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三、四合院的典型民居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三、四合院的典型民居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最早的四合院发端于3100多年前的西周早期,其建筑形制和今天基本相同,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并辐射到北方各地,成为关中乃至中国北方民居的典型形制。党家村的四合院大多建在一块面积约270平方米的地面上。除了建筑形制外,党家村四合院民居的砖、木、石雕刻也精美异常。党家村的四合院,无分富裕、清贫、做官、为民,其形制规格颇一致,无人提及“僭越”之嫌。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三、四合院的典型民居

中国最早的四合院发端于3100多年前的西周早期,其建筑形制和今天基本相同,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并辐射到北方各地,成为关中乃至中国北方民居的典型形制。众所周知,这种民居建筑由于多以土木或砖木结构为主,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材料的更新,保存下来的建筑在关中地域已经寥寥无几。这里简要介绍几处明清以来的遗存,便于大家了解关中典型民居——四合院。

(一)韩城党家村

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认为“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化石”。

党家村俗名叫“党圪”,圪是当地方言,指地势下凹。党家村距离韩城东北方向9千米,西距黄河3.5千米,在泌水河谷北侧一处葫芦状的沟谷之中。沟谷北岸三四十米高的上部为平坦广袤的渭北高原,当地人称为塬。走到塬边向下望去,许多人字坡屋顶与无数条笔直横卧着的屋脊井然有秩地展现在你眼前,恰似大地上嵌入了一块硕大化石。

党家村始建于公元1331年,全盛时期有数百院四合院。现有保存完好,建于明清时期,属党、贾两姓的四合院125院,祠堂12座,庙宇、戏楼各两座,还有文星阁、节孝碑、看家楼等一批古建筑。党家村的1400多人都住在古老的四合院中,这种情况全国仅此一村。

四合院也叫四合房。辞典的注解为:一种旧式房子,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按此解,北方不少地方的四合院早有变化。但凡富有些的,在院中常添建一个狭窄的前院,且多带偏院,穿过“垂花门”才进入内院。内院又添建甬道,种上花草树木。

党家村的四合院大多建在一块面积约270平方米的地面上。上首厅房,下首门房,中间相向盖着厢房,中间狭窄的用一块青砖铺地的就是内院。各房的背墙山墙连为一体,构成整个院子的界墙。殷富之家按照形制可以两院三院并排而建,格局相仿。这里的人们有一个观念,如果不符合村中四合院的形制尺寸,那就不是民居,而是府衙和宫殿了。因此,500多年来,村中无逾此制者。

除了建筑形制外,党家村四合院民居的砖、木、石雕刻也精美异常。在这125座院子中,“三雕”随处可见,镶嵌在建筑的不同部位,让人目不暇接。砖雕可见于脊砖、檐下带座的樨头、巷道门道及宅院里外的照壁等处,内容有古朴的福寿字样,有人物、动物植物,甚或有传说故事和典故式样。木雕多用于门窗、门帘架、门楼、家具等处,除了砖雕表现的内容外,还有戏剧人物故事。石雕主要雕刻在牌坊、柱石、柱础、上马石、旗杆座、拴马桩等建筑构件和功能构件上,这些雕刻一方面表现着主人的治家理念,融注着人们辟邪趋祥人生向往,同时还包含着儒家的“礼制”思想。

党家村四合院的外在形态是清一色的青瓦盖顶,“五脊六兽”。起墙是一砖到顶,各院虽有高低大小之分,却少有形态装饰之异。这种形制是其他地方,尤其是北京民居所不敢采用的,因有“僭越”之嫌(即超越封建社会对不同等级身份者建房的礼制规定)。党家村的四合院,无分富裕、清贫、做官、为民,其形制规格颇一致,无人提及“僭越”之嫌。

更别有韵味的是院门大多开在门房偏右或偏左的一间,或背墙上,少有开在中间的。开在背墙上的门窄小朴素,略作装饰。有钱人家则大多占用一间门房的面积专建个“走马门”,高大、气派。门的上下四周都有“三雕”,各家所雕形式内容有所区别,争奇斗艳之心态也能在此表现一番。还有人将门上阁楼建成官轿模样,进出门必从轿下经过,以示坐了官轿。凡“走马门”旁总有上马石、拴马桩或环等设置。门前若设有旗杆斗子,那必定是官宦人家。门前有双斗旗杆者为进士,单杆者是举人。

门额题字是每户建院时不可或缺之事,也是韩城地方的传统风俗,四五百年来代代延续,至今不绝。刚进院门,先抬头观门额上大字。若写着“进士”“世进士”“太史第”等内容的,便是宅主人在炫耀自己的政治地位或官爵;写着“忠恕”“富德居”“和为贵”的,是宅主人对门第不凡、很有道德修养的显示,且有警醒自己、训诫后人之意;还有祝颂幸福、平安吉祥,抑或标榜自己文化修养和情趣追求等内容的,如“居之安”“诗礼传家”等。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题字大多由当时当地有书法根底者所书,书法讲究、制作精细,绝无涂鸦敷衍之嫌。

党家村的“门庭家训”,其训词之多、内容之丰、保存之全,无处可比。无论哪个院,这些家训都在正对大门的照墙或厅房两侧的山墙上。如“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等训词,促使家人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提醒家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直至今天,也能让参观者从中获益。

(二)合阳灵泉村

灵泉村在合阳县黄河西岸塬畔,距合阳县城东约7.5千米。据村中人讲,过去村东南深沟有一眼甘泉,极为灵验,因此得名灵泉村。村西北、东北、东南各有一座土山,分别叫寿山、禄山和福山,一条小路是村里出入的唯一通道。

村庄分城内城外两部分,城内三面环沟,厚实坚固的城墙护卫着村庄,残存的一段城墙据说是康熙年间修建的,瓮城城墙约在光绪年间修筑。城门一共有3座,东西南各一座。除城门外,城墙为黄土夯筑,高约7米,厚半米到4米不等,按照城墙遗址计算,周围约300米。城墙现多已倒塌,但南面瓮城城门及城墙尚保存完好。城内街道以东西为主,一共有两条南北街,4条东西巷道。城内建筑多为清末建筑风格,房屋高大、气宇轩昂。

灵泉村民居大部分为四合院建筑。院落大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上马石四周雕有戏曲人物、吉祥图案。拴马桩造型奇特,是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庄户人家的华表”。这里四合院的一般结构为门房、东西厢房和厅房(也称上房),中间为天井。大门开在东南或中间,门道长短和门房入深基本一致,只是有的人将大门装在临街墙上,有的人将大门装在后檐墙上。门前有石门墩,上雕有精美的植物动物图案,寓意吉祥。门道两侧看墙刻着对联式的家训,文采斐然、文意颇深。迎着大门是照壁,照壁或筑在厦房山墙上,或修筑在离门房几米的庭院中间,照壁有精美细致的砖雕图案和壁龛,也有在照壁下放石狮子的,意在镇宅避邪。天井一般为砖铺地面,留有水道,由门房下通往街道,周边有房檐台,天井约30厘米,房檐台同为砖砌,大户人家在天井中间设有防火用的水槽或盆景,以增添雅意。东西厢房一般为厦房,后高前低,间数根据院落大小而不同,一般为两间。最后为厅房,其开间有3间或5间,一般为3间,根据不同状况,可为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也有通间。一般为硬歇山式房顶,有窗有门,其装饰最讲究的是厅房门。厅房门一般为隔扇门,由木条格和裙板组成,木条格糊纸称糊门,糊门有“金榜锁梅”一类的图案,做工精细;裙板上浮雕戏曲故事或“兰桂齐芳”“平安富贵”或“山猎图”“拜寿图”等吉祥图案。上房供奉祖先牌位,又兼红白喜事待客。两边厦房住人,门房放置杂物。若院子为两进式,中间有腰房,从门房腰房到上房依次升高,取“步步高升”之意。讲究之家会在厅房或上房最边一间开一扇低矮的便门,和后檐墙上的门相对,家人或客人去后院就走便门出恭,以避开先人或神祗灵位。

(三)长安郭家大院与旬邑唐家大院

这两处大院一处在京畿之地,一处在北五县(淳化、彬县、旬邑、永寿、长武),将其放在一起来说是因为两处大院的主人和建设以及现在的结构基本相同。主人都是靠做生意发家,后在朝中捐官,大院花了几十年修建,均为连院四合院,并在连接中进行一定的设置。两家在明清之际均为名门望族,但房屋遗留很少,现在被作为民俗或文化博物馆向外开放。

长安郭家大院已有300年历史,原有院落11组,占地13000多平方米,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分别为主人居住、生活、待客祭祀等用房。郭家第一代发家人为郭天云,在坡下建房,郭家第二代郭振重为康熙年间朝议大夫,在坡上建新宅,到乾隆年间基本完工,盖成24院100多间房屋,不仅有住宅,还有学堂、商号、家庙等。早期坡下的房屋已改作家族祠堂,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只保留下11院。传说当年郭家“灶夫十二、长工三十、四匠不出门,人口近百”。郭家大院坐北朝南,为硬山建筑形式,每组院落为两进院,进深50多米,由正房和厦房组成天井院落。东数第二组院落为正院,是郭家的公用房,主要用于祭祀,门房是仓库;前院西厦房为账房,专门接收、登记来人的礼品;东厦房是客房,供客人休息;厅房为祭堂。正院东邻称为东院,其厅房高大宽敞,10把太师椅相对摆放为两排,上手有两把椅子。当地群众传说,在郭家昌盛时期,这里是每年年底郭家10个商号开会总结的地方,经营好的掌柜奖励红灯笼、经营不善者发绿灯笼。郭家大院的木雕、砖雕、石雕虽然也无不精致,但最吸引人的要属郭家的家具了,这些家具式样、用途、大小不一,而且无论是洗脸盆架还是小条凳,全有精美雕花。

郭家大院大门朴实无华,宽不过3米,除了两个普通的石雕门墩外没有其他装饰,看不出“下了王曲坡,土地都姓郭”的气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在郭家大院得到了体现。郭家大院的大门开在正房门房的东边,迎门是安置在厦房山墙上的土地爷神龛。祭堂12面一排的木扇门,上面分别雕刻有24孝中的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戏彩娱亲、刻木事亲、埋儿奉母、乳姑不怠、稍豁温衾、闻雷泣墓、涤亲溺器共12幅图,构图缜密、玲珑剔透,每一幅都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住在院内的子孙、媳妇天天都要接受忠孝熏陶。与之相对的4扇库房门上各有图案,自右至左除第3扇为“有”字外,其他3扇图案中分别有戟、磬、鱼,连起来读的谐音表示主人期望家族“吉庆有余”的美好祝愿。东院厅房门口有副对联“念毕生克俭克勤艰苦备尝年逾八旬犹弗懈;训后辈唯耕唯读教施无尽人近百口悉被恩”,充分表现出主人简朴生活、严于律己、耕读不辍、宽厚待人的家风

旬邑唐家主要由第四代唐景忠发家,据传时值清乾嘉盛世,国内基本安定,这给唐氏发家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唐景忠以农为本、以商兴家,商号遍及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福建、辽宁、浙江等13省50多个县,商业街坊达90余所,人称为“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唐景忠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被报为百万富翁,赴京参加皇帝举行的“千叟宴”,并被恩赐为七品官。唐家从此有了官衔,就上通帝王、下结官吏,商利盘剥,加之经营有法,故而生意兴隆。在清嘉庆年间,全家不过60口人,就雇有仆人、丫鬟165人,还备有鹦歌轿(相当于现在的红旗轿车)66辆,真是“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旬邑唐家大院从清道光五年(1825年)开始在这里建房,到同治七年(1868年)完工,历时43年,共建成宫殿式庭院87院约2700余间。所有建筑全部是木、石、砖结构,充分体现了北方四合院建筑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风格,这与长安郭家大院砖包土坯以及朴实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

20世纪20、30年代,唐家逐步破落衰败,到1992年仅幸存下来两进毗连的三院和其他两院共5院,其中包括150余间次等房舍、一座陵墓、一批珍贵文物。1988年,唐家大院更名为“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现在游客看到的“唐家大院”,仅是其全部房舍的冰山一角,但它依然反映着唐家的辉煌和大院的恢宏。这座两进三院毗连的房舍,其中两院各分前厅房、中厅房、后厅房3座房。前后两座均系两层,中厅房为1层,是两对檐厢房,门窗全系精雕细刻的各种图样。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宇轩昂,堪称艺术佳作。唐家大院的建筑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可概括为“四精”,分别为精致的木雕、精工的石雕、精细的砖磨和精粹的家什。整个庭院,屋顶脊卧兽飞、檐牙勾啄、钩心斗角。墙壁为水磨石砖,镶以木、砖、石雕,造型优美、巧夺天工,门栏窗棂玲珑剔透,各种各样的摆设家具多用楠木和退光漆制作而成,历经100多年仍透明发亮。

(四)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明清一条街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农耕文明在这股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已渐次退出人们的生活场域。加之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国家生态保护不断强化,关中民居形态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快速向砖混结构转变,但农村早期散落的许多四合院建筑依然颓败。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民居,以及给后人留下中国农耕文明之民居以及其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王勇超先生毅然决然地担起了这一重任,不遗余力地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在秦岭北麓南五台山下建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渭北高原散落颓败的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民居进行异地复原保护,在院内建起了明清关中民居一条街,总计约20院明、清老宅院落,堪为中国农耕文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关中民居抢救与保护的典范。这里只向大家简单介绍几座宅院,以了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对传统民居建筑异地保护的概貌。

(五)阎敬铭宅院

阎敬铭(1817~1892),清代陕西朝邑人(今陕西大荔),1882年任户部尚书,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他为官40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称于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阎敬铭宅院原址位于陕西朝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颇具气象。该宅院于20世纪50年代末因修三门峡水库被拆。1997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经多方查考,从其后人手中征购保存下来了房屋构件及砖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测量数据及构件实际尺度在该院复建。

阎家宅院左偏门外西侧的寿山图为突兀耸立造型奇特的山石,呈灵芝状,图中线条明快、峰回路转、变化无穷,寓意寿比南山、长生不老。阎宅左偏门对联:“知事忍事勿多事,存心动心莫欺心”。院内右侧墙体砖雕有“渔樵归来图”,图分为3部分,上层为长方形,边框饰有斜着串联的“卍”字纹和博古等纹饰;中间为条框,内饰杂宝与夔龙纹;下层为圭台,饰有瑞兽纹。图中左右两侧为突兀耸立的山石,下方有一老者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头戴蓑笠、肩扛鱼竿、背驭渔网。左侧山石顶上有个童子,背一捆柴。右侧山石间生出一棵葡萄,藤枝粗壮互相缠绕而上,果叶丰茂,引来4只松鼠。葡萄寓意“多子”,渔夫捕鱼与樵夫打柴归来,既有丰收的象征,又隐含人生努力与回报之关系。院内左侧墙体砖雕“莲生贵子图”,同样由3部分组成,上部为长方形,边框一周串联的“卍”字纹;中部为条框,周边饰莲纹,内饰杂宝纹;下部为圭台。主画面雕刻着波浪翻滚的水面,水中生长数朵莲花,莲台相继盛开,其中一朵莲花上站立着一个童子,童子左手持长枪,右臂直挥,左腿直立于莲花上,右腿弯曲抬起,寄托着主人对家族子孙的期望,即子孙如莲子一样多而高贵。院内门楼两侧砖雕“福、寿”两字,院内砖雕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草堂烟雾、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太白积雪、咸阳古渡“关中八景图”。还有“一路清廉图”:画面雕有1只鹭鸶和几支莲花,以谐音取其义一路清廉,反映了宅主人清明、廉洁的高尚品质。另有“三阳开泰”“鹿鹤祝寿图”等。(www.daowen.com)

阎宅为二进院,上房为7间大殿,主殿门楣上雕有龙凤呈祥、金蝠献瑞等吉祥图案,雕梁画栋,图案与镂空木雕的映衬虚实结合,体现出关中民居的大气磅礴,砖、木、石“三雕”精美绝伦、从容雅致。大殿两侧的马头墙又称“封火墙”,主要功能为防火防盗,墙体砖雕细致精美,体现了宅主人身份和地位。

(六)孙丕扬宅院

孙丕扬(1531~1614),陕西富平人,明代“三朝元老”。曾任大理丞、吏部尚书等职,一生任职时间长达五六十年,直到81岁拜疏归家。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病逝,享年83岁。孙丕扬在为官期间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明史记载: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孙丕扬官拜吏部尚书。任职期间,朝中百官不敢私自请托他办事。为杜绝太监破例请托,他创制“掣签法”。签以竹为之,大选(凡听选及考定升降者归之双月,谓之“大选”)、急选(凡教授、改制、丁忧、候补、归之单月,谓之“急选”)是在选官者资历相当的情况下,悉听其人当堂抽签选择,如此便谁也不能随意托关系走后门了。一时选人盛称无私,是为当时官吏考选制度的一大改进,深为后人赞颂。赠太保,后又追谥恭介。其宅院原址位于陕西富平,始建于明隆庆后期,为两进两院式。有前房,西侧有偏院门房两间,二道门内西侧有厢房,东侧有千年古槐1株,边立孙丕扬所撰家族碑两块。正面有上房5间,西侧有后偏院及北房。饰之以石、砖、木雕,整个宅院格局独特、宽敞雄伟。于2003年4月至2004年底迁入复建。

孙宅门口有上马石供人上下马,与拴马桩相配,置于大门两侧。上马上有石浮雕云纹图案,拴马桩上雕有狮子和猴子等具有象征意义之瑞兽,与大门和影壁相辉映,既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又发挥其镇宅辟邪的功能。

孙宅大门楹联:“良田有种图堪味,书德是福心无尘”。院内二进门楼上方镶嵌“大明万历二十八年三朝元老”石匾,叙述着孙丕扬一生为官,辅佐了嘉靖(世宗朱厚熜)、隆庆(穆宗朱载垕)和万历(神宗朱翊钧)3代皇帝的历史事实。

院内左侧砖雕“五子夺冠图”典故,讲述了五代后周人窦禹钧教子有方,5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留下“五子同科”或“五子登科”的佳话,民间绘画常用五子戏夺冠帽暗喻科考高中、仕途顺利。院内右侧拱形门上方砖雕文字“千祥”,寓意八方来福、富贵无边。院内左侧拱形门上方砖雕文字“诚致”即真诚的表达,寓意真心实意。

二进门有两副对联:“勤俭传家积乃祖绪,诗书启后贻厥孙谋”“积金积粟积阴德传家至计,勤商勤农勤诗书教子良图”。彪炳着家族传统与精神,既教育家人子女,又作为家人之处世准则、治家格言,其凝练中肯对今人来讲依旧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进院内迎面石雕影壁“福禄寿喜图”,有蝙蝠、梅花、竹子、鹿、海水等图案,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深深寄予着主人祈愿五福临门、喜上眉梢、竹报平安、加官进禄、福寿延年的理想。

二进门内右侧唐代国槐1棵,直径1.7米,从宅院原址移植而来,据当地县志记载,这是唐末的一棵槐树,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树龄了,是博物院抢救保护的古树名木中树龄最高的一棵。院内有两座石碑,均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孙丕扬家族石碑,是其后辈捐立在博物院的。

院内中央是金代“承安年石缸”,沙石质地,民间用作消防缸,也称太平缸。古代砖木结构的民居院落均有此类石缸,而皇家园林使用的是铸铜鎏金大缸。

二进门内左右两侧分别砖雕“功名万代图”和“多子多侯图”,两幅图案均有葡萄,前一幅上雕有公鸡打鸣,后一幅上有猴子众像,以谐音印证着图案寓意。

(七)孙福堂宅院

孙福堂(1883~1957年),又名孙培茂,字植斋,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陕西澄城县罗家洼人。他早年从商,1938年到西安、泾阳经营“福茂协银号”,并运销制作茶叶、水烟等。

他为家乡修桥铺路、资助教育,善名颇丰。宅院由其祖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后几百年曾翻修、扩建过。该宅院充分反映了渭北之农耕商贾富裕之家的面貌,文化色彩颇浓,院落为两进院式,分正院和东西偏院。正院及两偏院门房为二层一体,院内有腰房5间,上房为两层,上下各9间,院东侧有窑洞6孔,是渭北澄城地区较为典型的前房后窑式院落。该宅院年久失修,面临拆旧建新,于2006至2008年迁建入院。

门房右侧兵器展厅陈列的有古代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兵器,以及各种长兵器、短兵器,还有近代兵器,如火枪、盒子枪、炮弹壳等作战工具。

孙宅门房左侧为各种度量衡展厅。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当时将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博物院目前所展出的是自汉唐以来历代所使用的度量衡器具,有大杆子秤、各式各样的枰砣、各类方斗与升子以及用来称量贵重药材及金银的象牙或乌木制作的戥子。

孙宅后院左侧有窑洞两间,窑面砖雕细腻精致,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寓意深刻。

孙宅上房为上下两层的九开间大殿,石、木、砖“三雕”相互映衬、气势磅礴。后院右侧墙体有汉代画像石展廊,右侧立一石碑,是“东北王”张作霖所书的“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天地庙孔圣庙三官庙碑记”石碑。

(八)崔家槐院

崔家槐院,宅院主人崔疙瘩,生卒年月不详,陕西澄城县人。清咸丰年间经营烟酒糖茶生意,到光绪年间,其曾孙崔彦彦生意越做越大,花银捐府台四品虚衔。宅院由六院扩建成十二院,其后家道渐衰,仅剩三院。宅院为三进三院式,有前房、东西厦房、腰房、上房。宅院狭长幽深,房屋高低错落有致,是关中地区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原址在陕西澄城县城北,2003年6月因城区改造即将拆除时,被抢救性拆迁入库保藏,2005年在关中民俗博物院复建。

院门入口右侧砖雕“梅花双鹿图”,左侧砖雕“松鹤延年图”。院内二进门楼石匾刻着“光裕”,映衬出主人内心增光前代、造福后人的期望。二进院内东西厦房之间有天井,厦房为陕西典型的“房子半边盖”,下雨天雨水会顺着屋檐流向院内天井,由排水道流入后院水窖,经沉淀后作为生活用水使用,这就是民间所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腰房为“客厅”,腰房两侧墙上为博物院抢救保护古民居之前所拍的照片,是古民居原风貌的历史资料,也是保护古民居的见证。上房为家族的最高长辈居住的地方,贵客经允许之后方可进入,普通客人不可入此房内,这也是礼制的一种体现。

(九)耿家宅院

宅主人耿元耀,生卒年月不详,陕西澄城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武举。宅院为四合围院式,有上下两层前房、影壁、东西厢房和窑洞式上房,是关中渭北地区常见的前房后窑式格局。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

窑洞前方筑有宽敞轩廊,廊亭间架结构考究,石雕、砖雕、木雕精彩纷呈。尤其廊亭正上方悬挂的木匾“朝元山房”,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作品,使宅院愈加生辉。1999年该宅院面临拆旧新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及时拆卸入库保藏,于2003年10月复建。耿元耀有3子,长子耿直,陆军中将,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也是陕西民国史上有影响的风云人物;次子耿庄,国民联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幼子耿虚,早逝。耿宅大门有对联:“一日康强蒙神佑,四序平安赖圣扶”。意思是说每一天之所以健康强壮,是承蒙神灵的保佑;四季之所以平安,是依赖圣人的扶持。

大门两侧各有砖雕“狮子戏绣球图”,图中狮子双耳斜耷、大眼突目,颈戴项圈,下挂响铃。身旁系一绣球,行走于山石之间,气势凶猛。此图在民间有镇宅保平安之功用。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呈“品”字形的砖雕照壁,上雕“麒麟望日图”,麒麟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神兽,它威而不害,不践生灵、不折草木。沐浴在光辉之中,形象愈显威猛,时刻保护着宅院安宁,充分体现了主人盼望安宁平静生活的意愿。照壁两侧雕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显现着主人的高雅品质。耿宅为一进院式,院内有东西厢房,其上的彩绘木雕,讲述着长坂坡、煮酒论英雄、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形象生动逼真,映衬出宅主人的尚武情结。

宅院上房是很有西北特色的砖箍窑洞,窑洞前有长廊,窑洞和长廊结合是耿宅的一大特色。窑面上方砖雕一组“八仙过海图”,自西向东依次为: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汉钟离、铁拐李、韩湘子、张果老、吕洞宾。民间相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宅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像八仙一样各显其能、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异地保存、复建着许多四合院民居建筑,如樊家宅院、雷家宅院等,由于和上面介绍的院落大同小异,且现在以作为博物院收藏之历代铁钟、佛像、书画、民俗器物、木板年画以及类别众多关中民间生活用品和汉画像石展厅,其功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里不再赘述,若读者有兴趣,可以亲临博物院,一睹为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