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史学家揭示:五种考证《老子》年代的方法

历史学家揭示:五种考证《老子》年代的方法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的“道”接近《庄子》,却又更抽象化。整理了“道”字意义的流变,我们也就很难相信《老子》会是和孔子同时代的文献了。《庄子》和《孟子》在主张上天差地别,但两本书共同展现了那个时代清楚的“雄辩”个性。将《老子》放入“古韵”的规律中去考察,也可以发现其用字押韵的方式,在时代上比较晚。从这么多不同角度进行的考证,显示《老子》晚于《庄子》的证据,远远多过《老子》早于《庄子》的证据。

历史学家揭示:五种考证《老子》年代的方法

如果不能尽信《史记》,又怎么考索《老子》成书的时代?

有清一代发展兴盛的考据学,到了民国加入了胡适所说的科学方法——其实就是理性归纳——还有更激烈的疑古风潮,打造出一套细腻的机制,多面向地重新检验文本的时代背景。

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是考据文本中出现的专有名词。专有名词的成立若有确切的时间点,那么用到这个专有名词的文献,成书时间当然晚于这个时间点。

另一种方法是考察字词使用的变化。例如傅斯年先生写了《性命古训辨证》,将古文献中出现“性”“命”的段落拿出来仔细排列比对,看出这两个字、这两个观念在历史时间中变化的基本轨迹。反过来,我们也就能用这套整理好的资料当坐标,考察包含“性”“命”的文献,从文中这两个字的意思去推断文献的时代。

“道”这个字和“性”“命”一样,都是春秋战国文献中经常出现,但随着时间其实有微妙而明确意义变化的字。“道”字出现在孔子的时代,带有高度的具体性,通常指的是“人之道”,是人际事务道理的总称。到了《庄子》,“道”的意义扩大了,不仅用来指称“人之道”,还用来指人和自然所有现象的共通原则,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之“道”同时也就包纳了人的现象。

《老子》的“道”接近《庄子》,却又更抽象化。“道”不再只是一个方便的总称,而是有了神秘、无法描述、人无法充分掌握的本体。这样的用法贯穿了战国后期的各家文献,包括《荀子》《韩非子》,一直到《吕氏春秋》。整理了“道”字意义的流变,我们也就很难相信《老子》会是和孔子同时代的文献了。

还有第三种方法,是考察文本中出现的事物与观念,比对它们出现的时代。例如,从春秋到战国,改变最大的一个领域,是战争。战争的形式、战争中动用的器具,乃至于战争的观念,快速而激烈地发展。拿东周战争史作为背景,对照看《孙子》和《老子》,我们就会知道《老子》的战争指涉与观念,明显是战国式的,不太可能出现于春秋时期。

还有第四种考据的方法,是察看、比对行文风格。文法的运用,表现论证的手法,一般都有时代的特殊性。《庄子》和《孟子》在主张上天差地别,但两本书共同展现了那个时代清楚的“雄辩”个性。战国时代是个雄辩时代,苏秦、张仪那些纵横家当然是靠一张嘴善言雄辩,穿梭于各国之间兴风作浪,但雄辩绝对不是纵横家的专利,甚至不是纵横家发明的。应该倒过来看:一个传统信念快速瓦解的社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处世行为原则,一时之间涌现了众多不同的主张,嘈杂纷乱地争着要说服迷惘困惑的世人。在那样的多元言论环境中,主张要被听到,需要特殊的技巧;主张要被接受,更需要特殊的技巧。

雄辩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说话技巧。早从春秋时期开始,墨家就最早意识到说话、论辩技巧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派别知识中有了“墨辩”,那是一套很讲究的说话、论辩方法论。进入战国时期,言论更加热闹混乱,进而出现了专门探索语言规则,玩弄论辩盲点的名家,说话,不再是一件自然的事,而是正式成为一门技术、一个本事。(www.daowen.com)

纵横家是将这门技术、这个本事特别用在国与国外交策略上的人。与纵横家约莫同时代的孟子、庄子,则将同样的技术、本事,用来沟通、传递价值判断。庄子向一般人传递超越人世的广大精神宇宙,孟子沟通的主要对象则是国君,传递的价值信念是儒家的人道主义。

《孟子》和《荀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只是传统上认知的“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对比而已。更重要的,是文风,说话方式的对比。孟、荀同属儒家,两人有许多同样的基本信念,两人的书中也说了许多类似的道理,然而不管再怎么类似、接近的道理,由孟子说来,就是和由荀子说来,给我们很不一样的感受。

不是来自内容的差异,而是风格乃至于人格的差异。孟子的雄辩风格,一部分来自时代影响。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荀子出生于公元前313年,虽然只相去六十年左右,但他们所处的时代气氛,有了根本的变化。孟子的时代,仍然是百家争鸣、言论互激、一切处于未定的情况,从国君到小民,大家都焦虑地寻访对于现实战乱不安的解决之道。到了荀子的时代,前面的长期多元激荡,开始收束整合了。荀子本身整合了儒家和法家,荀子的学生韩非更进一步整合了法家和道家

换句话说,孟子身在言论的战场上,强敌环伺,必须随时打紧精神不断战斗;到荀子时,战场已经初步清理了,只剩下几个还站着的强者,不再必然战斗,转而想着如何重整彼此的关系,找出停战的办法来。

而很明显的,《老子》那种平铺直叙的“真理式”发言风格,不推理辩论,只把结论拿出来,更接近《荀子》而不像雄辩时代的《孟子》或《庄子》。

还有第五种,更难更专业的,是语音学上的考订。《老子》大部分的文句是押韵的,“韵”来自语言的习惯,什么字念什么音,语言会随时代而改变,“韵”当然也就跟着改变。有一门“古音韵学”,从《诗经》以下,借由搜罗所有押韵文句,整理、分析“古韵”的变化。将《老子》放入“古韵”的规律中去考察,也可以发现其用字押韵的方式,在时代上比较晚。

从这么多不同角度进行的考证,显示《老子》晚于《庄子》的证据,远远多过《老子》早于《庄子》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