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华县皮影:世界电影开山之祖

华县皮影:世界电影开山之祖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华县皮影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为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被誉为世界“皮影之父”。华县皮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引起国内外的热切关注。华县皮影的雕镂制作精细、玲珑剔透,深受民间喜爱。2006年5月20日,华县皮影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县皮影:世界电影开山之祖

皮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华县皮影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为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被誉为世界“皮影之父”。法国的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的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而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一书中宣称:“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崇中国影戏为开山之祖。”由此确立了中国皮影艺术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文化史上的地位。

马义文《华县皮影抉微》:“熟识皮影的人们都知道,皮影和皮影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道具,属于工艺美术范畴,而后者是在光的映照下,配以音乐说唱,让道具(影人影物)动起来的综合艺术,属于戏剧的范畴。”皮影,又称灯影,民间称其为牛皮灯影,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发源于汉。在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事物纪原》卷9载:“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不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关于李夫人之事在《汉书·外戚传》《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由此可见,皮影戏源于秦汉时期的“弄影术”,即方士和道士利用梦、影、幻觉,将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糊弄帝王,使其相信长生不老、灵魂不灭。

据《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记载:“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华县皮影戏早在13世纪初,便随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一带,14世纪中叶传入波斯,15世纪(明成化年间)传入埃及,17世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18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把中国皮影介绍到法国,1767年曾在巴黎剧场作过表演。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德国大诗人歌德曾于威蓝博览会上介绍过中国皮影戏,1781年他曾主持过以德国故事为内容的皮影演出。

华县皮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引起国内外的热切关注。当地老百姓的俗语:“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此说法将华县皮影艺术讲得淋漓尽致。

1955年,华县的皮影艺人李俊民和安世杰先生曾赴陕西省迷碗团传艺。周总理看了省戏曲研究院新排的碗碗腔《金碗钗》后热情赞誉道:“你们把皮影搬上舞台,很好,碗碗腔源出于华山北麓、华阴、华县一带,应更名为华剧,中华民族之剧嘛。”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县皮影艺术多次走出神州,登上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殿堂。(www.daowen.com)

华县皮影的雕镂制作精细、玲珑剔透,深受民间喜爱。华县皮影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制作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3厘米,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影人的作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每件影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品。

华县皮影戏的唱腔为陕西东路皮影的正宗,就其声腔而言,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慢紧板、紧板、二六板、煽板、二八板、扬句子、滚板、三不齐、单句送等,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

华县皮影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各个时期都有著名的艺人出现,演出、雕刻、美工、编剧人才济济,从无间断。华县皮影已形成产业化,产品畅销国内,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2006年5月20日,华县皮影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