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隋唐史:房玄龄与杜如晦的辉煌与崛起

隋唐史:房玄龄与杜如晦的辉煌与崛起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唐太宗的众多文臣之中,除了魏徵,最为有名的就是房玄龄与杜如晦。最后的结果是李建成终于如愿,房玄龄和杜如晦被双双逐出了秦王府。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人被评为第一功,得到了最丰厚的恩赏。于是房玄龄以玄武门第一功臣的身份被擢升为宰相,进入了国家的最高机构。房玄龄在临终之前也不忘国事,给唐太宗上了一道表,劝说他不要轻易出征高句丽。

隋唐史:房玄龄与杜如晦的辉煌与崛起

在唐太宗的众多文臣之中,除了魏徵,最为有名的就是房玄龄杜如晦。中国有句著名的成语——“房谋杜断”,说的就是太宗时期的这两位才德兼备的宰相。不少人知道房玄龄,是因为那个著名的“吃醋”的典故,但事实上他的政治才能更加值得名垂千古。

房玄龄,名乔,自字玄龄(也有说名玄龄,字乔),乃齐州临淄人士。他自幼便遍读经史,对于书法和文章尤其擅长,史称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凭借自身傲人的才华,房玄龄18岁就考取了齐州的进士,先后担任过羽骑尉、隰城尉等职位。

隋文帝开皇年间,天下太平,时人都说杨家的天下会世代相传。而房玄龄却偷偷地对父亲说道:“当今皇上无功无德,只是靠夺取近亲的权力才获得了帝位。如今他不为子孙立长久之计,却将嫡庶混为一谈。现在看来虽然是天下太平,但灭亡之日也不久了。”

后来,房玄龄就成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早在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就帮唐太宗出谋划策,处理政务,起草文书。房玄龄非常有智谋,很早就开始为秦王招揽人才、积蓄力量做准备。早年李世民经常出征在外,没有精力去各地收纳人才,房玄龄就替他将这些人网罗到秦王府。

在房玄龄的不懈努力之下,李世民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且又忠肝义胆的人才。可以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武德年间和太子李建成一争高下,房玄龄的事前谋划功勋卓著。

因为房玄龄能力出众,于是便渐渐成为当年东宫集团的眼中钉,李建成和李元吉想尽各种办法在唐高祖面前中伤房玄龄。最后的结果是李建成终于如愿,房玄龄和杜如晦被双双逐出了秦王府。

但李建成没有想到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对李世民的忠诚已经达到了可以为了李世民,甘冒奇险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潜入秦王府,与李世民谋划了第二天的大计。

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李世民得了天下,自然要论功行赏。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人被评为第一功,得到了最丰厚的恩赏。然而这样的结果引起了不少老臣的不满,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也就是后来的淮南王。他认为,他们这些老臣追随李世民多年,又为他出生入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到头来反而比不上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些文臣。于是李世民向他解释道:“房玄龄就如同汉代时的萧何,运筹帷幄,有安定社稷之功。虽然他不曾亲征沙场,却在后方殚精竭虑,所以当居首功。”(www.daowen.com)

唐太宗登基之后,由于当时的宰相班底都是高祖时期留下来的臣子,对于这些人,唐太宗并不十分信任,因此便采取了逐步更换的方法,用原来秦王府的官员们来代替他们。于是房玄龄以玄武门第一功臣的身份被擢升为宰相,进入了国家的最高机构。

当上中书令的房玄龄凭借自己出色的才华和丰富的经验,帮助唐太宗将国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他的出色表现,不久之后,就由他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总理朝廷大事并兼修国史,身兼二职,十分辛劳。不过房玄龄的责任心很强,虽然中书令和尚书仆射的公务繁杂,但他处理任何事情时都是一丝不苟。为了保证各项事情都不出差错,他甚至为了公务废寝忘食。贞观十一年(637),房玄龄因劳苦功高被封为梁国公,十六年(642)又进司空,仍然掌管着朝政。

除了办事严谨、认真、有责任心,房玄龄为人也十分豁达,对人十分友善,众人都称他为“良相”。他对人不求全责备,对于别人的长处也不会心生妒忌,反而像是自己的优点一样的高兴,这也是他在武德年间能够和各类人都处好关系的一大原因。

正是因为有房玄龄这样优秀的臣子,唐太宗才得以将处理国事的重责大胆放心地分出去,也许正是因为房玄龄等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唐太宗在成为一代明君的道路上才走得如此顺利。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陪伴在君王左右,无论多么才华过人又小心谨慎,也无时无刻不处在危机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房玄龄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宰相之位上任职太久,而且身体也逐年变差,不能像年轻时那样胜任这份沉重的工作。于此,房玄龄是非常明智的,为了免除“晚节不保”的危机,他找了个机会主动向唐太宗提出辞去宰相之职的请求。

房玄龄在临终之前也不忘国事,给唐太宗上了一道表,劝说他不要轻易出征高句丽。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房玄龄,因为不仅有谋国之功且有治国之才,得到的赞语是:“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