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学院的衔接中,各四年制学院对转学学分的接受有自己的限定。一般来说,如果转学生作为社区学院的获得副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转入四年制学院的三年级,那么四年制学院可转换学分接受的限额为60到90个学分。这些可转换的学分中又设定了用于学士学位申请的学分数限额,并不是所有的可转学学分都能用于学士学位的申请。如,伊利诺伊斯州规定在申请学士学位的120个学分中,至少有55个学分是在四年制学院完成。这就表明:四年制学院接受的可转换学分中最多只有65个学分用于学士学位的申请。各州的四年制学院在这方面的规定是不同的,如加州大学就接受70个可转学学分用于申请学士学位。各州可转学的学分一般有60到90个,那些在转学中不能用于申请学士学位的学分则成为转学生在四年制学院的选修学分。一些转学目的性很强的转学生往往不会选择在社区学院获得副学士学位再转学,因此,一些州规定:学生在完成30个学分时就能申请入学,如伊利诺伊斯州和弗吉尼亚州等。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年制学院在招收新生和三、四年级的转学生时发现,学生在中等教育机构获得早期大学计划学分的数量与类型日益增多。这表明四年制学院在与社区学院的衔接中不仅接受社区学院的学分,而且也接受越来越多的社区学院与中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一些早期大学计划的学分。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学院的衔接已经向中等教育延伸,而且衔接性日益增强。这些策略的基本的要素是为学生提供选修大学水平的课程、获得大学学分的机会而被称为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Credit-based Transition Programs,CT)[19]。具体且常见的计划为:免修考试计划(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AP)[20]、国际学士学位计划(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IB)[21]、职业准备计划(Tech Prep Program,TP)[22]、大学高中计划(Middle College High School Program)[23]和双重注册计划(Dual Enrollment Programs)。[24]
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的产生与人们对教育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问题密切相关。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启动最早的国家,并早已达到大众化的程度。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已高达81.8%,大学教育也日益成为美国人进入中上层阶级的基石。同时,随着美国的经济繁荣,大学教育的回报正在增加。2002年,获得学士学位的全职工人的年薪是46 969美元,而只有高中文凭的全职工人的年薪为29 187美元。2001年,4.2%的仅有高中文凭的工人失业,而只有2.3%的获学士学位的工人失业,不到1%的获博士学位的工人失业。[25]大学教育的提高社会及经济地位的功能促使多数的美国高中毕业生都产生了获得学士学位的愿望。1992年,进入四年制学院的高中毕业生中,90%的人表明他们想获得学士学位。尽管多数大学生都有获得学士学位的愿望,但实际上能得偿所愿的要少得多。2000年,66%的25—29岁的高中毕业生完成了某种程度的中等后教育,但学士学位获得率只有33%。[26]
美国高中在准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为学生提供选择和申请大学必需的咨询及培养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CES)2002年调查发现,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在中等后教育机构至少需要接受一科的补偿教育;一些学生即使在高中毕业后升入四年制学院,但由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不得不中途辍学或选择反向转学[27]进入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甚至一些四年制学院的开放入学政策给了高中生一些误导的讯息,使他们认为他们在高中毕业后一定能受到某种中等后教育。这样他们就不必严肃地对待他们的高中学习,从而导致他们在大学中无法胜任大学水平的学习,毕业率也较低。上述问题的根本症结被认为是美国高中与中等后教育之间的脱节,而解决的根本之道是通过加强高中与中等后教育的对话与合作促进学生从高中到中等后教育的平稳过渡。
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是为了促进学生由高中到中等后教育的平稳过渡,即促进学生为大学生活作好学术、心理准备及获得新行为和新态度的能力。故从其有效性综合强度将其分为由弱到强的三种类型:单一计划、综合计划和强化综合计划。
(一)单一计划
单一计划为成绩优秀的高中学生提供学习大学课程、获得大学学分的机会。而由高中到中等后教育过渡的其他的准备,如申请、获得资助则不含其中,单一计划的典型代表为免修考试计划和一些双重注册计划。
单一计划常在高中实施,且由高中教师执教。其课程常常是专门为高中生编制的特殊课程,较少有常规的大学课程,但一些双重注册计划则既有特殊课程也有常规的大学课程(使用与大学生一样的教学大纲、课本和考试)。单一过渡计划实际上是为那些功课优秀的学生提供挑战自己及进一步为大学的学术学习做准备的机会的计划类型,在促进学生由高中向中等后教育过渡上总的效度较弱。
(二)综合计划
综合计划较单一计划有更丰富的教育经历,要求学生选修计划中的许多甚至是全部课程。参加的学生必须像真正的大学生一样,学会平衡许多有挑战性的课程和其他的活动、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以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并用符合期望的行为标准来做事。他们在大学校园内自由活动,但其首要目标仍是丰富学生高中课程和为大学作学术准备。其典型计划为国际学士学位计划、一些集中的双重注册计划和一些职业准备计划。
综合计划的关键是将学生的整个高中经历包括在一种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之中。除了学术准备外,综合计划较单一计划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习得适应大学生活必需的行为准则和态度。
(三)强化综合计划
强化综合计划是效度最强的一类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不仅通过严格的学术指导,而且通过广泛的活动,如咨询、申请帮助、顾问、个性帮助等来帮助学生为大学作准备。最典型的代表是在社区学院内的大学高中计划。学生在其中受到严格的学术教育、学会申请大学并习惯大学环境。大学高中计划提供的这些帮助即使在学生高中毕业后仍不中断,学生在注册伙伴大学后仍可与大学高中保持联系,以不断地调整至完全适应大学生活。
强化综合计划较关注学术或经济不利的劣势群体学生。采用结合高中和大学教师执教及特定编制的课程和一般大学课程(较少)。强化综合计划与其他计划的区别是它们明确地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素质,这对那些高风险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
从20世纪50年代的免修考试计划实施以来,其他的早期大学计划也随后产生与发展。参加免修考试计划和国际学士学位计划的学生总量近二十年翻了一番。后来在免修考试计划与国际学士学位计划的基础上产生了双重学分计划[28]和双重注册计划。这些原本是为学习成绩好的高中生提供选修大学课程,获得大学学分机会的计划,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渐渐地有“非精英化”的趋势。在弗吉尼亚州,1991年仅有2 000学生参加双重注册计划,而1997年则增至6 700学生。纽约市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双重注册计划,提供双重注册计划的学院在2000—2001学年间由6所增加到17所,注册的学生同期达15 000人。[29]2001年伊利诺伊斯全州48所社区学院都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双重注册计划。参加的高中有503所,较前一学年增加了73%、较1996—1997学年增加了406%;提供了29个学科领域的733门课程;参加学生2000—2001年达11 809人,较1990—1991年的2 220人增加了432%。[30]联邦教育委员会(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在2001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尽管推动这一计划的立法要求、校际协议与做法不尽相同,但是除三个州之外,各州都有某种形式的双重注册计划。
美国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在有效地促进学生由高中向中等后教育过渡的同时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产生种种积极的影响:
1.提高了美国的大学教育机会和学士学位获得率
美国高中在准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方面的不足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大学教育的机会。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通过使学生在高中时就接触大学,通过帮助他们从学术、信息、心理及行为方面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而提高了他们大学教育的机会。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较少辍学,从而提高了学士学位的获得率,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教育机会及学士学位的获得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劣势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在促进学生由高中向中等后教育过渡的同时实现了高中与中等后教育的衔接,潜在地扩大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同时也增加了由招生扩大而带来的收入。而且在高等教育财政日益紧缩的情况下,一些在高中校园中提供的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能通过利用高中资源而极大地节省了高等教育机构的费用。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能协助高中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机构准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从而有利于保证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3.有利于美国高中的发展
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加强了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合作,提高了美国高中处理高风险学生的能力和准备合格高中毕业生的能力。美国高中在面临着财政危机的压力时,往往减少甚至取消选修课程和职业课程。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特别是那些利用当地社区学院提供课程的计划能为学生提供选课的机会从而丰富了美国高中的课程。
4.提供了省时又省钱的中等后教育途径
基于学分的过渡计划使参加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开始获得大学学分(有的甚至达到一年的学分),这在缩短他们获得学位的时间的同时也意味着节省了学位的费用。而且许多双重注册计划因免费或者相对费用较低,而成为参加学生的一种非常便宜的中等后教育途径。
参加这些双重学分计划或双重注册计划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四年制学院时通常不被视为转学生(除非他通过这些计划获得相当多的学分)。但当他们在社区学院开始他们的中等后教育,再由社区学院转入四年制学院时就必须经历这些学分的转换。四年制学院在招生中有处理免修考试计划与国际学士学位计划学分的政策及成功的经验。学生在这些计划中通过考试获得的成绩就能保证其大学学分在转换时的有效性。一些四年制学院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双重学分计划与双重注册计划的学分持怀疑态度。在进行学分转换时要仔细考查那些在高中时就选修大学水平课程的学生:是否经过严格的筛选、学生的成绩是否达到大学课程要求的质量。四年制学院还考查那些在高中提供的双重学分计划和双重注册计划,由高中教师执教的课程是否能提供与大学内相等的教育经历等。因此,一些学生的这类学分可能会在转换时变成无效的学分。尽管如此,四年制学院在建议学生参加免修考试计划和国际学士学位计划的同时,也接受越来越多的双重学分计划与双重注册计划的学分。而且,各州也在积极地制定促进这类学分衔接的政策以推动双重学分与双重注册计划的发展。因为这些早期大学计划能提高中等教育的质量和州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能为学生节省学士学位获得的时间与费用。
另外,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学院衔接的新发展还体现在2/4衔接的课程范围进一步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甚至在没有获得应用副学士学位的情况下就能转学,也可说是越来越多的非转学课程成为了可转学的课程,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与衔接的口径越来越大。
【注释】
[1]Thomas Bailey and Melinda Mechur Karp.Promoting College Access and Success:A Review of Credit-based Transition Programs[R].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www.google.com,2003-11.1.
[2]冯宏义.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职能及其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4:13-14.(www.daowen.com)
[3]Transfer and Articulation policies[R].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www.ecs.org,2001-02
[4]杨彬.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功能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3):74.
[5]Jane V.Wellman.State Policy and Community College-Baccalaureate Transfer[R].The 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National Center Report www.google.com,2002-08.12.
[6]The Condition of Transfer in the Commonwealth[R].State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Virginia.www.schev.edu,2003-06.7.
[7]Barbara K.Townsend,John T.Dever What do We Know about Reverse Transfer Students?Townsend,Barbara K.,Ed.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everse Transfer Students on Community Colleges.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1999 ERIC Clearinghouse for Community Colleges,Los Angeles,CA.http://www.eric.ed.gov/.p12-13.
[8]Daniel J.Phelan Institutional and Public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Phenomenon of Reverse Transfer Students Townsend,Barbara K.,Ed.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everse Transfer Students on Community Colleges.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1999 ERIC Clearinghouse for Community Colleges,Los Angeles,CA.http://www.eric.ed.gov/.p81.
[9]Barbara K.Townsend Reverse Transfers Who are They and What do They Mean for Registrars and Admissions Officers?http://handouts.aacrao.org/am07/finished/T0415p_B_Townsend.pdf,2009-4-13.
[10]Counting the Reverse Transfers Students.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for Junior Colleges Los Angeles CA 1985-2008 http://www.ericdigests.org/pre-922/reverse.htm.p1.
[11]Barbara K.Townsend Reverse Transfers Who are They and What do They Mean for Registrars and Admissions Officers?http://handouts.aacrao.org/am07/finished/T0415p_B_Townsend.pdf,2009-4-13
[12]Townsend Barbara K,Ed.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everse Transfer Student on Community College.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C].ERIC Clearinghouse for Community Colleges.Los Angeles.CA http://www.eric.ed.gov/,1999.13.
[13]Townsend Barbara K,Ed..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everse Transfer Student on Community College.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C].ERIC Clearinghouse for Community Colleges.Los Angeles.CA http://www.eric.ed.gov/,1999.86.
[14]Townsend Barbara K,Ed..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everse Transfer Student on Community College.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C].ERIC Clearinghouse for Community Colleges.Los Angeles.CA.http://www.eric.ed.gov/,1999.14.
[15]J.Conrad Glass,Jr.Anthony R.Harrington.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 College Transfer Students and“Native”Students at a Large State University[J/OL].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http://www.eric.ed.gov/,2002.421-425.
[16]Townsend Barbara K,Ed.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everse Transfer Student on Community College.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C].ERIC Clearinghouse for Community Colleges,Los Angeles,CA.http://www.eric.ed.gov/,1999.15.
[17]The Condition of Transfer in the Commonwealth[R].State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Virginia.www.schev.edu,2003-06.23-24.
[18]J.Conrad Glass,Jr.Anthony R,Harrington.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 College Transfer Students and“Native”Students at a Large State University[J/OL].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http://www.eric.ed.gov/,2002.421-424.
[19]Thomas Bailey and Melinda Mechur Karp.Promoting College Access and Success:A Review of Credit-based Transition Programs 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ovember,2003 http://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content_storage_01/0000000b/80/24/32/5e.pdf.pvii.
[20]免修考试计划(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AP):这一计划始于1955年,由大学董事会发起且监管。此计划在高中校园内提供一种标准化的由高中教师执教的课程及与之相关的考试。学生也可以选择不修计划内的课程而只参加每年5月份举行的免修考试,达到5分则获得学分。在2000年全美有760 000学生参加了近百万免修考试。
[21]国际学士学位计划(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IB):这一计划始于1968年,是一种提供特定领域的高中高级课程计划。它的两年综合课程符合国际大学入学标准。学生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国际学士学位计划文凭,并在进入大学时获得大学学分。2001年,美国有22 000学生在292所高中参加国际学士学位计划考试。
[22]职业准备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通过高中与中等后教育机构之间的具体协议为那些达不到大学入学水平并想接受中等后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课程(主要是职业类的课程)。获得学分不是其主要目的,且通过第三方测试(Credit-in-escrow)获得的大学学分只有在学生注册大学后才可使用。
[23]大学高中计划:在大学校园提供高中和大学课程以帮助高风险学生达到高中毕业条件并过渡到中等后教育的计划。学生学习高中课程,在学术水平达到大学要求时可选大学学分课程并获得双重注册学分。
[24]双重注册计划:由上述几类计划逐渐发展而来,此类计划据具体的高中与大学(主要为两年制大学)之间的协议为在校的高中生提供选修大学水平课程、同时获得高中与大学的双重学分的机会,所获得的学分不用于满足高中毕业要求。
[25]Sara Youcha Rab Swirling Students:Putting a New Spin on College Attrition[D]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4 http://repository.upenn.edu/dissertations/AAI3125888/.p2-3.
[26]Thomas R.Bailey Katherine L.Hughes Melinda Mechur Karp What Role Can Dual Enrollment Programs Play in Eas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High School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Center and Institute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April,2002 http://www.inpathways.net/dualcredit.pdf.P1.
[27]反向转学:指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学生在注册四年制学院并获得学分后再注册社区学院。
[28]双重学分计划:提供给中学生选修大学课程的机会,同时获得大学学分和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的学分。
[29]Thomas Bailey and Melinda Mechur Karp.Promoting College Access and Success:A Review of Credit-based Transition Programs[R].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www.google.com,2003-11.7.
[30]Hans Andrews and Elisabeth Barnett.Dual Credit/Enrollment in Illinois a Status Report[R].The Office of 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and Leadership(OCCRL)http://occrl.ed.uiuc.edu/Projects/dual_credit/Brief-Summer-02.doc,200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