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经】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1弑其君与夷2及其大夫孔父3。
【传】及者何?累4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5、荀息6,皆累也。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孔父?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其义形于色奈何?督将弑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弑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殇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译文
【经】鲁桓公二年,春季,周王的正月,戊申日,宋国的督杀了他的君主与夷及他的大夫孔父。
【传】“及”是什么意思?是连累的意思。杀君主的情况很多,除了这里,就没有受连累的吗?(我们)说:有。仇牧、荀息,都是受连累(而死的)。除了仇牧、荀息,就再没有受连累的吗?(我们)说:有。(既然)有,而这里为什么记?因为(孔父)贤能。为什么认为孔父贤能?孔父可以说是道义见于颜色了。他道义见于颜色是怎么回事?督将杀殇公,孔父(如果)活着在朝,殇公就不可能被杀,所以在这时先攻孔父的家。殇公知道(如果)孔父死了,自己必然会死,就跑去救他,(结果两个人)都死在那里。孔父表情威严地站在朝堂上(维护殇公),就没有谁敢过去加给他的国君以灾难,孔父可以说是道义见于颜色了!
注释 1 宋督:宋戴公之孙,名督,字华父。时为宋国太宰。2 与夷:宋殇公名。继其兄穆公嗣位为君。3 孔父:名嘉,字孔父。正考父之子,孔丘的祖先。4 累:牵连,连累。宋国太宰督先后杀了大司马孔父和殇公与夷,将庄公冯接回宋国立为国君。孔父是受弑君之祸的连累而死。5 仇牧:闵公时大夫,因持剑怒叱弑君之贼而被杀。6 荀息:晋献公时大夫。里克弑其君卓子,连带杀死辅佐卓子的荀息。
【经】滕子来朝。
【经】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1,以成宋乱2。
【传】内大恶讳,此其目3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4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经】滕子前来朝见。
【经】三月,桓公与齐侯、陈侯、郑伯在稷地聚会,使宋国的叛乱合法化。
【传】国内的大坏事,(照例)要隐讳。这里列成条目说出来是为什么?因为(桓公离孔子修《春秋》的时候)已经很远了,而且见到的记载不同,听到的说法不一,传说也各异(是属于传闻之世了)。隐公也同样久远了,为什么要替他隐讳?因为隐公贤明而桓公卑劣。
注释 1 稷:宋国地名。2 成宋乱:桓公与齐、陈、郑三国之君在稷地会见,商量伐宋治乱。伐宋未果,桓公却接受了庄公冯、宋督的贿赂,因而承认了他们发动的政变,使宋乱成为合法。3 目:条目,立一个条目指陈其事。4 隐:隐公。
【经】夏,四月,取郜1大鼎于宋。
【传】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从名,地从主人。器何以从名?地何以从主人?器之与2人非有即尔3。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俄而4可以为其有矣。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5,无时焉可也6。
【经】夏季,四月,从宋国取得郜鼎。(www.daowen.com)
【传】这鼎是从宋国取得的,为什么叫它做郜鼎?器物的名是随本主名叫的,土地的名是随占有它的主人叫的。器物的名为什么随本主名叫?土地的名为什么随占有它的主人叫?器物对于人,不是(器物不动)人去那里占有它。宋国开头以不义的行为(从郜)夺取此鼎,所以仍叫此鼎为郜鼎。至于土地对人就不是这样,它一下子就能被人占有。那么为其所取就可以为其所有了吗?(我们)说:不是这样。为什么?例如楚王以媦为妻,媦这个名称,是没有什么时候能改的。
注释 1 郜(gào):国名,姬姓。据僖公二十四年《左传》,初封者为文王之子,国境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时已被宋所灭。2 与:这里用同“于”。3 非有即尔:不是说谁占有它,就这样给改一个名。4 俄而:顷刻之间。5 妻媦(wèi):以妹为妻。媦,妹。6 无时焉可也:永远都不行。焉、也都是语助。
【经】戊申,纳于大庙。
【传】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
【经】秋,七月,纪侯来朝。蔡侯、郑伯会于邓。
【传】离1不言会,此其言会何?盖邓与会尔2。
【经】九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
【经】冬,公至自唐。
【经】戊申日,(将郜鼎)放进太庙。
【传】为什么记下(这件事)?是讥讽。讥讽什么呢?使(宋国的)乱臣如愿,接受(他们的)贿赂,(把郜鼎)放进太庙(陈列起来),是不合礼的。
【经】秋季,七月,纪侯前来朝见。蔡侯与郑伯在邓国相会。
【传】两国相会不称会,这里称会是为什么?大概邓国也参会了。
【经】九月,(我国)攻入杞国。桓公与戎在唐地结盟。
【经】冬季,桓公从唐地回来。
注释
1 离:通“俪”,两也。2 蔡与郑在邓的国都谈判,邓君参加了会谈,会谈没有破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