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杜如晦是与房玄龄并称的贞观名相。
杜如晦,字克明,生于京兆杜陵。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曾祖杜皎和高祖杜徽都曾在北周为官,杜皎做过遂州刺史,杜徽则做过河内太守。而杜如晦的祖父杜果曾经官至隋朝的工部尚书,父亲杜咤为隋朝的昌州长史。
隋炀帝大业年间,杜如晦正当青春年少,当时的礼部侍郎高孝基看他才思机敏,便将他补为滏阳县尉。杜如晦官至宰相之后,为了感谢高孝基的知人之明为他立了一道神碑。
和房玄龄一样,杜如晦也算得上是唐太宗身边的老臣。早在唐太宗做秦王率军攻打长安之时,杜如晦就来到了当时已经闻名天下的李世民麾下。就在此时,高祖李渊发现了李世民不甘人下的野心,所以找了个机会将很多官员调离秦王府,以此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其中就包括杜如晦。
但一个人的适时出现阻止了杜如晦的离去,那就是深得李世民信任的房玄龄。房玄龄对杜如晦早有耳闻,他也非常欣赏杜如晦的才华。他对李世民说:“王府之中虽然才华出众的僚属众多,但都不足惜。只有这个杜如晦,聪明机智又识大体,是王佐之才。如果秦王您想经营天下,非留下此人不可。”于是李世民便上奏高祖皇帝,将杜如晦留在了秦王府,继续担任兵曹参军一职。
武德元年(618),杜如晦随李世民出征讨伐陇右的薛举,大胜而还。回到长安后,唐高祖论功行赏,李世民被封为陕东道大行台,杜如晦则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并受封为建平县男爵,赏赐食邑三百户。随后,杜如晦又跟随李世民参加过唐初的多次统一大战,如平刘武周、王世充等。杜如晦才思敏捷,又善决断,李世民有他在旁,可谓是如虎添翼。而杜如晦也就此成为秦王幕僚中最得意的干练之人,扬名四海。(www.daowen.com)
后来,由于秦王府和太子府的斗争,杜如晦被李建成和李元吉中伤,与房玄龄一起被逐出了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前夜,杜如晦冒着生命危险和房玄龄化妆成道士,潜入秦王府,帮助李世民筹划大计,事成之后,被立为首功。
贞观二年(628),杜如晦改任吏部上书,总监东宫兵马事。第二年又被擢升为尚书右仆射,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和宰相房玄龄同掌朝政,为太宗皇帝分忧解难。杜如晦每任一职,都会得到称职的赞誉,而且由于他决断自如,许多同僚都对他称赞有加。
杜如晦不仅文才和处事才能为人所称道,更加让人赞叹的是他和房玄龄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房、杜二人同为宰相,却能相处和睦,互不嫉妒且无争斗之心,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少见。
房、杜二人各有所长,房玄龄擅长出谋划策,而杜如晦却擅长判断大势做出决断,所谓“房谋杜断”之说就是这样得来的。在处理国事的过程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取长补短,因此并称“房、杜”,被朝野上下称赞为良相。正是有了房、杜二人的悉心辅佐,贞观之治才得以迅速实现。有臣子如此,也算得上是唐太宗的福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