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片土地,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续写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书简、是有着十三朝建都的皇城,更是有着文武圣美誉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这里就是古老神秘的陕西红拳发祥地——关中大地。陕西红拳就是在这块神秘而文明的地域中孕育、成长、发展而来的,陕西红拳招法古朴、势正架美,套路演练起来更是华丽、夺人心弦。红拳隐身于关中大地,受关中文化滋养与影响,造就了如关中文化一样不张扬的特点。
(一)关中文化对红拳影响
1.关中饮食文化与红拳
谈到关中的饮食文化,这是每一个关中人,更或是全陕西人的骄傲和自豪。有大块牛羊肉的泡馍、裤带一样的特色面条、锅盖大小的锅盔等,甚至简单的辣椒在关中人眼都自成为一道菜,且将其吃出了文化。关中吃饭还有一种盆碗不分家的习惯,即碗和盆的大小一般。关中人吃关中饭,故发源于关中地区的陕西红拳也深受关中饮食文化的影响。马文国博士在《文化红拳(一)浅谈我对陕西红拳的一点理解》中写道,因为陕西的土地肥沃、自然条件颇佳,造就了陕西人悠闲的品性,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吃饭细嚼慢咽,因而有了令人喜爱羊肉泡,在红拳的练习中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习惯和风格,即追求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拳架工整、大方有致,表现出一种洒脱和超越。裤带面条和锅盖锅盔更是显现出红拳练习者慷慨大气之风。关中人吃辣椒吃出了文化、吃出了红拳人的豪爽气概,“盆碗不分家”的习俗更是可以看出红拳的不事华虚、结构合理、贴于实际。
2.秦腔与红拳
谈到秦腔,看过电影《白鹿原》都应该知道,秦腔是关中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戏曲,又被当地人称为“乱弹”。主要在陕西、青海、甘肃、宁夏等地流行,虽然对于它的起源与发展已无据可证,但是秦腔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而来的还是可以肯定的。秦腔的特点是“大锣大鼓,宫商杂糅,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也就是“陕西十大怪”中的“秦腔不唱吼起来”,给人一种洒脱、雄壮豪迈的感觉。红拳中“炮捶”被红拳人看成是红拳的看家套路,单从红拳谚语就可以品读一二:“托天掌、震地雷,拉索踩船紧跟随;”红拳中的“炮捶”,一开始就气势浑厚、地动山摇、噼里啪啦,犹如放炮一般,功力深厚的老拳师演练更是响声震天,如晴天霹雳一样,让人感受到陕西红拳文化的雄浑壮阔。红拳的“炮锤”与秦腔同属关中文化,共同演绎着关中人的粗犷与豪迈,造就了姜霞教授《陕西红拳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的:“古老红拳同样禀赋了关中人厚重质直、强毅果敢的地域特性。炮锤的‘踏地如震雷地之声、捅锤之猛如炮火轰鸣、有如倒山之功、抹手似利斧破柴。’就像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矿奔放、雄劲激越之感,在各种重要的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受陕西民众的喜爱。古老红拳表现出的群体性、区域性、民俗性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红拳与秦腔同属关中文化,受关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并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充实、丰富着关中文化。
3.关中礼仪与红拳
礼仪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古以来先后有13个王朝在关中地区建都,被称誉为礼仪之邦。陕西旧时彼此见面时,最平常的礼节是打拱作揖,鞠躬也是旧时礼仪。礼仪也就是武术(红拳)中抱拳礼的一种含蓄的表达形式,现在在西安等地过节、“过会(关中地区的一种习俗)”都可以看到红拳人表演红拳,并且十分注重礼节,如开场第一个表演项目须为“流星锤”,最后一个表演项目为“春秋大刀”,也就是红拳文化中的“开场的流星,收场的春秋”;表演人上场首先向在场观众行抱拳礼,一是对在场观众的一种尊敬,同时也是对在场红拳人表达友好和请教。红拳文化中和关中礼仪相关的礼节甚多,如红拳中的拜师礼仪就是受到关中礼仪文化的影响而来的。
4.关中尚武与红拳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尚武之风,关中秦人尚武不仅仅是因为地处“八百里秦川”的平原沃土之中,通过尚武抵御外来的侵略与略夺,更是因为关中人内在的一种想要对外征服的成就感。除此之外,关中地区的尚武之风还深受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1年)武举制颁布实施的影响。红拳正是在这种尚武传统的滋润下孕育而来,正是由于关中人尚武的需要,使得陕西红拳于关中大地经久不衰、越来越具魅力,逐渐成为陕西人及周边省市人们所喜好的拳种之一。(www.daowen.com)
5.关中武术与红拳
红拳属于武术,受武术文化的影响。关中地区历来就是风水宝地,这吸引着各方有识之士来到关中大地发展、实现自己,其中不乏武林侠士。文化汇聚一堂时就会相互冲击、碰撞,同样,不同流派的武术聚到一起就要相互比试、切磋,要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各相互交流的拳种流派。“关中四杰”中的鹞子高三就是一个到处访名师学习各家武艺之人,从他的相关资料来看,鹞子高三学习其他拳种流派的武术已是事实,黑虎刑三曾得受咸阳渭城九莲寺的少林武僧刘禅传授“十二连环通臂拳”和“疯魔三棍”,后来关中四杰在原来红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盘、法、势、理的红拳技术理论体系,所以说红拳的技术理论体系受到了其他武术文化的影响。现在走访各地的公园等地,我们都会发现到处都有人在练习红拳、太极,有的红拳还和太极同练,这样不但促进了个人技艺的提高,久之会兼有红拳与太极技术理论,红拳就是在这种无形的外来武术文化影响下发展了自己。所以说武术文化比其他文化对红拳的影响更为深远。
(二)关中文化特征与红拳
1.关中文化特征对红拳的积极影响
关中平原在中国历史上是农业占主要经济地位时期最富有的一个地区。加之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因此从西周开始,历时千余年,有13个王朝都于关中平原建都。千余年来,帝王将相都把关中的中心(西安)视为建邦安国的风水宝地,成为武林英豪的荟萃处和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与碰撞,关中文化受不同文化影响,使关中文化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的熏陶下才使红拳形成了“一系七拳”(“一系”就是指红拳拳系,“七新”就是指九拳、红拳、炮拳、通臂、子拳、醉拳、花拳),正是有了今天近百套的红拳套路,才使红拳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文化研究价值。如红拳的基本套路练习强调“架子”以“撑补为母”,有的红拳人将此理解为“撑”应该是一种劲力,身体内蕴涵了“撑劲”,才会显得气宇轩昂、拳架饱满、遒劲有力。这与王芗斋先生在意拳中讲的“八面张力”和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是不谋而合的,因为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流派劲力的根源。红拳的劲力是通过“侧肩换膀、拧腰摆胯”来体现的,与劈挂拳通过“含胸拔背、拧腰切胯”来体现出吞吐开合、猛劈硬挂、搅靠劈重的劲道不能不说是同出一辙。红拳在步法上强调“迈跤”,即在交手时走偏门,寻找时机发招,与明代唐顺之讲的“你行当面我行傍,你行傍来我直走,倘君恶狠奔当胸,风雷绞炮劈挂手”有契合之处,虽然唐公讲的是劈挂拳的技击之道,但和红拳的许多手法也是十分吻合的。这不得不说是红拳与其他拳种在交流过程取他人之长的一点。由此可以看出,红拳不但自成体系,且具相当吸收其他武术文化的兼容性。
2.关中文化特征对红拳的消极影响
一方水土不仅养育着一方人,滋润着人的心灵、浸润着人的血脉,更塑造着一方水土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性格。地理环境造就了人,人以自己被造就的性格,创造了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文化又进一步的强调了环境氛围。由于自古以来关中地区以其独有的“八百里秦川”,让关中人形成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衣食无忧”的农耕文化,这种天伦之乐的生活,形成了关中人封闭自居、不愿外出闯荡的不思进取的思想。正是在这“八百里秦川”的黄土文化之下,形成的红拳式架工整,多直来直往,这一点和陕西人的性格是吻合的。陕西号称“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在农业经济时代是难得的沃土良田,也造成了陕西人固守家园、不愿舍离故土的性格。地域的方阔,使得陕西人的思维严谨务实、四平八稳、不事华虚。反映在红拳的文化内涵里,也就有了注重拳架工整、劲力饱满的要求。也正是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文化特征的影响下,使红拳有了相对较小的流传地域,才致使红拳在陕西地区家喻户晓,而外地人对红拳却是从未听闻。不得不说,优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不思进取的思想是对陕西红拳推广的一种限制。
(三)红拳对关中文化影响
红拳作为土生土长在关中地区的武术,不仅受到关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和其他外来武术拳种一样为关中文化增色添彩,进一步充实丰富了关中文化的内涵。红拳从春秋时期以来经过逐步发展,于明清之时成为中国境内一大武术流派,陕西红拳不仅仅在冷兵器时代是一种人们保护自己家人与财产的一种技能;由于武举制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1年)颁布,武术更于天子脚下(关中地区)成了贫穷人民进入上层社会的一种手段,故现在陕西红拳在关中地区仍十分流行、受人喜爱;在陕西关中地区,每逢年节集会或收获播种后,为了表示欢庆喜悦的心情,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在一起买卖生活用品和各种特产小吃、请戏班子唱戏,一些“耍家子”(武术拳师)往往还自娱式的聚拢在一起相互切磋表演卖艺,十分热闹。由此可以看出红拳在当地还是一种娱乐方式和交流方式,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友谊。陕西红拳作为关中文化的一个缩影,红拳中的“放炮”可完美地展现过去秦人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与欢腾,体现出了秦人的粗犷与豪迈,更出现了一些红拳大师,如乾隆年间千邑宋朝佐、凤翔的师宝龙、耀州郭崇志、宝鸡张阳真。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陕西红拳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并出现了“关中三三一四”等4人,这些红拳大师被人们向往与追崇、被人们写进有关书籍,千古流名于世。红拳不仅受到关中文化的影响,同时对关中文化也是一种补充、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