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漠孤烟:鲜卑拓跋王朝的崛起

大漠孤烟:鲜卑拓跋王朝的崛起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拓跋部最早在今天的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活动。眼见开国有望,他自称代王,并与同属鲜卑族的前燕慕容氏广结姻亲,大具开国气象。什翼犍的世子拓跋寔君五年前因救父亲伤肋而死,故而身为庶长子的拓跋寔君一直觊觎王位。于是,派人把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至长安,宣布罪行,车裂了两人。同年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毕竟是骨肉相连的血亲,拓跋珪率部反击直力鞮的军队。拓跋珪在攻灭刘卫辰部的战争

大漠孤烟:鲜卑拓跋王朝的崛起

言及中国的强盛,总会让人脱口说出汉、唐两朝。至于北魏,由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以“魏”为国号的朝代和国家,不少人常常不知所云。

即使知道北魏的大概情况,也多是从历史课本一类的书籍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么一段一二百字的释义中稍有印象。

其实,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国家(朝代)。没有北魏,就没有北周,就没有北齐,更没有隋唐。而且,正是北魏这么一个强盛王朝的包容性,造成了日后中华民族血脉大融合的根本范式,使得南北朝之后的中华王朝禁得住任何蹉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没有北魏,汉人与“夷狄”的天壤悬隔概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中华王朝“正朔”的狭隘理念,也永远得不到纠正。那样的话,会日益走向民族萎缩的死胡同。

其实,属于鲜卑族一支的拓跋部,最早远居漠北,是个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的小部落。《资治通鉴》中,首先出现拓跋部记载的是曹魏元帝景元二年(四卷七十七):“是岁,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贡,因留为质。力微之先,世居北荒,不交南夏。至可汗毛,始强大,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也就是说,拓跋部最早在今天的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活动。后来,拓跋部离开此地,南出后进行部落重组,基本上就与嫩江流域的“祖地”没有什么关系了。

338年,什翼犍自称代王,建都盛乐(现内蒙古托克托),加速了拓跋部立国的步伐。

真正使北魏成为一个雄踞中国北方的王朝,则陆续是由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和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来完成的。

“代国”时代的什翼犍

先介绍一下拓跋部的什翼犍。这个鲜卑头人,生而奇伟,宽仁大度,身长八尺,隆准龙颜,长发委地,相貌英伟。他经过三十多年苦心经营,兼并邻近诸部,击高车,破没歌部,攻伐刘卫辰部,节节胜利。

眼见开国有望,他自称代王,并与同属鲜卑族的前燕慕容氏广结姻亲,大具开国气象。可惜,什翼犍生不逢时,恰值比他更英武豪雄的前秦苻坚大帝弑苻生自立。

苻坚先是灭前燕慕容氏,而后就把目光投向什翼犍的代国。被什翼犍打败的刘卫辰往南跑到苻坚处求救,正给了苻坚大帝攻伐代国的最佳借口。

376年,前秦大司马苻洛率朱彤、张蚝、邓羌等一帮虎将,统众二十万劲卒进攻代国,独孤部、白部纷纷败退,什翼犍属下的南部大人刘库仁,也在云中仓皇败逃。

惶惧之下什翼犍忙拨十万兵马给刘库仁回击前秦军,可惜当时天道皇皇,苻家军队势不可当,石子岭一战,代国军队大败。

关键时刻,什翼犍却身患重病,他自己不能统兵打仗,就带着一帮人马窜逃到阴山之北。其时诸部离散,高车等部落全部反叛,四面侵逼,搅得拓跋部落惶惶不可终日。

过了月余,前秦兵因抢掠甚多,带着无数的战利品慢慢后撤。什翼犍稍稍喘了口气,回到云中安顿。

什翼犍的亲侄拓跋斤对自己在父亲死后不得重任而一直怀恨在心,就劝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寔君说:“王爷宠爱慕容妃,她生的儿子个个都已长大,王爷想立他们为后,准备先把你这个长子杀掉。如果现在不动手,大祸马上就要降临。”

什翼犍的世子拓跋寔君五年前因救父亲伤肋而死,故而身为庶长子的拓跋寔君一直觊觎王位。听堂兄挑拨,他就信以为真,趁着败亡荒忽之际,他和拓跋斤带人杀掉慕容妃所生的六个异母弟,冲入帐中,顺便把什翼犍也一刀结果。

可怜老英雄征战一生,最终死于逆子之手。

由此,国中大乱,部落逃溃,已经回撤的前秦大军回师云中,一举灭代。深受儒家父子君臣伦理影响的苻坚大帝知道了拓跋寔君弑父的事,恨得咬牙切齿:“天下善恶的道理到哪里也是一样啊!”

于是,派人把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至长安,宣布罪行,车裂了两人。

当然,历史也有猫腻,现代有学者研究,其实什翼犍是被儿子拓跋寔君出卖被俘,在苻坚帝垂怜下苟活了几年才死。但北魏的史官为尊者讳,曲笔、隐笔什么的,“编造”了这么一个故事,以此渲染遮羞。因为,“先帝”被人抓住实在是件很丢脸的事情。

所以,我们读历史书,还是应该注意,往往“本朝”实录隐讳甚多。要清醒地阅读,脑中事先一定要具有怀疑精神,这样,才能读懂历史。

尽信书,不如无书!

建立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

代国灭亡的前五年,什翼犍的大臣长孙斤谋反,一次朝会时,他拔刀直奔御座想刺杀什翼犍。当时身为嫡子的拓跋寔徒手与其格斗,以身护父,被长孙斤刺中肋部,伤重而死。

而代国灭亡时,拓跋寔的儿子拓跋珪年纪尚幼,被生母贺兰氏带着逃走,归依刘库仁部。

后来,苻坚兵败淝水,北中国各部族乘乱纷起,刘库仁的儿子刘显要杀拓跋珪,多亏贺兰氏机智多谋,带着儿子逃回娘家贺兰部,依附拓跋珪的舅舅贺兰讷。

不久,贺兰讷的弟弟贺兰染干见自己这个外甥越来越得众心,想方设法要杀掉拓跋珪,但皆未得逞。

这拓跋珪也是个奇童,生下来就胖,体重比平常的婴儿重一倍,年纪很小就会开口说话。爷爷什翼犍死时,拓跋珪年仅六岁。

逃过几次劫祸,大难不死,加上他是什翼犍嫡长孙的身份,十七岁那年,拓跋珪在牛川即代王位,改元登国。当时,汉人崔玄伯、邓渊、王德等人帮助魏国制定国家制度、天文历法。因此,魏朝的创立就带有鲜明的华夏色彩。同年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

自此之后,拓跋珪连年征伐,先后击破刘显、库莫、高车诸部,又记恨前仇,讨伐舅氏贺兰部。

一直与代国(魏国)有世仇的刘卫辰此时也派儿子直力鞮攻击贺兰部,贺兰讷向拓跋珪乞降。毕竟是骨肉相连的血亲,拓跋珪率部反击直力鞮的军队。

接着,他率军征伐黜弗部。在戈壁上冒险行军,连追三天,在南床山大破柔然,斩杀不可胜计。(《魏书》中载,柔然是东胡苗裔,原姓郁久闾,世祖太武帝拓跋焘讨厌柔然人数次侵掠反叛,认为他们头脑简单,状类如虫,所以改其号为“蠕蠕”。故《魏书》上面只有“蠕蠕”,没有“柔然”。)

偏偏刘卫辰父子自己找死,面对拓跋珪如此雄主,他们不仅不避其锋芒,反而再三侵掠,趁拓跋珪伐柔然之际,又派兵攻击魏国南部。

拓跋珪大败直力鞮于铁岐山,获牛羊二十多万头,擒斩直力鞮。

刘卫辰连老巢悦跋城也顾不得守,奔遁而走,路上被手下所杀,传首于魏国。

拓跋珪忆起新仇旧恨,把俘获的卫辰家族五千多人不分老少,全部杀死,投入黄河中,一时间河水全部变成红色。

刘卫辰全族尽灭,只有刘卫辰的第三子勃勃逃脱,就是后来建立大夏国的那位杀人如麻、积尸成京观的赫连勃勃。

拓跋珪在攻灭刘卫辰部的战争中,共获良马三十多万匹,牛羊四百多万头,奠定了国家繁盛的物质基础,周围各部落纷纷降服。

前秦方面,苻坚消灭了北方最大的竞争对手前燕,但他攻伐东晋,导致淝水大败。此后,北中国狼烟四起,从前的部族蜂拥叛乱,大家打得不亦乐乎。

慕容垂乘苻坚败兵之际收复了前燕的失地,自己称帝,恢复了燕朝(史称后燕)。慕容垂立国后,先拿自己的亲戚开刀,灭掉同是慕容氏的西燕。西燕国主慕容永在都城被围之际,一面向晋朝求援,一面向当时还是后燕附庸国的北魏乞求救助。

拓跋珪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犹豫之下还是派兵去救援西燕。北魏军队走到秀容,慕容永的西燕已经灭亡。

早些时候,拓跋珪为了巴结慕容垂,曾派弟弟拓跋觚向后燕进贡。慕容氏的年轻后生们知道北魏多良马,就扣下拓跋觚当人质。拓跋珪做事也很刚狠,坚决不向燕国献马,两国的关系也就陷入了断绝的地步。

既然撕破脸皮,一不做二不休,拓跋珪不时派兵袭扰燕国边境,侵逼降附后燕的部落。这些事情攒在一处,气得老英雄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八万精兵自五原伐魏。

此时的后燕,连战连胜,锐气无比,且人强马壮,铠坚矛利,拓跋珪初闻燕军伐魏也吓得不轻。

幸运的是,燕军统领、太子慕容宝是个完完全全的绣花枕头。此人少而轻果,无志操。他的继母段氏就曾对慕容垂讲过:“慕容宝资质虽雍容华贵,但柔而无断,太平时期能为仁明之主,乱世战时可不是济世救国的雄才。如要托之以国家大业,他不一定能承负得起啊。而且,赵王慕容麟奸诈任性,总有看不起太子的意思,恐怕以后要弄出事端。”可怜段后一派忠言,慕容宝登基后马上派慕容麟逼迫这位母后自杀。段氏临死怒骂:“你们兄弟连母后都逼死,怎能保国家。我不是惜死,只是想我们燕国临灭亡也不久啊。”

可能慕容垂临老变得昏庸,没能听得进贤后和大臣之言,仍派慕容宝率兵灭魏,也想让这位太子兵胜立威,日后更顺理成章地承继帝位。

其间,燕国大臣高湖谏劝:“魏国与燕国世为婚姻通好。为了索要马匹我们不让拓跋珪的弟弟回国,本来就理亏。加之拓跋珪沉勇有谋,从小就历经艰难,志气果锐,现在他手下兵精马壮,不是容易战胜的对手。我们的太子年纪太轻,现在让他专任一方统帅,他肯定会轻视魏军,万一得不了胜,可能会严重损毁太子的威望!”

北魏大将张兖听说燕军来攻,就上言魏王拓跋珪:“燕军新近破翟钊于滑台,灭慕容永于长子,现倾国而来,肯定有轻我之心。我们应该假装害怕,退兵回避,让对方产生骄傲轻敌之心,才有机会战胜燕国。”

拓跋珪依计,把部落国人全部迁移,西渡黄河千余里,以避燕军兵锋。

燕军一路皆捷,在五原收降魏国别部三万余家,停车造船,准备渡河一举攻灭魏国。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95年)八月,拓跋珪治兵于黄河南岸。十月,进军于岸边。

慕容宝整军准备渡河决战,忽然暴风大起,数十艘军船漂往南岸。魏国俘获燕军甲士三百多,但全部释放,让他们归回燕军阵垒。

慕容宝出发时,慕容垂已经得了重病。到五原后,拓跋珪派人在路上截守,把燕国所有往来的使者尽皆抓获,他让军士押着这些人隔河对慕容宝大喊:“你爸爸已经死了,还不早点回去争位!”

慕容宝等人非常忧恐,兵士们心中骇动。

魏、燕两军相持几十天,赵王慕容麟手下将领慕容嵩认定老皇帝已死,暗中作乱,想杀了慕容宝奉戴慕容麟为皇帝,自己抢个新皇功臣当当。

事情败露,慕容嵩等被杀,慕容宝、慕容麟兄弟两人暗中也互相猜疑。

十月,燕军烧船夜遁。

当时,黄河尚未结冰,慕容宝认为魏军没有船不能追击,就不设断后掩护的军队,慢慢后撤。(www.daowen.com)

十二月,寒流忽至,一夜暴风,黄河结冰。

拓跋珪亲自引兵从冰上过河,不带辎重,只选精兵二万骑急追燕军。

燕军行至一个叫参合陂的地方,忽遇大风,黑气如堤,自后而前,飘忽于军营之上。

此时,随军一个叫支昙猛的和尚劝慕容宝:“风气暴迅,可能魏军要追上我军,应该派兵防御。”

慕容宝认为已经离魏军很远,笑笑没有答应。

支昙猛坚持要派兵御卫。

慕容麟一旁大怒:“以殿下神勇,兵士强盛,足以横行沙漠,魏军怎么敢追击我们!再妄言惑众,定斩不饶!”

和尚又急又气激动得直哭,谏道:“苻坚以百万之众,败于淮南,还不是因为恃众轻敌啊。”

司徒慕容德劝慕容宝派兵护卫,不得已,慕容宝派三万军士殿后。

燕军派出的巡逻兵也大不以为然,他们骑行十多里地,就各自跳下马鞍躺在草地上睡起大觉来。

魏军晨夜兼行,四天后,于夜幕中到达参合陂西面。

当时,燕军在参合陂东面的蟠羊山水边扎营。拓跋珪连夜分派诸将,马束口,兵衔枚,偷偷逼临燕军。

日出时,燕军起营将要东还,回头猛一望,忽然瞧见山上像鬼神一般静静站立的魏军,顿时大惊扰乱。

拓跋珪纵兵击之,自山而下冲杀,燕兵赴水淹死的、被人马践踏而死的就有万余人。

北魏略阳公拓跋遵,率军迎前堵住刚刚游过河的燕军,四五万燕军一时懵住,都放下兵仗束手就擒。最终,燕军四散逃走的,不过几千人。

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等人因所骑的马好仅以身免,单骑逃出。燕国陈留王慕容绍等数千将吏,不是被杀就是被俘。

魏王拓跋珪挑选了有才的燕国兵将后,想给被俘的四五万燕军派发衣粮并遣还。

中部大人王建劝道:“燕国强大,现倾国而来攻打我们,我们侥幸大胜,不如都把这些人活埋掉,那么燕国就空虚易取了。”

拓跋珪听此言有理,就把近五万燕兵全部活埋。这个数字,为中国历史上活埋敌军的第四名。第一是秦将白起在长平“坑赵卒四十万”,第二是楚霸王项羽坑投降秦军二十万,第三是唐朝名将薛仁贵活埋铁勒军十三万。

说来也怪,古人一直认为“杀降不祥”,白起最后被秦王迫逼自刎,项羽自杀于垓下,道武帝拓跋珪被儿子杀死,唯独薛仁贵于七十之年善终。(“坑杀”,有人也解释为先杀后坑,即对手无兵器者进行集体屠杀。)

逃窜回国的太子慕容宝深以参合陂兵败为耻,劝慕容垂再次统兵击魏。慕容德也劝慕容垂:“魏国击败太子,陛下您应该亲自挂帅伐魏,以免后患。”

怒极之下,慕容垂招集各处精兵,准备转年大举击魏。

396年4月,慕容垂以古稀之年、皇帝之尊,不得不亲自率兵攻打魏国。

姜是老的辣,慕容垂引兵密发,越过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其不意,直奔云中。

驻守龙城的魏将拓跋虔认为燕军新败,不值得畏惧。不料,燕军从来未打过败仗的隆城兵勇锐争先,直攻平城。拓跋虔一战败死,部下皆降。

这下,轮到魏王拓跋珪肝胆俱裂,吓得他当时就想马上从都城逃跑,可当时属下诸部落听说拓跋虔败死的消息,都怀有二心。

拓跋珪又急又怕,不知能往哪个地方逃窜。

也是天不亡魏。燕军经过参合陂,见到积骨如山,残尸遍野,被活埋杀掉的燕军的父子兄弟见此惨状,放声大哭,声震山谷。

慕容垂悲从中来,惭愤吐血,在距平城三十里的地方旧疾复发。

十天后,慕容垂死于军中。拓跋珪想引军蹑追,但他又怕慕容垂假死,慑于老英雄威名,这位魏王退至阴山等候消息。

“死诸葛”能走“活仲达”,看来又老又死的慕容垂也能吓得年轻英武的拓跋珪不敢动弹。

慕容宝听说老爹驾崩,慌忙退军,至中山即位。这位草包登上皇帝之位,燕国国势不判而知。

同年(396年)七月,魏王拓跋珪称帝,改元皇始。

八月,拓跋珪亲率四十万大军伐燕。魏军南出马邑,络绎两千余里,鼓行前进,民屋皆震。

转年二月,拓跋珪败燕国冀州刺史慕容凤,进至信都。

这一来,吓得幕容宝把家里的珍宝全部拿出来招募兵士抵御。

官人佣北魏

397年2月下旬,拓跋珪扎营于巨鹿,晚间,忽然被慕容宝的军队偷营成功,大火烧及行宫,这位魏帝来不及穿衣戴帽,光着脚丫子击鼓招兵。

天亮后,魏国将士缓过神来,列队成行,以骑兵攻击慕容宝军队。

燕军大败,万余人被斩首。又有十二三万将士逃入山中,忽遇大风,冻饿而死。

慕容宝一路败阵下来,中间子侄兄弟还相互攻杀,这位燕朝皇帝四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

398年,他被自己的舅舅兰汗诱杀于龙城。至此,后燕在北中国已不是北魏的对手了。

不久,后燕分裂为北燕和南燕两个小国,慕容氏至此一蹶不振。

399年,魏军大破高车三十多个部落,俘获七万军人,得骏马十多万匹、牛羊一百四十多万头。魏国卫王拓跋仪,统三万多骑横行沙漠千余里,击破高车逃迸的七个部落,俘二万多人,骏马五万多匹,牛羊二十多万头。

在此后的八九年间,北魏四处兴兵,征伐不已,成为北方强国。

道武帝晚年的暴虐

道武帝拓跋珪晚年,常服食一种叫“寒食散”的补药,其中矿物质的提成物对人体很有害,使得这位不到四十岁的皇帝屡屡病发,或数日不食,或数夜不睡,精神忧闷不安。有时,他整晚整晚地自言自语,好像对身旁别人看不见的鬼物说话。

白天上朝时,他又喜怒无常,追思朝臣旧恶前怨,大加杀害。见到大臣脸色有异,或呼吸不调,或言辞失措,就大叫而起,亲自殴打致死在大殿之上,尸体都一字排开摆放于天安殿前。

这一来,朝野人心骚动,各怀忧惧。

拓跋珪年轻时,在贺兰部见到自己母亲贺太后的妹妹很漂亮,就对母亲说明心意,要娶小姨为妻(拓跋珪部起自沙漠,礼仪人伦不同于汉族)。当时贺兰太后坚决答道:“不行!我这个妹妹太过于漂亮了,必有不善不吉的兆头。而且她已经嫁人了,不能夺抢别人的妻子。”

拓跋珪秘密派人杀掉贺兰氏的丈夫,纳之为妃,生下清河王拓跋绍。

拓跋绍自小就凶狠无赖,喜欢打劫行人,剥光人家的衣服取乐,又常常杀猪剁狗,荒悖无常。拓跋珪很生气,曾经把他头朝下吊在井里,垂死之时才放他出来。

409年的某一天,性情无常的拓跋珪公然大骂贺兰妃,把她关在宫里,扬言要杀掉她。

贺兰妃派人向儿子拓跋绍求救。当时这位小王爷才十六岁,凶猛性格酷似其父,夜里与宦官宫人密谋,跳过宫墙,冲入天安殿。

周围侍者惊呼“有贼”,拓跋珪四处摸索半天也找不到弓刀,被冲进来的逆子拓跋绍一刀杀死,时年三十九岁。

拓跋鲜卑,在道武帝拓跋珪之前,确实是鲜卑种群中文化落后的一支。行军作战,拓跋部均是以部落组织为单位,即军事部落形式。北魏登国九年(394年),拓跋鲜卑内部才采取类似汉人屯田制的“分土定居”。随着道武帝四出征讨的节节胜利,大部慕容鲜卑、中原汉人、“高丽杂虏”等多族人民均被北魏迁至塞上。这些人被北魏政府给以耕牛,计口授田,为拓跋鲜卑军队提供兵源和军粮。

渐渐地,拓跋鲜卑从氏族形态转变为地域形态,日益仿效中原汉族政权形式,奴隶制形式慢慢转化,军事贵族也渐渐成为汉地郡县制的统治类型(也就是国内一直沿用的“封建制”说法。其实,“封建制”一词极其不准确,自秦以后中国社会各王朝一直是以“郡县制”为统治样本,皇族、贵族即使有“封国”也是“食俸”而不“食邑”,对封地内人民没有实际统治权。特别是在西汉“七国之乱”后,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在中国已经消亡)。

恰恰是拓跋鲜卑制度的“汉化”和兼收并蓄的灵活化,田租户调日益成为拓跋北魏的主要统治形式,原来的鲜卑军事贵族,都逐渐成为类似中原汉族的“大地主”。由此,奠定了日后赫赫大魏强大的经济、政治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