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路交通环境复杂,车辆种类、驾行人员、道路状况等多种因素都对车辆安全行驶产生影响。不同道路环境下对性能需求分析,应该考虑车辆自身运行状态、驾驶人员操作特点、道路环境特点等各方面因素。
智能车辆性能主观测试内容包括智能车辆系统作用时给驾乘人员直观感受及驾乘人员对系统的使用体验。客观测试内容包括车辆自身状态参数及人体心理、生理、行为表征参量等可通过各种传感器或相关仪器测量的各种可量化参量。在传统车辆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车辆安全系统智能方面的评价表示,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1)人机交互性能:如操作界面的简洁性、操作逻辑的简便性(如系统作用逻辑合理性)、人对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判断、对系统决策的认同性、系统位置设计的合理性(如显示位置、力度、对其他行为影响)、体验舒适性等。
(2)系统可靠性:主观对系统控制的可靠性、稳定性评价,如驾驶员主观感受对误检率的评价。
(3)自主决策性: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决策规划驾驶路线合理性,主动控制驾驶操作好坏的主观评价。
(4)自适应学习性: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学习能力,适应不同驾驶员的驾驶习惯,主观对适应程度好坏的评价。
(5)生理心理特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脑电等变化,研究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系统作用时对驾乘人员生理变化的影响,研究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客观评价的驾乘人员生理变化指标。(www.daowen.com)
(6)行为特征变化:包括驾驶员制动行为和转向操作行为,研究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系统作用时驾驶员行为的评价指标。
2.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时驾乘人员心理、生理和驾驶行为变化规律研究
在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时,人、车、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系统、道路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人机环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驾乘人员是其中最活跃的要素,对行车安全起着关键性的控制作用,也是保证道路交通系统安全化功能的关键因素。驾驶行为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驾乘人员、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和道路环境四者在人机环境系统中的关系。
驾驶行为可以用“刺激-机体-反应”的经典模式来分析,当智能车辆由主动安全系统控制时,主动安全系统控制性能、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天气条件等诸多因素会对驾乘人员造成“刺激”,接着在“刺激”的作用下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发生变化,并做出判断决策,选择合适的动作——“反应”,以使自己能够保证驾乘时的安全与舒适等目的。
驾乘人员在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时,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及周边道路环境信息对驾驶员产生“刺激”,这些“刺激”通过身体的各个外部感受器(视觉、听觉、触觉等和内脏)传到脑中枢神经,经过短暂复杂的处理后,会采取一定的驾乘行为,如加速、减速、停车、换道、超车等驾驶行为和摇晃、侧倾等乘坐行为。与此同时,大脑亦会将与内脏有关的“反应”指令通过神经系统直接作用于内脏的各个器官上,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行为,如产生心理紧张、激动等主观感受和呼吸紧促、血压升高、体温升高、频繁眨眼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这些生理心理的变化与驾乘行为是同时存在的。通过对驾乘人员在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时的生理、心理和驾乘行为的变化规律与特征进行研究,以全面地、综合地对智能车辆性能进行评价。
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与驾乘人员个体差异的关系,可以考虑通过调查问卷和抽样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特征的驾乘人员,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驾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是否晕车、精神状态和职业或工作行业等方面的区别。采用生理信号测量系统采集动态脑电、心电和呼吸等客观生理信号;采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选取能表征驾乘人员生理、心理、驾乘人员主观评价指标。通过软件编程和数理统计分析等,分析驾乘人员在智能车辆主动安全控制下的生理、心理和驾乘行为的变化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