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北游》说:“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问“道”,“道”究竟是什么,哪里可以找得到“道”?庄子的回答是:“无所不在。”东郭子当然还是不懂,请庄子至少说个可以找到“道”的地方。庄子就说:“在蝼蚁。”在最小最低阶的虫身上。东郭子很惊讶,以为“道”是很了不起的东西,怎么会在那么卑下的地方呢。庄子就又说:“在稊稗。”在杂草里面。然后又说:“在瓦甓。”在尿盆里。东郭子抗议了:“怎么越说越低下了?”庄子还没完,干脆就再说:“在屎尿。”东郭子这下没有反应了,他一定觉得庄子在作弄他。
但庄子是认真的,他解释:“你这样问,就只能得到这样的答案,越低下反而越有利于你了解。你之所以觉得我说得越来越卑下,那是因为你心中有固定的高下区别,这样你就无从领悟‘道’的无所不在。‘道’没有这种分别,若有任何东西可以没有‘道’,那就不再是‘道’了。”
“道”不是东西,不是物体,而是万事万物共通的道理。既然是共通的,当然也就没有一事一物可以没有“道”,我们以为的“高”或“下”都在“道”之中,由“道”的共通性来看,哪有什么“高”“下”?以人的执念中以为的卑下物体为答案,才更能够使人打破对于“道”的误会,理解“道无所不在”的真相。万事万物有其存在及变化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是“道”。
在这个看法上,庄子和惠施是一致的。在一个意义上,“名”站在“道”的对立面,阻碍了我们认知“道”。“名”是人主观任意的分类,例如将事物分别为“高”和“下”,并且误以为这样分类的“名”后面,就有相应的“实”。换句话说,误以为在这个“名”下的事物,就会一直是那样,不会改变。而且也就看不见真正主宰所有事物的共同力量,一套变化的规律与道理,那才更重要、更真实。
庄子也参与了打破“名”的执念的时代潮流,然后在这样的新观念中,建立起他自己的世界观。这一点,他却又比名家走得更远,想得更广、更深。“名”是不可靠的,“名”后面并没有本质存在,看这个世界不能以分类本质的方式来看,不能看不变的本质。变化比不变更重要,或说,变化才是根本,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规则,除此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不变的现象或物体。
这不变的变化规律,就是“道”,因而我们需要了解的,不是那些虚假的、不真实的种种分类分别,而是统辖一切变化的道理。真正的智慧,首要在于分辨什么是“人为”的,什么是“自然”。
“自然”就是“自我本然”,依循着内在变化道理,没有外在主观任意的干扰,也没有人为自欺的扭曲。《齐物论》中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每一种东西都有其自身的声音,自身的性质,依照其个性、成分任其自然发展,没有阻碍,没有扭曲,也就没有什么好彼此怪罪的。万事万物都依其自我规律而存在而变化,那就是最理想的状态。(www.daowen.com)
《秋水篇》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万物随时都在变动,没有什么离开了时间,离开了变化的本质。想要将任何事物或现象、关系固定下来,取消其变化,都是违背“道”,违背自然的。
《寓言篇》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没有不变之物,任何时刻万物所呈现的面貌,都只是假象,真正的物不可能静止地被我们领受、掌握,前一刻与后一刻随时不同,一直在连环变化中,那我们怎么能欺骗自己,以为眼前或想象的固定、静止模样,就是那物呢?
去掉了变化,就不真实,甚至就不是。庄子要我们抛弃这种静态的、本质的世界观,去体认变化,不要阻止变化,更不要想干预变化。《马蹄篇》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理想的人世,是不受外在的干预干扰,人民按照自己本身的“常性”而活着,没人管,也不需要人家管。于是“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人依照人的规律过活,物依照物的规律存在,彼此不相隶属,不相干扰,人不破坏物,不役使物。“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都依照本性变化存在,人与人就没有“不和”,人与外界万物也不会有“不和”,前者就形成了“人和”“人乐”,后者则是“天和”。关键就在于“明白于天地之德”,明了自然运作的规律,依循而不破坏。
《在宥篇》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这是从概念上根本反对并推翻“治”。哪有“治天下”这回事呢?君王能做的,绝对不是“治”,不是以外力去管理,而是“在宥天下”,包容,宽容,依随,保护。“治”是用一套自以为是的、外在的道理和秩序加诸天下,“在宥”却是依照天下自身本有的现象与规律,维持其运作不改。
“在”的作用不是去改,而是去保护让它不改,去抵挡会“淫其性”——扰动本性——的外在影响。“宥”则是小心不让天下离开了原有的“德”,以自己的本性为依归。只要能“不淫其性”“不迁其德”,这样的天下哪需要“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