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少年读《写给青少年的隋唐史》-君臣理想婚姻篇

青少年读《写给青少年的隋唐史》-君臣理想婚姻篇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整个国家政清国晏,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魏徵还一直建议李建成采取极端手段,置李世民于死地,但没有被采纳。唐太宗有两个优点,一是他善于从前人的过失之中吸取教训;二是他知人善任、开明大度,能够听得进臣下的劝告,因此魏徵才得以在贞观朝如鱼得水,既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为“致君尧舜上”尽了自己的努力,报答了唐太宗的知遇之恩。

青少年读《写给青少年的隋唐史》-君臣理想婚姻篇

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整个国家政清国晏,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在这个后世无法企及的治世高峰之上,有着后世帝王的楷模——唐太宗李世民,也有着一大批绽放炫目光芒的名臣。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德才兼备的大臣们的辅佐,才有了大唐盛世不朽的传奇。而魏徵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也和唐太宗一起青史留名,享受后世人的赞誉。

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后移居相州内黄。魏徵自幼家境贫寒,迫于生计,早早就出家做了道士。魏徵喜好读书,在道观之中,悉心学习了各种典籍,尤其精通纵横之术。

魏徵早年追随过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不同的主公,但都能够做到对于每一个现任主公都忠心耿耿,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在魏徵一生之中,有两个人对他有过知遇之恩,一位是高祖的太子李建成,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而对于这两个人,魏徵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了他们。

李建成是魏徵的第一个知己,对当年落魄不得志的魏徵倾心相待、礼遇有加,这让魏徵十分感动。为了报答李建成对他的知遇之恩,作为东宫集团的核心人物,魏徵在武德年间的皇位争夺中给李建成出了不少主意。例如,主动请征刘黑闼的建议就是他提出来的,李建成也正因此获得了战功并且收获了河北地区的民心。

魏徵还一直建议李建成采取极端手段,置李世民于死地,但没有被采纳。如此说来,唐太宗本应对于魏徵恨之入骨,但是为什么他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并没有诛杀魏徵呢?一方面是由于唐太宗听取了尉迟敬德大赦的建议,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魏徵的名声,以及他在面对唐太宗时不卑不亢的态度,使唐太宗起了爱才之心。

唐太宗有两个优点,一是他善于从前人的过失之中吸取教训;二是他知人善任、开明大度,能够听得进臣下的劝告,因此魏徵才得以在贞观朝如鱼得水,既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为“致君尧舜上”尽了自己的努力,报答了唐太宗的知遇之恩。

对于魏徵,唐太宗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贞观以来,尽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过失者,唯魏徵而已。”魏徵对唐太宗也很感激:“陛下引导臣言,臣才敢言。若陛下不接受臣言,臣岂敢逆龙鳞,触忌讳。”君臣相得之情油然可见。

除了直言不讳,魏徵进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坚持,只要他认为自己意见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劝服皇帝接纳。(www.daowen.com)

魏徵这个人还特别注重公平正义,平生最不喜人受冤屈,就连他自己也不例外。因为唐太宗对魏徵宠爱有加,使得朝中不少人都心生妒忌,于是便有人冤枉魏徵以权谋私,包庇自己的亲朋好友。唐太宗听说这件事后,便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前去调查这件事。但温彦博一向和魏徵不合,就借此机会对唐太宗言道:“魏徵身为朝廷重臣,却不知检点。即使此时查无证据,魏徵也应受到处罚,让他自己反省一下。”

听了温彦博的话,唐太宗也没有多加考虑就在朝堂之上,当着众臣的面指责了魏徵。魏徵觉得这件事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皇帝这么处理根本是有失公允,他便直言道:“据臣所知,君臣本应同心同德,互为一体才是。彼此之间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如果只是纠结于一些无谓的小事,每天考虑避嫌,那么国家怎么能治理的好呢?”

唐太宗听言后思虑甚久,魏徵又说:“希望陛下能让我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唐太宗不解,魏徵便解释道:“良臣自身就有美名,而他所辅佐的君王也是功勋卓著,青史留名;至于忠臣,则因为犯上而引来杀身之祸,杀他的皇帝也落得个昏庸无道的骂名。”这番话让唐太宗感触良多,也让他心中对魏徵的敬意又增加了一分。

人们之所以一提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就想起魏徵,是因为魏徵在贞观年间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无时无刻不在督促着唐太宗向一个贤明的君主发展。就连唐太宗本人也称赞魏徵为“良工”。

贞观十七年(643),魏徵因病辞世,唐太宗非常悲痛。他惋惜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世,遂亡一镜也。”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征辽东大败而还。此时,魏徵逝世已经两年多了,唐太宗感叹道:“倘若魏徵还在,他一定会阻止我征辽东,也不会有今日的惨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