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姜寨与半坡形态: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姜寨与半坡形态: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其中有一件鱼鸟纹葫芦瓶,形式新颖、花纹美观,极为罕见。遗址中还有史家、庙底沟和半坡晚期类型的遗存。居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3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面积约18000、19000平方米。半地穴式民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

姜寨与半坡形态: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1972年至1979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临潼城北1千米处的姜寨遗址上进行了8年共11次大规模的发掘、普探工作。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两地均发掘清理出了大型新石器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具有那一时期关中民居的典型性。

姜寨聚落遗存保存较完整,由居住区、陶窖场和墓地组成。居住区周围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沟环绕,中心有大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100余座房子,分为5个建筑群,每个群包括一座大房子与若干中小型房子,均朝向中心广场。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若干儿童瓮棺葬等。房屋有圆形和方形的,屋内设有炉灶。此聚落是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居住地,反映出当时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墓地位于居址东边,共发现墓葬600余座,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合葬墓,墓内有陶器等随葬品。

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别具风格,陶盆内画有对称的鱼、蛙、人面等像生性花纹,形象逼真。其中有一件鱼鸟纹葫芦瓶,形式新颖、花纹美观,极为罕见。一座墓内出土一套绘画工具,包括石砚、研磨棒与黑色矿物颜料等,对探讨彩陶绘画工艺弥足珍贵。遗址中还有史家、庙底沟和半坡晚期类型的遗存。沿渭河、黄河流域和其他地区发掘的原始部落遗址有上千处,像姜寨遗址这样面积之大、气势之宏伟、结构之合理、功能之齐全,并且再现了两个时期文化特点的遗址确实少有。所以,把骊山誉为“华夏源脉”是名副其实的。从姜寨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到,整个遗址布局严谨、有条不紊。西以临河为屏障,东、南、北3面为人工挖修的防护沟,东边围沟与公墓地分开。居住区的中心是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广场四边各有一座80平方米的中型房子,门均向广场中心开。每座中型房子附近各有一群小型房子,门也开向广场中心。这4座中型房子均为4个氏族部落的活动场所。(www.daowen.com)

半坡类型聚落的总体布局同样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3部分。居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3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面积约18000、19000平方米。居住区内有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个建筑群。每个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10几或20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房屋附近分布有储藏东西的地窖群、两座家畜圈栏以及许多儿童瓮棺葬。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南北分布着3片墓地。就整个村落遗迹,特别是由5组建筑群来看,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组成的一个胞族或一个较小的部落。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圆形,分大、中、小型3种,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筑3类。大型房址只有半坡类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各两座,面积均达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门道,门内设一个大型深穴连通灶坑。灶坑两侧至墙边还筑有低平的方形土台。中、小型房子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数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并经火烧。房屋中央都有一个灶面或浅穴灶坑。半地穴式民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