影响很深。长孙无忌虽与太宗关系密切,深体上意,但遇事也敢直言劝谏。唐太宗之所以会有如此举动,是因为他希望效法周代的分封制度,但世易时移,分封制并不适合皇权集中的唐朝,因此魏徵、颜师古等大臣都曾多次上书劝谏过,但却没有收到成效。

唐太宗身边的猛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人士,是唐太宗皇后长孙氏的兄长。长孙无忌的祖上本不是长孙氏,而是鲜卑拓跋氏,他们这一支世代为官,“立功最多”,“为宗室之长”,所以就改姓为长孙氏。长孙无忌的七世祖长孙道生是魏朝开创者拓跋珪的手下大将,拓跋珪能够立国,长孙道生出力甚多,深得拓跋珪的信任和重用。北朝多变,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长孙氏却世代显赫,门第未衰,后来杨坚以隋代周,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就做了大隋的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骁勇善战,精于骑射,“一箭双雕”的佳话就是从他那里传下来的。不过,这位被隋文帝倍加赞赏的猛将却是天不假年,所以长孙无忌自幼与妹妹在舅舅高士廉家里长大,受舅舅的影响很深。长孙无忌年少时就与唐太宗相友善,妹妹与太宗结亲之后,两人的关系更是亲密无间。

长孙无忌陪伴唐太宗打下了江山又夺取了皇位,深得唐太宗的信任。在唐太宗还是太子之时,长孙无忌就被任命为左庶子,太宗登基之后,则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改任吏部尚书

贞观五年(631),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因劳苦功高,受到了每人一子受封郡公的恩赏。贞观七年(633),唐太宗下令封长孙无忌为司空

长孙无忌推辞道:“臣是外戚,如果再接受这样显赫的官职,恐怕会有人在背后议论陛下徇私情,有意照顾皇亲。”然而唐太宗对此却并不在意,反而劝慰他道:“朕以才能赐官,如若是无才无德,就算是至亲朕也不会轻易授其要职,比如襄邑王李神符就是例子;但如果才德兼备,就算是旧有仇怨的人朕也不会放弃,对待魏徵就是如此。倘若朕因为你是皇后的兄长,只需要多赐给你金银财物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授予你如此重要的官职呢?”(www.daowen.com)

听了太宗的话,长孙无忌最终还是接受了司空这一职位。唐太宗雅好诗书,还为此特作《威凤赋》一篇,追忆了当年打天下之艰难,并借此赞扬了长孙无忌的功勋。

长孙无忌没有辜负唐太宗的期望,在司空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后来因为他处事谨慎且不倚权霸势,于是改任他为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命他与房玄龄等人一起修订《贞观律》。《贞观律》(即《唐律》)内容广泛且严谨,奉行的是“宽刑”的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典范之一。

长孙无忌虽与太宗关系密切,深体上意,但遇事也敢直言劝谏。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下发了一道诏令,封荆州都督王元景在内的二十一位亲王以及长孙无忌在内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唐太宗之所以会有如此举动,是因为他希望效法周代的分封制度,但世易时移,分封制并不适合皇权集中的唐朝,因此魏徵、颜师古等大臣都曾多次上书劝谏过,但却没有收到成效。

唐太宗此令一出,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和御史马周也上书力谏,太宗依然不听。长孙无忌得知以后,便让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进宫求见皇上,传达他的意思,最终唐太宗理解了他的一番苦心,收回了诏令。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选取了二十四位功臣,命人画了他们的图像放于凌烟阁中,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长孙无忌位列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