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关中:中华农耕发源地,农耕文化根植于秦地

关中:中华农耕发源地,农耕文化根植于秦地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各大农耕区对中华文明的繁荣皆有贡献,但从古至今,士大夫和民众普遍认可关中才是中华农耕的正宗发源地。从黄帝、炎帝开启农耕文明的大门,到造极于周人始祖后稷,再到几代周人先祖的发展壮大,使得农耕文化根植于秦地、凸显在关中。不但在农耕史上奠定了以关中为核心的局面,还在政治史、文化史上谱写出关中文化厥功甚伟的鸿篇巨制。周人身上禀赋的耕稼精神,除了历史的良好传承外,显然还与关中的水土有关。

关中:中华农耕发源地,农耕文化根植于秦地

尽管各大农耕区对中华文明的繁荣皆有贡献,但从古至今,士大夫和民众普遍认可关中才是中华农耕的正宗发源地。

作为华夏族的始祖——炎黄,从一开就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农业发展的道路。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以步丈亩,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此外,黄帝还在缝织、制陶、建筑交通、兵械、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炎帝也是如此,他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可谓泽被万代,功遗至今。

周人的始祖“后稷”,也被认为是农耕业的始祖。《诗经·大雅·生民》有:“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卽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钜维秠,维糜维芑。恒之钜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www.daowen.com)

后稷的诞生,颇富传奇色彩。据说,他的母亲姜嫄有一天在郊外行走,不小心踩到了一个巨人的脚印,于是感孕生子,有了后稷。她万分担忧,以为不祥,便抛弃了后稷,并且给他起名为“弃”。可是无论把他抛到哪里,后稷的生命力都非常旺盛。把他丢在小巷里,牛羊爱护喂养他;把他丢在树林里,樵夫砍柴救了他;把他丢在寒冰上,大鸟展翅温暖他。后稷还在地上爬的时候,就能够自己觅食了。待稍长一些,就会种植大豆等作物,他种植的作物长得非常好,谷穗垂垂、麻麦繁茂、瓜儿累累。他善于选用良种,并且推广了好种子,糜子、高粱在他的经营下产量很高,后来人们便尊他为农业始祖。

后稷之后,公刘来到了邠地,大王、王季又再次迁到了岐山,文王、武王经营了丰镐,周人最终在这些明主的带领下发展壮大。直到武王伐纣“小邦周”才取代了“大邑商”,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生活在渭水以北的黄土高原上的周人,就这样在邦族的壮大中带动了农业的同步发展,而农业的不断发展又影响着上层建筑的日益成型,周公的制礼作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不但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更对中华民族以后几千年的文化定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从黄帝、炎帝开启农耕文明的大门,到造极于周人始祖后稷,再到几代周人先祖的发展壮大,使得农耕文化根植于秦地、凸显在关中。不但在农耕史上奠定了以关中为核心的局面,还在政治史、文化史上谱写出关中文化厥功甚伟的鸿篇巨制。

周人身上禀赋的耕稼精神,除了历史的良好传承外,显然还与关中的水土有关。这里泾渭分明,汇注黄河,水系发达,平原广阔,无不为农耕提供着优良的环境。周人获此天赐,因此砥砺从之,也就是必然之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