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安斗门镇的石婆石爷信仰及庙会活动

长安斗门镇的石婆石爷信仰及庙会活动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婆、石爷位于长安区斗门镇南丰村,那里有个石婆庙,供奉着石婆、石爷的大型石雕像。石婆庙是我国最早祭祀牛郎织女的庙宇,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是石婆庙的祭祀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前后、农历七月七前后还有两次大型庙会活动:当地传说前者是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后者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长安斗门镇的石婆石爷信仰及庙会活动

石婆、石爷位于长安区斗门镇南丰村,那里有个石婆庙,供奉着石婆、石爷的大型石雕像。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意欲讨伐西南诸国,于元狩三年(前120年)下令在长安斗门开凿昆明池,以练水军,并按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在池的两侧立牵牛、织女石像。昆明池畔的牵牛石像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身体呈跪状,上身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织女石像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转,做笼袖罢织的姿势,表情忧郁,表现出被银河阻隔、不得与牛郎团聚的无奈神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为2位神人,尊为“石爷”“石婆”,久而久之,人们对偶像崇敬,便开始顶礼膜拜起来,修庙设案供奉。北宋宋敏求在《长安志》中写道:“唐贞元十四年(798)置石父庙(今当地谓石爷庙),石婆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元代骆天骧编撰的《类编长安志》卷7“织女石”条引《新说》曰:“汉昆明池今为陆地,有织女石,身长丈余,土埋至膝,竖发戟手怒目,土人屋而祭之,号为石婆神庙。”石婆庙规模虽小,却浓缩了七夕传统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御览》卷31引东晋周处《风土记》:“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咸云见天汉中有弈弈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可兼求。”

每逢七夕,这里就会有祭拜石婆、耍巧娘、乞巧、赛巧、听牛女私语等民俗活动。向牛郎织女两星祈富、祈寿、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长安石婆庙会民间习俗保持了古代七夕节俗的原生态。这里的老百姓认为正月十七是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对于他们的分离也有自己的说法。石婆庙里有一个3米见方的大石头,石面上有条像水冲的小渠,百姓们称之为“石炕”,其上有一半米长的石条,称之为“石枕”。传说有一天石爷不慎尿炕了,把炕冲了条小渠,石婆很生气,打了石爷一个耳光,一脚把石爷蹬到距石婆庙两千米远的斗门镇,石爷逃得匆忙,连石冠、石鞋(现已遗失)都落在了去斗门的路上,两个人从此分离,只能默默对视。每逢庙会,人们会给石炕铺上被褥,讲述这一动听的传说,上香磕头,祈盼他们在此重温洞房蜜月。(www.daowen.com)

从此,牵牛织女就有了自己的香火福地,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石婆庙是我国最早祭祀牛郎织女的庙宇,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是石婆庙的祭祀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前后、农历七月七前后还有两次大型庙会活动:当地传说前者是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后者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石婆庙大型庙会活动一般持续3至5天,香客以周边村民居多,远至长安周边市、县,乃至甘肃、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时每曰多达数万人,敲锣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热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