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公元618年的雁门之战,从主观上彻底挫败了不可一世的隋炀帝。雁门,成为隋炀帝,甚至是整个隋朝大业之梦破碎的地方。至此,隋朝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便一步步走向了溃败的边缘,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
突厥一直以来就是隋朝的心腹大患,既不能发兵一次性将它平定下去,也无法安抚。隋朝廷曾经试图以“突厥打高句丽”这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来瓦解突厥的势力,最后将其消灭,但并没有成功。征辽战役的失败让隋朝元气大伤,而始毕可汗的实力却在此时悄然增长。眼见隋朝内忧外患交织不清,始毕可汗感觉到和隋炀帝一较高下的机会到来了。
大业十四年(618)八月,隋炀帝杨广照旧乘着銮驾,带着仪仗,浩浩荡荡地前往塞北巡游。但不久之后,他意外地收到了远嫁突厥的义成公主的急报,称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已经集结十万铁骑在边境伺机而动,可能会对皇上造成威胁,劝隋炀帝加以防范。但隋炀帝认为突厥的实力不足为惧,而且在边境屯兵给隋朝造成威胁是其一贯的伎俩,所以并没有十分在意。
八月十三日,隋炀帝的銮驾顺利地抵达了塞北边境——雁门。到了雁门之后,他并没有看见任何风吹草动,一切都和往常一样。面对这样的情况,隋炀帝更加肯定始毕可汗只是故弄玄虚而已,根本不敢出兵来犯,因此他便放松了警惕。但出乎隋炀帝意料的是,第二天,突厥的骑兵部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雁门郡城并占领了雁门郡治下的三十九个城池,雁门郡城告急。
而此时,雁门郡已经被突厥人包围,援军又迟迟没有到来,只能据城坚守。隋炀帝马上下令将士将城内的民居拆除,拿这些材料来修建防御工事,抵抗突厥人猛烈的进攻,但让所有人不安的是,雁门郡城内储存的粮食仅仅够全部军民食用二十天。二十天后,如果这场危机还没有解除,雁门郡城将不攻自破,而城内包括隋炀帝在内的所有人都有可能在突厥人的刀下丧生。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隋炀帝马上召集了随行的大臣们商讨对策。内史侍郎萧瑀向隋炀帝提议,可以让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的妻子义成公主想办法劝说他退兵。
听了萧瑀的建议,隋炀帝马上派出密使从小路火速前往突厥,希望能够求得义成公主的帮助。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隋炀帝还昭告天下,命各郡各县率兵前来勤王救驾,解救雁门之围。(www.daowen.com)
两路兵马派出之后,情况渐渐有了好转。一方面,义成公主接到隋炀帝的求援,马上就给始毕可汗送了一封假情报,称突厥边境告急,劝他赶紧率军回来解救。另一方面,在隋炀帝的号召下,各地的勤王之师也陆陆续续向雁门郡开来。
隋朝的援军声势浩大,始毕可汗心中也生出一丝恐惧,再加上义成公主的“情报”,他马上下令撤兵。形势陡然间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隋朝虽然不战而胜但也颜面尽失。
发生在雁门的这起事故就像是一场梦,来得毫无征兆,走得更是毫无痕迹,但这一切给隋炀帝带来的却是难以言喻的失落。自从登基以来,杨广一直想成就一番大业,但却一直在失败,从来没有享受过成功的喜悦。自此,隋炀帝一步步走向了消极和保守,他从内心深处否定了自己,而他的消沉也带领整个王朝走向末路。
事实上,雁门之围真正给隋朝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不是来源于它本身,而是在于隋炀帝当初下诏之前的那个承诺。回到洛阳之后,就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按照原来的诏令,凡是在雁门守卫战中立下战功的士兵和百姓都能直接获得六品的官衔,并能到一百匹绸缎的赏赐,而其余的有官职在身的官员则按功逐级晋升。但事实上,隋炀帝并没有履行当初的承诺。本来参加守城的一万七千名士兵全都应该受到嘉奖,但隋炀帝只给其中的一千五百人以赏赐,赏赐的内容也大打折扣。
眼见皇帝让天下人寒了心,民部尚书樊子盖上书坚持要求隋炀帝按照当初的承诺给守城将士应有的赏赐,但却以“妄图收买军心”被皇帝驳回,樊子盖后,再也无人敢提及此事。不仅如此,隋炀帝又萌发了再征高句丽的想法。从此之后,隋炀帝在天下人眼中威信全无,民心尽失,在他的统治之下,隋朝灭亡指日可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