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不仅仅是民众心理诉求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讲,它还承载着诸多的社会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当代传承下去,仅仅依靠抽象、空洞的理论教育是不能完成的,它需要有具体的载体,而民间信仰正好是这样一种民众极易接受的载体。它以传说,故事,戏剧以及各种仪式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民心,引起群众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张新鹰教授曾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真正形象地、彻底地表明了儒、道、释3家殊途同归的历史走向,造成了这3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合流的,是下层民众出于现实的宗教抚慰需求而逐渐确立起来的民间宗教信仰。……站在这个角度上,民间宗教不是被‘正统’宗教所指斥的‘邪门歪道’,也不是被上流社会所蔑视的低俗迷信,而是在不断吸收、改造其他观念形态过程中愈加宏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普化’于民间的缩影。儒家的道德信条、道教的修炼方技、佛教的果报思想,在民间宗教那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不但通过别处,也通过民间宗教,展示了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又何尝不是呢?民间信仰为民众提供了精神支柱,拓展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在古代甚至现当代的农村,民间信仰作为俗文化,为多数百姓所认同,成为了百姓重要的精神支柱。在陕西关中,也分布着众多的佛寺、道观。每一座佛寺、道观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民众对他们的信仰既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某种需求,同时也可以获得文化的熏陶。另外,村社信仰中的家族祠堂,作为一种表达晚辈对长辈怀念的场所,是亲情、孝道的象征。牛郎织女信仰所传递出的爱情、城隍信仰所包孕的家国情等,这些都在民间广泛流传,无疑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二)关中民间信仰是民众精神的寄托(www.daowen.com)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融洽乡里、维护地区和谐、稳定社会的作用。民间信仰虽然没有系统的宗教理论和严密的组织,但却有着融合儒、道、释3教的内容丰富的宗教道德。它以儒家的忠孝为主,兼收并蓄佛教的因果轮回、道教的承负报应等宗教伦理,并且加以渲染,对民众的教化作用不可低估。虽然民间信仰造神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基本上还是遵循着儒家的“礼法施于人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而祀之,有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的造神原则。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能成为民众信仰对象的大多是历史上的忠义之士和为百姓做过好事的人、神灵。因此在民间,当人们在面对自然、社会中众多因不可抗力因素而发生的灾祸而感到无助与无奈时,民间信仰中的诸神便成为了普通民众的精神依托。在村社信仰中,由共同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有效地把分散的乡族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祭祀共同体。每当民众遇到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或者逢年过节要表达对家族、亲友的美好祝愿和期许时,民间信仰就成为了承载这些愿望和请求最好的象征。关中民间信仰以“惩恶扬善”为核心的众多教义,既有利于宽慰民众的心理,也有利于鼓舞民众继续通过努力与坚持改善现状来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极大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对促进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三)关中民间信仰的盛行将带动当地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以形成一定规模,并具有很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以佛寺、道观为主的宗教信仰,在固定时期举行的传灯法会、宗教文化体验,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成为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另外,在乡村举行的各种庙会活动,会引起一定时段的人流集聚,为当地商品进行广告宣传提了供极佳的营销环境,并成为促进商品流通、不同地区民众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活跃乡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