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子》的生存之道:逻辑上的吊诡与迂回

《老子》的生存之道:逻辑上的吊诡与迂回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的“微明”,就是逻辑上的“吊诡”、paradox(悖论),似非而是的论证。“微明”的关键就在于看出表面荒唐的,放入“道”的运作中,反而才最能达到欲求的效果。但老子有他幽微迂回的道理——用这种方式把他捧得越高,到了一定程度,“道”的不变运作原则就会把他摔下来。只要维持自己不要“高”到超过一个程度,反而可以不被无可抗拒的“道”打落谷底。

《老子》的生存之道:逻辑上的吊诡与迂回

彻底掌握了“天”或“自然”或“道”的运作,我们才能做出对的因应选择。我们可以找到方法来“利用”这套机制,产生对自己最安全、最有利的结果。这种因应选择的智慧,叫作“微明”。第36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为什么是“微明”,因为从表面上看起来不合理,不像是“明”,要绕了弯才迂曲显现其“明”,透彻聪明之处。

老子》的“微明”,就是逻辑上的“吊诡”、paradox(悖论),似非而是的论证。对于想要削弱的,故意去助长;想要废除的,故意大张旗鼓去提倡;想要夺走的,故意先给予。表面上看,这太荒唐、太没道理了!你的手段和你的目的不是刚好相反吗?这样的手段怎么可能达到那样的目的?

“微明”的关键就在于看出表面荒唐的,放入“道”的运作中,反而才最能达到欲求的效果。面对一个你讨厌的人,你去请教老子:“我该如何对付他、除掉他?”老子的回答是:“你就每天恭维他、敬爱他、崇拜他。”你的第一个反应必定是:“这在胡说八道什么!”但老子有他幽微迂回的道理——用这种方式把他捧得越高,到了一定程度,“道”的不变运作原则就会把他摔下来。你打击他不见得能让他掉下来,因为你用的是自己的有限力量,追求的是人事不确定的结果,但如果倒过来一直捧他,最终是“道”而不是你的力量在作用,“道”是明确的、必然的。与其依赖自己不可靠的力量,何不更聪明些,善用“道”的法则呢?

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在“道”的变化法则中,弱的必然会变强,反过来,强的一定会变弱,我宁可处于柔弱得以变刚强的状态,而不要刚强而必然要没落、沦丧。只要维持自己不要刚强超过一个程度,就能躲过“道”的逆转力量,被往下压“返”到柔弱。只要维持自己不要“高”到超过一个程度,反而可以不被无可抗拒的“道”打落谷底。(www.daowen.com)

第42章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深记:最刚强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以此作为一切教训的本源,无论如何都不要忘记这件事,以及这件事背后的基本法则。第22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切都朝相反方向发展,句子里的“则”就是联结现实与未来动向。现实是“曲”,未来就会朝“全”发展;现实是“枉”是歪的,未来就会朝“直”发展;现实是欠缺的,未来就会朝满盈发展;现实是破旧的,未来就会朝更新发展。现在“少”的不可能再“少”了,就必然有所得而变“多”;现在“多”的,则会由“多”中生出困惑,不可能珍惜“多”、保持“多”而开始变“少”。

第45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的“多”不是“多”的状态,而是比“多”少一点,没有“多”到会开始变少的,那才是可以维持、保留的“多”。所以,真正的“巧”不能反而是看起来“拙”,才不会引来“巧”的副作用;真正有说服力的言辞,是让人家觉得你不是太会说话,才不会引来对于“辩”的反感与不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