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虹桥商务区华翔绿地:综合交通枢纽型生态商务区景观

虹桥商务区华翔绿地:综合交通枢纽型生态商务区景观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翔绿地处于虹桥商务区的东南角,地理位置较特殊,周边用地情况复杂。绿地使用人群以商务人士及附近居民为主,这里将成为虹桥商务区内不同人群日常生活、工作休憩、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成为展现上海美好印象的重要窗口。死角区域内的水质容易恶化,并发生污染物沉积,使得绿地内源污染严重,影响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根据上位规划,华翔绿地中的水体面积需达到5hm2左右。

基地

华翔绿地位于北横泾以东、申滨南路以南,申昆路以西,总面积约20.5hm2,包含15.96hm2 公园绿地以及4.54hm2 水域。华翔绿地处于虹桥商务区的东南角,地理位置较特殊,周边用地情况复杂。根据规划其东侧为储备用地,东北侧为商务办公用地,南侧枢纽区外围有大量的成熟居住区,西侧紧邻高铁及城市高速路等交通设施。绿地使用人群以商务人士及附近居民为主,这里将成为虹桥商务区内不同人群日常生活、工作休憩、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成为展现上海美好印象的重要窗口。而复杂的地块条件、交通模式以及水网阻隔,对于发挥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则是一个挑战。

演绎“水上新天地”主题特色

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水城的精华,运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和设计手段,塑造具有本地场所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滨水绿地。以“水”为纽带,吸引不同人群汇入绿色空间;以“水”为媒介,实施低碳环保理念;以“水”为主题,打造符合江南水乡场所特色的滨水空间。

骨架——连续的水系纽带

沿用江南水域的尺度和肌理,利用现状水系肌理将基地分割成不同功能的景观空间,以水系为纽带,将不同大小的绿地、建筑、广场有机结合,形成生动的生态型绿地序列。

肌理——有机的岛状格局

水系间的长方形带状绿地由林荫道围合,构成多种功能的绿地,满足体育活动、休闲聚会、水上活动等人群需求。根据绿地周边河道环绕的岛状格局,将绿地内的绿色空间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

空间——城市向自然的过渡

城市干道的景观轴,将组团内小块绿地引入到大尺度的环状滨水绿地中,形成一个由城市向自然景观过渡的长轴。通过建筑室内——户外——开敞空间——水环的关系,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建筑、场地、绿地与环绕的滨水空间相融合,彼此关系协调共生,形成绿水相依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为工作和生活在区域里的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多样化都市景观。

实景图

实景图

“虚”“实”结合的空间规划手法

设计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绿地空间引导,通过点、线、面等有形和无形的空间塑造,构建绿地景观结构,梳理绿地空间分布,突出景观特色,合理组织游线。界面——轴线——功能区在空间上完成了由虚到实的过渡,达到水、绿、城等要素的有机融合。

城市景观与滨水景观界面

界面是从空间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特殊要素,它作为空间形成的重要载体,能够于无形之中完成对景观空间的塑造。设计以绿地为媒介,通过景观要素的整合与利用,在城市与水系之间创造了符合空间特征与功能需求且可识别的空间界定。城市景观界面是公园与城市空间(市政道路、公共建筑等城市设施)交接的景观地带,起到衔接引导公园景观与城市风貌的作用。滨水景观界面则是公园与市政水系衔接的过渡地带,利用北横泾营造滨水景观,融合、引导市政水系与公园风貌形成景观带。通过界面意识来指导景观空间设计更有助于捕捉环境特征,创造景观空间的序列。

景观轴线

景观轴线呼应并延续城市干道的肌理,将公园景观与城市空间融合起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区域景观。绿地内有一条主要景观轴线和两条次要景观轴线,以主轴线向两边渗透,形成连接次要景点的次轴线。这些景观轴线是把各个重要景点串联起来的一条抽象的直线。景观轴线另一个功能是视线引导,如同一条隐形的游览路径,引导人们从城市空间走向滨水空间,强调移步换景的空间体验。

实景图

实景图

营造水生态环境

水系肌理是绿地的核心要素和特色亮点,它在美化绿地环境的同时,还承载着水体循环、改善小气候、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和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并兼具生态价值和实用功能。景观水体的设计不但要与绿地整体风格相协调,还要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节约水资源,使景观水体具备可持续性。

绿地景观水体通常为封闭型或半封闭型的不规则类圆形。由于景观水体与外界水系缺乏有效连通,容易成为“死水”。此外,绿地景观水体面积较小,难以形成有效的重力流和峰值流,水体自身动力条件较差而导致水流死角。死角区域内的水质容易恶化,并发生污染物沉积,使得绿地内源污染严重,影响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根据上位规划,华翔绿地中的水体面积需达到5hm2左右。绿地内部水体相对封闭,环境容量有限、自净能力弱,并且受到降尘、降雨、地表径流、污水排放等内源污染以及周边河道——北横泾补充水水源水质的影响。内部水体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水质必然会逐步恶化。

为了满足区域水面率指标要求,提高绿地水环境质量,达到生态和景观的双重效应,在设计时重点以保持水质稳定,景观水体维护达到低成本和长效可持续的状态,使水质达到并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 类及以上要求,实现水体生物自净为目标。本设计方案中所采取的水质处理和维护措施,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原则来设计滨水绿地景观,并于2016年6 月1 日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15 1 0418451.1。

*山石清泉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景观营造手法。选用片石景墙和人工水池营造山水意境,静态与动态美学融合,为绿地增添了更多浓郁的人文氛围。

景观水池

“水”“绿”交融的岛状肌理

设计根据绿地周边河道围合的岛状肌理,将规划绿地划分成不同功能的带状景观空间,相邻绿地单元之间通过桥梁连接贯通,并通过构建给排水系统与景观水体组成完整的生态水网系统,实现生态环境零污染的目标。相比传统的封闭型或半封闭型的水体景观设计,绿地单元延长了水岸的总长度,水岸边连续的亲水步道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空间,并使水体景观充满美感,景观水体又与紧邻的外部河道连通,构建给排水系统,构成了完整的生态水网系统。滨水绿地景观以水系为纽带,使大小组合、错落有致的绿地单元与地面建筑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和谐共生。

生态水岸营建

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够起到过滤净化等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华翔绿地的水岸长达3.9km,考虑到降雨时景观水体内会接纳大量地表径流雨水而影响水质,因此采用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水岸的方式。因地制宜地优化沿岸浅水区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组成和季相变化,结合与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的护岸形式,创造多样化生态景观,通过土壤吸附和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去除下渗径流中的污染物,使流入景观水体的地表径流得到净化。

*景观水榭位于绿地北侧自然水系沿岸,提取中国古典园林元素——冰裂纹应用于水榭主体结构的设计之中,利用防腐木板与钢材等现代材料完美呈现古今园林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打造绿荫水岸边的一抹亮色。

水动力循环系统

带状景观水体的阴角区域是常见的水系死角,极易出现缺氧恶臭等现象。为了避免化学处理方式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采用人工调控的方式改变现有水动力条件,提高流速,增加水体复氧量。利用绿地周边天然的水资源,通过推流和曝气的加氧方式对景观水体进行物理治理,更换景观水体的水源,增加水域的活动效率水循环装置及推流泵位于景观水体的水位以下,固定于绿地单元阴角位置对应的池体底座,不影响景观水体的整体美观,且其运行稳定无噪音,易于维护。

构建绿地海绵体

华翔绿地作为城市公园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以及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相衔接。对于绿地内产生的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遵循雨水资源化、处理就地化、系统生态化、成本最小化的理念,最终达成对生态环境零污染、缓解城市内涝、减少城市排水的目标。

在对华翔绿地的区域环境情况、径流现状、土壤蓄水特征、污染物含量等调研后,发现华翔绿地滨水驳岸长度长,设计选择地势平坦、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场地,经过整理设置后具有“绿地海绵体”蓄水功能。

实景图(www.daowen.com)

实景图

水岸绿景——雨水花园技术

与传统的草坪景观相比,雨水花园能够给人以新的景观感知和视觉感受,同时很好地体现华翔绿地“水上新天地”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雨水花园是一种“人工自然”的生态介入方式,模仿自然特性并借助自然元素构建人工化的生态新秩序,解决城市空间的生态污染问题,从而创造近乎自然条件的“人工自然”新环境。华翔绿地中的雨水花园位于水带与绿地单元之间,利用景观水体和自然植物为区域生态微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路径,在遵循节约能源、雨水收集和再利用过程化的基础上,营造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雨水花园内不规则排布的几何形水上栈道,除了为游人提供亲近自然的游览空间外,也是作为华翔绿地岛状肌理的缩影。

雨水花园依靠土壤和植物的共同作用对雨水进行处理,因此土壤改良是雨水花园设计的关键要素。以种植区域为单位,通过使用腐熟过的绿化植物废弃物、有机介质(草炭、有机肥等)、土壤调理剂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持水能力,降低容重,改善土壤通气和水分状况,增施有机肥还可以促进砂粒团聚,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能够有效过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和污染物质,还能改善微气候,为昆虫和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一是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本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边环境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在人工建造的雨水花园中能发挥很好的去污能力并使花园景观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二是选用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植物对于雨水中污染物质的降解和去除机制主要有3个方面: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氮、磷等物质;②通过根系将氧气传输到基质中,在根系周边形成有氧区和缺氧区穿插存在的微处理单元,使得好氧、缺氧和厌氧微生物均各得其所,发挥相辅相成的降解作用;③植物根系对污染物质,特别是重金属的拦截和吸附作用。因此根系发达、生长快速、茎叶肥大的植物能更好发挥上述功能,是雨水花园植物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是选用既可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雨水花园中的水量与降雨息息相关,存在常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因此种植的植物既要适应水生环境又要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同时作为一个需经常处理污染物的人工系统,容易滋生病虫害,所选的植物也要具有较高的抗逆性,能抗污染、抗病虫害、抗冻、抗热等。

四是选择可相互搭配种植的植物,提高去污性和观赏性。可将根系泌氧性强与泌氧性弱的植物混合栽种,构成复合式植物床,创造出有氧微区和缺氧微区共同存在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总氮的降解;可将常绿与落叶混合种植,提高花园在冬季的净水能力;可将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搭配种植,提高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性和观赏性。

雨水花园周边的园路铺装选择透水材质。由于花园布置于地形开敞、雨水径流量调蓄功能大的区域,周边的硬质铺装采用瓜子片作为填料层,可使园路表面的雨水径流渗透至填料层后再流入蓄水池内。

实景图

叠加多功能复合绿地结构

华翔绿地内水域与陆域相互渗透,景观要素丰富,特殊的岛状肌理景观格局为创造多样化的生态群落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利用水轴与绿轴融合形成的滨水绿地景观界面营造水与绿相结合的景观风貌,打破了传统绿地单一的绿化格局,与整体空间结构相辅相成。植物设计充分利用地形、河岸、水系递变的环境,采用背景树、骨架树、景观林、花境草甸、湿地水泽等形式,因地制宜创造多样化的立体植物景观,以达到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和谐稳定、功能高效的生境关系。

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植物种植形式交替布置,形成特色花园与浓郁绿荫相互交织的格局,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构建多功能复合结构的绿化网格。

植物选择以先锋树为背景树,慢生乔木为骨架,辅之以小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种植环境从水生到岸坡过渡,充分发挥植物四季的变化特征。考虑四季观花、观色、观叶等植物的搭配,为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能和综合效益,维护和提高植物的持续性,防止病虫害,选取抗虫性强的植物栽种。绿地以草坪为底色,通过树林体块与花灌木色块共同增强了“第五立面的肌理效果”。

按照植物区域的性质和区域功能特征,划分八大主题分区,合理规划植物布局和相应的隔离功能,营造结构上的完整性和功能上的高效性。

*以月季为主题植物,利用其花期长、色彩丰富、可塑性较强的特点,营建富有情趣的小花园空间。同时呼应整个公园的景观肌理,赋予月季园几何形态空间,营造兼具景观效果和游憩功能的主题生态功能空间。月季园外围由瓜子黄杨绿篱围边,提升空间界面的围合感。

月季园平面图

台地实景图

匠造独特园林意境

自然台地景观

台地园位于华翔绿地北部,采用“梯形”台地地形营造园林景观。台地斜坡景观可创造出不同的层次感,融合了硬质景观。依势点景相结合,增加立体空间效果,在水系和防护绿带之间形成竖向空间由低到高的自然过渡。与传统自然式起伏地形相比,台地地形以“棱、角、面”为营造核心,以“轴线对称”为景观特点,突出利落的曲线感。斜坡台地绿化是立体空间的延续,通过镜面式几何形态,体现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协调立体感。

台地绿化种植既营造台地地形美感,又突出台地地形的镜面效果,体现质感。考虑到台地斜坡坡度陡峭,镜面无法依树造型,苗木难以维持各种几何形象。因此,设计时舍弃了对称的规整式园林风格,选择自上而下借势建型,依势造出台地和坡地景观,打造错落有致的立体景观,契合了现代人审美观

台地景观的营造取决于台地苗木的种植技术。种植的苗木既不能超出斜坡位置的标高,以免影响坡面的美观及流畅性;又不能过低,以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种植的难点是树穴的高度与台地地形的处理以及台地苗木的选择与配置。

在苗木的选择上,遵循春景秋色、常绿与落叶混交的种植理念,例如以湿地松、香樟、白玉兰构成台地的植物组团,冬天观赏针叶的湿地松和香樟,春天观赏白玉兰;以广玉兰、无患子、银杏、乐昌含笑构成台地的植物组团,秋天观赏满山金灿灿的银杏和无患子,冬季乐昌含笑和广玉兰凸现绿色,为树林增添绿量。

毛竹景观亭

毛竹景观亭位于北横泾河岸的亲水平台内,占地面积50m2,高度4.5m,直径5.6m。竹亭立面呈近圆柱形,线条流畅,并配有可供游客进出的门,上部为圆形尖顶。毛竹亭的主体拉撑结构为不锈钢钢丝绳,亭顶部弧形外墙膜结构为白色户外软膜,地面采用竹木地板铺装,以预制好的龙骨进行竹木地板铺设。

竹龙骨形成大大小小稳定的单元,共同组成一个稳定大跨越空间屋面体系竹亭,它以和谐生态伫立于大自然之中,让游人有一种返璞归真的享受,成为人与自然接触的重要媒介。张拉膜拱顶可供游客遮挡日晒雨淋,竹木地板可供游客席地而坐歇息。毛竹亭周围种植形式多样的树木、草坪、纷繁花境,游客在亭中放眼望去,可感受自然、放松身心。

竹子是非常环保的材料,也是很好的可再生自然资源,用料环保,结构轻盈简洁,震害轻。选用竹子作为景观亭的主体材料体现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呼应虹桥商务区绿地低碳生态的总体定位

竹亭平面示意图

竹亭立面示意图

“虹之桥”

水绿交融的景观格局是华翔绿地的一大亮点,如何提升滨水绿地交通流线的可达性,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是设计的核心问题。景观桥的运用可以使独立的岛状绿地单元联系在一起,成为完整的生态体系,不仅加强了路网的连通性,对丰富亲水体验和景观视线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绿地南侧的两座红色景观桥被设计为通向自然、水域、区域生态系统以及文化内涵的门户景观。特色步行桥采用异形曲面空间,轻钢结构以及正红色涂漆使得桥梁形态轻盈跃动、色彩明艳,不仅在功能上连通水岸,同时也创造了具有吸引力的步行空间,为平静的滨水绿化环境注入新的活力。红色的桥梁与周围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高低起伏的曲线变化体现虹桥商务区联系、沟通、枢纽的景观意向。伴随飞机的起落俯瞰而下,景观桥的景象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片区牢牢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有力地强化人们对于这个地区的地域感及赋予的场地精神。

双桥实景图

实景图

华翔绿地绿化种植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