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中多位老子传承文明基因

《史记》中多位老子传承文明基因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到秦,依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下文看,那是因为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后来注《史记》的人,以讹传讹,说老子过的关,是“函谷关”,但秦献公时,函谷关还不存在。依照出现较早的战国史料看,“关尹”活跃于战国时期,和老子大约同时发展“道”的概念。《史记》中讲老子的部分,最后是一段老子(李耳)后人的世系流传。首先魏独立成为封国,发生于“三家分晋”,那是公元前403年,离孔子去世已经超过七十年。

《史记》中多位老子传承文明基因

说完了老子也可能是“老莱子”之后,司马迁又记录:秦献公时,有一位周的太史叫“儋”的,到了秦国,预言秦国在依附于周之下五百年后,会脱离周而独立,再过七十年,秦会出现统治天下的霸主。“儋”的发音和“聃”一样,又都是周太史,所以史料上就将这两个名字视为同一个人。

司马迁不知该不该接受这个说法。他的犹豫很容易理解。秦献公时周太史到秦,这是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的事。比孔子年长或和孔子约莫同年的老子,会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去见秦献公?不得已,司马迁用补注的口气加了一段话,说:老子大约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两百多岁,因为他修道,所以特别长寿。没办法,老子就算活了一百六十多岁,都不够既当孔子的老师,又能去见秦献公。要那样,非得两百多岁才行!

老子到秦,依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下文看,那是因为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的确,他当周太史当了一百多年,是真久了,终于不想再干了。要出中原入秦时,过关,在关上遇到了一位守关的人,那人看他打算出关一去不回,又知道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于是勉强他将宝贵的想法写下来,如此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道德经》五千言。

这也是一笔糊涂账。后来注《史记》的人,以讹传讹,说老子过的关,是“函谷关”,但秦献公时,函谷关还不存在。还有,“关尹”在许多战国文献中出现过,包括前面引用的《庄子》,但都是将“关尹”当作一个人,一位思想人物,没有像《史记》这样将“关尹”照字面解释为“守关的人”的。依照出现较早的战国史料看,“关尹”活跃于战国时期,和老子大约同时发展“道”的概念。(www.daowen.com)

《史记》中讲老子的部分,最后是一段老子(李耳)后人的世系流传。李耳的儿子李宗是魏国的将军。孙子李注,曾孙李宫,李宫的玄孙李假,曾经在汉文帝时当官。李假的儿子李解则当了胶西王刘卬的太傅,所以住在齐。李假、李解的时代,就和司马迁很接近了。

这个世系记录,也不太对劲。首先魏独立成为封国,发生于“三家分晋”,那是公元前403年,离孔子去世已经超过七十年。老子的儿子要在魏为将,要么他得是老子一百多岁之后才生的,要么这个李宗也得跟他爸爸一样活过一百岁。还有,就算老子和孔子同年,从老子出生到汉文帝的时代,大约有六百年的时间,但依照世系表,这六百年间,老子他们家总共只传了八代。一般正常三十年传一代,他们家平均起来,却是七十多年才传一代,很怪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