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关中地区传统婚俗及文化研究

关中地区传统婚俗及文化研究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关中地区的婚俗根据地方民风民俗的差异有所不同,从婚俗中所折射出来的民俗文化也多种多样。结婚3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在关中,婚俗文化的基本程序都是如此,但其中也有一些很独特的风俗。以下按顺序介绍关中婚育文化习俗。(一)婚动咧关中民间把开始给某人提亲叫“婚动咧”。送亲的人中必须包括女方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而且男女人数必须对等。

关中地区传统婚俗及文化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的婚俗根据地方民风民俗的差异有所不同,从婚俗中所折射出来的民俗文化也多种多样。关中婚俗是过去男女成婚全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娃娃亲”特别盛行。父母在孩子长到十二三岁时,就托媒人给孩子订了婚(当地男娃叫“占媳妇”、女娃叫“寻主儿”),娃娃亲一旦订妥,双方就不能随便反悔。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娃娃亲”愈来愈少。孩子长大后自由恋爱,只不过有时还要有个中间人“介绍”一下。订婚之后,双方商定一个“吉日”准备结婚,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过去结婚仪式繁琐。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拉着箱子,提着篮子,内装猪肉5斤、公鸡1只、酒1瓶、红帖1张,到女家后送上红帖,女方以酒席招待。新娘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花车上,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撒“路帖”(用红帖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散以之引路),女方家有送女客人,一般视亲戚人数多少而定,大多数在40到50人。花车到达男家时,先放炮仗,后放鞭炮,再端一碗醋绕花车浇洒一圈,意为避邪。

此时新郎出门迎车。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散麦草节于新娘盖头布上,一边撒口中一边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下花车后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臊子面。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一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四拜亲戚朋友。拜完堂即开午饭,以酒菜为主。饭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福贵双全,永远吉祥。”结婚3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

在关中,婚俗文化的基本程序都是如此,但其中也有一些很独特的风俗。以乾县婚俗中的“配房”——烟布袋儿为例。烟布袋儿,就是经常抽旱烟的乡党们在近66厘米长的烟杆上挂的装烟末子的袋子(历史文献无考)。它常为黑色,这烟布袋儿在乾县可不是随意做的,这里面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关中儿女。首先,它是乾县青年男女结婚时的“配房”,这点可不能马虎。烟布袋儿是由女方家“配”的,女方嫁到男方家后,首要的问题就是“表现”出对男方父母的孝顺,这也是陕西关中民间婚俗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乾县,新婚后第二天一大早,新媳妇就会到公公婆婆房中倒茶端水,同时也要带去自己亲手为公公婆婆做的见面礼。其中,带给公公的礼物就是烟布袋儿。虽然从表面看只是带给公公的一个礼物,但其中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孝敬父母。在陕西的农村,孝敬父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点烟、倒茶”。这与烟有关系,同时,在当地,烟与男性有关,是千百年来的历史连带。“烟就是男人,男人就是烟”,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新媳妇送给公公烟布袋儿也代表着公公在这个家庭中的权威和地位。其次,烟布袋儿是由儿媳妇亲手为公公做的。虽然这是个说法,但不管怎样,这个烟布袋儿公公挂在自己的烟杆子上在村子里“炫耀”的时候,也反映出另一种信息。“哎呀,看把你飘的,你家的媳妇真有本事”“哎,你老汉有福,取了这么能行的媳妇”……于是新媳妇在全村人不熟悉的情况下,使乡亲对她有了一个粗浅地了解,增强了这个“新人”在村中的影响。至于影响的大小,就要看烟布袋儿的制作的工艺了,主要是看袋子上的刺绣手艺。一般都采用扎绣,多以牡丹、荷花等图案象征富贵。袋子的两个角绣有蜘蛛蝴蝶或一些昆虫以辟邪。无论构图、布局,都可以表现出这个媳妇的心灵手巧。

以下按顺序介绍关中婚育文化习俗。

(一)婚动咧

关中民间把开始给某人提亲叫“婚动咧”。当地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说媒者,但常有热心人为男女青年穿针引线。在为儿女提亲后,父母会前往打听对方人品、长相、身体等情况,朴素的农家人以其家长是“过日子人”(本分庄稼人)为理想条件。此外,还有所谓的“宁教男大十(岁),不教女大一(岁)”的讲究。

(二)合八字

合八字又叫“拿八字”或“发八字”,当有人向某男青年说媒且男家对所提说的姑娘基本满意时,迷信的家庭都会请阴阳先生“合八字”来定夺。方法是请媒人要来姑娘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把这张红纸压到灶爷香炉下或祖宗神龛上。若3天里男家一切平安,就认为这门亲事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再和媒人商量下一步的事情。

(三)看媳妇

指男青年到女家去见面。20世纪90年代前,大多是媒人领着男青年提上“四重礼”(4样礼物,一般都是副食)到女家去,女青年一般端着一壶茶水让男青年喝,若双方同意,即互赠礼品

(四)套亲

指订婚仪式。关中地区订婚的叫法差别很大,有把订婚或订婚仪式叫“套亲”(即两家从此结为姻亲)的,有叫“过礼”(把彩礼由男家拿到女家)、“封礼”(彩礼都要用红纸封起来)的,还有叫“照书”(“书”指庚帖)的。

(五)吃送亲酒

当女方嫁到男方家时,娘家人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人随轿送新娘到男家,这一过程叫“送亲”。送亲的人中必须包括女方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而且男女人数必须对等。送亲的人到了男家后或伴新娘在房中静坐,或随便走走,但不能和新娘讲话。在婚宴上,送亲者都坐主桌,其中新娘的兄弟必须在主桌正座上座。婚宴开始后,送亲者也是被“逗乐子”的主要对象。在迎娶时如男方吃过女方的“亏”,这时就要对送亲者来一番“报复”,以此逗乐。送亲人吃罢喜宴后先到新房与新娘告别,然后向男方的公婆长辈告别后就可以回家了。

(六)吃会亲酒

吃会亲酒是指新娘的长辈,如父母、祖父母、叔伯、姑婶、外祖父母、舅父母、姨夫母等,在结婚后的第二天到男方家中赴宴。在酒宴上,新娘的父母要为新郎一一介绍新娘的长辈及称呼,新郎一边叫新娘的长辈,一边向这些长辈敬酒。这时,新娘的长辈都要拿出“见面钱”(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给新郎。吃罢会亲酒回家前,新郎家也有一份“草纸包”(红包)给新娘家的长辈。从此双方就算熟悉了,以便日后互相来往。

(七)四样礼

关中婚俗中的“四样礼”,是男女双方家中长辈十分重视的一个礼节。在男方迎娶女方的时候,一定要给女方父母呈上“四样礼”。

第一样叫“心头肉”。这块肉颇有讲究,即“一刀切下,6斤左右,4根肋条,五花3层,连皮带肉”。民间的说法是女娃出生时差不多6斤左右;这6斤是娘身掉下的,自然是娘的“心头肉”,养大成人不易,如今一朝出嫁,这“6斤左右”新女婿是要还丈母娘的。

第二样是“莲菜”。莲菜的形状要两根并生,长势茁壮,节生小枝,枝再生枝,盘根相错,可以有大有小,但万万不能有断裂。其寓意是“接连生子”。

第三样是“烟”(关中话“烟、缘”声、韵相同)。寓意美满姻缘。

第四样是“酒”。寓意天长地久。烟酒都要买双数,成双成对,讨个吉利

(八)三金

“三金”即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是彩礼的代名词。近年来关中地区彩礼数量和质量逐渐增多和提高,礼金已增加至几万甚至十几万,但最典型的讲究还是“三金”。

(九)发媒

男女双方见面后,如都满意对方,那么经过“换帖”“选日子”,约定婚期后,男方就会聘请媒人到女方家告知婚期,请女方提前做好准备。这个过程称为发媒。

(十)换帖

相亲后两家父母如都同意,即换庚帖合婚,将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请人卜算,看相互间有无克界,如果合婚,就要择日下聘。

(十一)选日子

选日子即选择吉期结婚,乡下又叫“合日子”。男方欲娶,经媒人说通女方后,会请先生推算吉期。首先看男、女属相的“利月”“败月”,有一首合婚“利月”谣:“五、七迎鸡免,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七龙与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鼠马走。”

(十二)上喜坟

新郎新娘在订婚后或婚礼仪式正式开始前要拜祭祖先,叫“上喜坟”。和其他祭祖方式不同的是,上喜坟要在祖先的坟头上压上红纸并放鞭炮。城镇地区上喜坟通常是在家中供奉祖先牌位。“上喜坟”的目的是告慰先人他们的后代即将成家,家族即将添人进口,家族的香火得以延续,同时也愿祖先保佑后代幸福安康,家族兴旺。

(十三)吃喜头饭

“吃喜头饭”就是在姑娘或小伙子找到对象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中吃饭。

新郎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会请男方的家属亲友吃一顿酒席,称为“暖房酒”。邀请亲朋好友来暖房据说可以增加房子的人气,将房子里的阴暗污浊之气驱赶出去。古人认为房子没人住就会有鬼怪住进来,有阴邪之气,因此要通过热闹的聚会来驱赶。后来这种传统就延续下来了。

(十四)压床

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1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压床的人也有条件限制,不是任何人随便就能压的。首先,压床的人必须是小于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如果在自己的亲戚范围内没有这样的人选,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学。第二个条件,压床的人必须是未婚青年。

除了请十七八岁的少男压床外,有的地方还讲究请四五岁的男孩儿压床,这是从延续子孙的角度来考虑的。压床的男孩与压轿的男孩一样,都是新娘婚后生育的象征。如果男孩儿在压床时不小心尿在了新床上,就是“吉利加吉利”。

(十五)添箱

“添箱”指陪嫁的家具,最主要的是一对木制大箱子。箱子一般漆成黑色或者枣红色,上面画着夸张而充满喜庆色彩的牡丹富贵图。

(十六)送路

“送路”指结婚前一日女方家的重要活动,也叫“亮嫁妆”。通常天刚亮,女方长辈便将给女儿做好的陪嫁全部摆放出来。这时,左邻右舍的三婶四妈,或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和姐妹们,会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钱,买一对香皂盒、一个小镜子,或几个人合起来送一个装有风景画的镜框送来,叫作“送路”。

招待“送路”的客人并不用酒席。主人会在前一天,煮一盆黄豆,再和煮熟切成小丁的胡萝卜放在一起,在锅里加点清油和盐,炒成“咸豆”,热情地给“送路”的姑娘们抓一些,慢慢地品嚼。如果来人带着孩子,临走前,还会给孩子抓一些带走。

(十七)开脸

开脸是指为新娘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又称“绞面”“绞脸”“捋脸”,出嫁前在女方家里进行。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工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开脸后,要给开脸人封红包。因为是人生的头一遭,所以称作“开脸”。

(十八)摆陪房

男方迎亲的人到女家后,要依次吃3顿饭:便饭、面条、酒席。饭罢由迎亲的领头人给女家长辈磕头,女方家主妇在院子里支起的案子上或在沙发上“摆陪房”——衣服、鞋袜、化妆品、被毯等,让来客看。最后将陪房点清装进箱子里带回男方家。

(十九)七娶八送

关中一带传统婚俗中讲究“七娶八送”:“七娶”即男家前往娶亲的6男1女(这个女的必须是“全命人”)共7人;“八送”即女家送亲的均由成年男子充当,另有两位“全命人”的女客及新娘未成年的弟弟或外甥、侄儿两人,实际上是“十二送”,共10男两女,是女家希望男家人丁兴旺的意思。

(二十)哭嫁

哭嫁习俗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婚嫁习俗,关中部分农村还保留了这一古老习俗。新娘在出嫁的当天,要不断地哭诉,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直到被接娶到新郎家门才算结束。

(二十一)挂门帘(www.daowen.com)

娘家送亲的队伍中由两个男孩充当两个角色,一个“提包袱蛋儿”,一个“挂门帘子”。接新娘回来后,挂门帘的男孩要把男方家挂在洞房的门帘子卸下来,把新娘拿来的“陪房”门帘子挂上去。婚宴前,这个“挂门帘子”的男孩须向新郎“交钥匙”,即从一个绣了花的布包里掏出钥匙,由“挂门帘子”的男孩交给新郎,新郎先向这个男孩行礼,然后男孩向新郎行礼,此时婚宴方可开始。

(二十二)食盒

在传统风俗中,食盒是男方订婚仪式上的专用器具。男方家备好礼后,择吉日用两架大食盒送到女方家,一个食盒里放彩缎、衣料、红礼单、喜帖等,一个食盒里放酒肉、礼馍等。每个食盒格里都放得满当当的。女方家验收无误后全部收下,将酒肉食品放到祖宗神案前祭祀,放炮庆贺。如果彩礼不齐备,女方家不同意,便不能烧香放炮。男方家回去时,女方有“回头话”,即将事先做好的袜底、袜子、枕头、腰带、新鞋以及礼馍(大枣糕)用红线绑好,放到食盒里,作为“回礼”。

(二十三)打醋炭

新娘的彩车到新郎家门前,男方执事用钳子夹着烧红了的铧,边绕彩车跑边朝铧上倒醋,必须顺时针、逆时针各转3圈。“打醋炭”是古代驱傩(驱鬼避邪)习俗的延续。

(二十四)打草节

新娘到新郎家后,由新郎的一个兄弟男扮女装,抱着贴“喜”字的红升子,里面装着草料、核桃、红枣和铜钱等,向新娘身上撒,叫“打草节”。

(二十五)踩四角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的第一件事就是新娘要在炕上踩着床单四角左转3圈,右转3圈。踩的时候还要有“全乎”人在旁边念诵祝福语。

(二十六)合缘法

关中话把“缘分”叫“缘法”。新郎、新娘拜过堂,新娘和跟随的亲戚进入洞房后,会有新郎的一位未成年的妹妹或侄女端一盆水让新娘洗手,新娘要给这个女孩红包。同时,新娘家的一位女亲戚会将所带包袱里的盐包给执事,执事把这包盐倒进男家的臊子面汤锅里。因为关中话“盐、缘”同音,这个仪式寓意着一对新人及两家亲戚有缘分,所以叫做“合缘法”。

(二十七)拜宴

在婚宴上,新婚夫妇对赴宴者行拜礼,称作“拜席”。旧时是跪拜,现在是鞠躬。通常是先拜媒人,再拜“老小外家”,近年来讲究“老小外家”给新婚夫妇披红,披红的用意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家后孝敬长辈,披红时要先燃放鞭炮再拜其他亲友。

(二十八)撒帐

“撒帐”是婚礼中的一个仪式,又称“撒草料”。新娘下彩车后,由男方亲友往顶着盖头的新娘头上抛撒核桃、红枣、花生、桂圆、糖、谷草、麦草以及五颜六色的彩纸等,意味着春种秋收、早(红枣)生(花生)贵(桂圆)子(瓜子)。也有很多人是在新房的床上撒上或铺上红枣、花生等物。

(二十九)耍房

即“闹洞房”,传统上有“3天不论大小”的说法,即新婚的3天里谁都可以跟新娘新郎闹着玩。旧时耍房会在婚棚里摆上桌子,男家以烟茶、糖果等招待耍房者。耍房的一般都是新郎的朋友。

(三十)抹彩

这是关中地区十分突出的一种婚俗。在婚礼过程中会给新郎父母脸上涂上各种颜色以戏耍新郎父母,增添喜庆气氛,称为“抹彩”。即使是城里,“抹彩”也是免不了的。

(三十一)回门

结婚第三天上午(若遇单日推后1天),新郎新娘带着礼品在新郎一位本族叔父或兄长陪同下回娘家,叫做“回门”,又称“待女婿”。岳父母会摆席招待女婿,并邀请亲戚朋友来赴宴以认识新女婿。新婚夫妇回家时,女家要回赠核桃、枣、花生、糖;新婚第一年,新婚夫妇去丈人家拜年,回家时女家还要回赠核桃、枣等,都是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意思。

(三十二)耍新女婿

新娘回门当天,岳父母会设宴席招待,女婿要给岳父母及门族的长辈行叩头礼,新娘的嫂子和姐妹要戏耍新女婿,例如给新女婿灌酒或吃包了辣椒的饺子之类,或者把新郎的鞋抢到,让新郎行了礼才还等,一直热闹到黄昏。

(三十三)住十

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新郎要跟随新娘回娘家,第三天再回到婆家,住上一周左右的时间。接着新娘再单独回娘家待上10天或半月,时间到后,由新郎接回婆家,称为“住十”。这个风俗体现了女儿不忘根以及从娘家到婆家生活的一个过渡。

(三十四)谢媒

即酬谢媒人,关中人叫做“谢媒”。指婚礼后带着酒、点心、茶叶等礼品去感谢媒人。

(三十五)求娃

关中一带将祈子称为“求娃”,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定的祈子习俗。一般在嫁妆的被子上、洞房门帘上绣上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取意鲤鱼繁殖能力强,以此希望新婚夫妇能多生子女。

如果久婚不育,婆婆和媳妇就要到石婆庙或向送子观音求子,有时甚至会向所有的神灵祈求。

(三十六)扯窗纸

关中有些地方在娶亲时有“扯窗纸”的习俗,这也是一种“求娃”的行为。新婚当天,男方用白纸将窗户糊严,新娘入洞房后,新郎将窗户纸撕破,象征新娘有着极强的生育能力。

(三十七)宁灯

又称为“追灯”,关中旧俗元宵节前,娘家要送给新嫁女儿一对大宫灯,此外还会特意送一只小孩打的小灯笼(称为“引灯”)。在进入男家前,一定要把大宫灯和小灯笼点着。送灯仪式非常隆重,家境好的在这天要做酒肉席面招待亲朋。宁灯寄托了娘家人希望女儿能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含意。

(三十八)忌门

当地坐月子时,要给产妇门帘上系一条红布条,有些地方给产房门楣挂织布用的综或滕子,以告诫闲杂人不得随便入内。不但外人不能进入产房,亲戚来了也要在外边待一会儿才能进去。忌门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把路上的鬼带入母婴房间,以保证母婴健康。

(三十九)催月子

孕妇接近临产,娘家妈会隔三岔五地去看望女儿,这个习俗称为“催月子”,是催生的意思。

(四十)看月婆

孩子降生第二天,孩子的父亲会带上礼品向产妇的娘家报喜。娘家人会带上补养食品前来看望女儿。亲戚知道后,也同样会带礼品来看望,俗称“看月婆”。

(四十一)做满月

关中民间给孩子做满月,男孩是30天,女孩是29天。亲友拿着贵重礼品前来祝贺,还要往孩子所戴的项圈上拴钱,祝愿孩子茁壮成长。方言中把乡党前来祝贺叫“吃喜”。

满月时要给孩子剃头,剃时后脑勺要留一小撮头发,叫做“吓鬼毛儿”,一般留到3周岁。剃掉的头发不能扔掉,要用红布包成小球状缝在枕头上。据说这样可以镇惊,使小孩睡觉踏实。留“吓鬼毛儿”的目的是避邪。

(四十二)碰干大

孩子满月时,父亲会抱着孩子,胸前放一个大白馍,到街上转,第一个被遇到的男人,就被孩子认作干大(干爸)。干大要送小礼品给孩子,大白馍就被回赠给干大,这个仪式称为“碰干大”。

(四十三)挪窝窝

碰完干大回家后,讲究要将孩子抱进爷爷奶奶的房间转一圈,稍停片刻,称为“挪窝窝”,象征孩子长大后不忘根本。

(四十四)移尿窝儿

农村讲究满月后要带孩子去舅舅家住若干天,去时要给孩子脸上抹点黑,意思是孩子将由“黑娃”变“白娃”。民间还讲究把“移尿窝儿”时从舅家带回的馍喂狗吃,认为这样孩子就不会“变狗”(生病)。

(四十五)过百岁

婴儿出生满100天称为“百岁”。过百岁时一般只是娘舅家来贺,舅舅要给外甥带“曲连馍”(一种圆环型的大馒头,直径要能套进去孩子的头),将曲连馍在孩子的头上套到脖子的位置,再取出来。曲连馍状如旧时的“长命锁”。因此其寓意也是保佑孩子长命百岁。

(四十六)抓周

孩子出生满1年称为周岁,礼仪隆重,亲戚都要来祝贺,有讲究的家庭要举行“抓周”活动。若是男孩,就摆上笔砚、书籍、算盘、小秤、鞭子等,让孩子上前抓取,从所取物件看这个孩子将来是读书的、经商的还是种地的;要是女孩儿,就摆上剪刀、尺子、针线和化妆品等。关中有“娃娃生日一个蛋,大人生日一碗面”的说法,抓周后讲究要给孩子吃鸡蛋。关中方言“鸡、吉”同音,吃鸡蛋取吉祥如意的含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