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关中饮食文化的起源及影响

关中饮食文化的起源及影响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中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烹饪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作为文化反映的关中小吃,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至今,关中大地上的饮食习惯基本还是沿袭着这条祖宗留下的轨迹继续着、调整着,虽然不断受到外部的冲击,但关中饮食文化的核心并没有改变。在主食类食物中,粟是关中地区的重要食品。

关中饮食文化的起源及影响

关中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烹饪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作为文化反映的关中小吃,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西安东郊半坡遗址(现为半坡博物馆)出土的锅灶和谷子,说明6000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不仅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饮食状态,而且初步掌握了烹饪技术。如今仍遍及陕西关中地区的石子馍,就是我们的祖先把生食加工为熟食后,用石子导热,上烫下烙焙制而成的一种食品,其渊源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秦中自古帝王州,是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关中饮食文化源自西周,其内涵十分丰富、博大深邃,包括饮食资源、饮食制作、饮食消费、饮食器具、饮食礼俗、饮食方式、饮食卫生、饮食文艺、饮食思想、饮食文献、饮食交流等物质和精神两大层次。经过秦、西汉、隋、唐、五代的发展演化,形成了关中饮食独有的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影响后世几千年。至今,关中大地上的饮食习惯基本还是沿袭着这条祖宗留下的轨迹继续着、调整着,虽然不断受到外部的冲击,但关中饮食文化的核心并没有改变。从饮食文化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交汇、南北文化的交融、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可以说,关中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周始,经秦,至汉,关中地区都以三辅为中心,三辅是当时著名的农业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史称“膏壤沃野千里”“好农而重民”。在关中地区的中心地带丰、镐一带,“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有“陆海”“天府之国”的美誉。被班固称为“衣食之源”的郑国渠、白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里还有着便利的交通,所谓“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五代以前各朝在关中地区建都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富饶的土地和重农的传统使得这一地区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有粳、稻、梨、粟、麻、桑、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在主食类食物中,粟是关中地区的重要食品。秦汉之际,粟是餐桌上的主角。小麦在关中居民主食中的地位刚开始时是很低的,这与品种和制作方法有关,因此小麦刚开始时并不是什么美食。后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加工技术的提高,小麦逐渐成为关中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也相应地在当地居民饮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小麦外,菽、稻、荞麦等也是关中百姓的主食。稻米在当时的关中人心目中是上品食物,《史记·礼书》中写道:“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

养猪在关中地区十分普遍,汉代杨氏墓群出土了5个陶猪圈,而羊圈只有1个。《后汉书·逸民列传》说梁鸿曾“牧豕于上林苑中”,可见猪肉是关中地区居民常见的食品。其他肉类食品还有羊、牛、鱼、鸡等,野生的兔、鸟也是关中居民的嗜好。(www.daowen.com)

关中的蔬菜除韭、葱、蒜、葵、芹、芥等黄河流域常见的品种外,可能还有芸蒿。晋张华《博物志》说芸蒿“长四、五寸,香美可食,长安河内并有之”。关中地区还是果树栽培较早和生长较为繁茂的地区。早在先秦时期,这片土地上即有不少野生水果被人服食并被记入史册。如《诗经》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阪有漆,隰有栗”“交交黄鸟,止于棘”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子虚赋》中记录的上林苑中的果类就有卢桔、黄甘(柑)、橙、榛、枇杷、柿、杨梅、桃、樱桃、荔枝、梨等。

总体上看,关中百姓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平。这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与这里的阶层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