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到东周的巨变,重组了中国文明的“价值结构”,也就是后来中国人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看待世界、看待宇宙的方式。新浮现的“价值组构”中,很重要的一块是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同时期发展的另一块,则是道家。从这个时期开始,往后中国人的价值系统中,出现了长久的儒道并列互动,时而互补、时而冲突的现象。
“儒”的起源溯自孔子,孔子之后而分流,但始终以孔子之教为依归,相对清楚。“道”却不然,其起源不明,而且后来的流变产生了许多混淆。在历史中,道家大致有三个不同的支脉,都以“道”为名,但强调、着重的思想内涵,大有不同。
其中一支是道教,或可以称之为“阴阳道教”。道教从汉朝以降在中国民间小传统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若追索到春秋战国的脉络里,这一支真正的信仰源头,与其说是道家,不如说更接近阴阳家,应该放在阴阳家的变化发展中来理解。
“阴阳道教”之外,另外有一支,可以称之为“老道”,就是以《老子》为主的道家。再一支则是“庄道”,以《庄子》为主的道家。前者在历史上,有更响亮的名称“黄老”,拉了“黄帝”来和老子做伴。后者在历史上,有时也称“老庄”,名称中有“老”,但实际上是以《庄子》的理念来诠释《老子》。
这三支都是道家,因为他们都相信大自然有一套规律,人不能违背这套规律。知识与行为的开端,是掌握这套庞大的规律,而“道”就是这套规律的总称。
然而在这样的共通基础之上,三派对待“道”有很不一样的态度。“阴阳道教”由“阴阳感应”“五行相生相克”而发展出人可以介入改变“道”的法则。一直到今天,民间信仰里主张一个人如果命中缺水,应该给他一个带水字边的名字来补充,就是以人为来补自然,以人为来改变自然。“阴阳道家”着重的,是人借由理解、分析自然秩序的构成,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因应方式。
那庄道和老道这两支呢?让我试着用《庄子·秋水》里的两段故事来说明。
《庄子·秋水》中有一段故事,说惠子(惠施)在梁为相,庄子到梁要去见惠子。有人跟惠子说:“庄子来,是要取代你为相。”惠子担心了,就派人在梁国境内三天三夜大搜庄子的行踪。他们没有找到庄子,庄子按计划来见惠子。见了面后,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叫鹓雏的鸟,你知道吗?这种鸟,从南海起飞,一路飞向北海,沿路只停栖在梧桐木上,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甘美的泉水。在鹓雏飞行的路上,有一只猫头鹰捡到了腐烂的老鼠尸体,发现鹓雏从他头上飞过,就抬起头看着鹓雏,威胁地发出‘吓!’的声音。唉,现在你就是为了护住你的梁相,而要‘吓!’我吗?”(www.daowen.com)
《庄子·秋水》的另一段故事则说: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要来拜访他,先派两位大夫前行转达:“希望将楚国的国政托付给您。”庄子手里拿着钓竿,头都没有回,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小心翼翼地把它包好藏在小竹箱里,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觉得这只龟比较喜欢死了留下骨头得到尊贵待遇,还是宁可活着在泥里摇尾巴呢?”两位大夫回答:“应该是活着在泥里摇尾巴吧!”庄子说:“那就去吧,别烦我,我还要在泥里摇尾巴呢!”
这是庄子对待政治权力的基本态度。别人努力想要争取,随时担心失去的,在他眼中,那是“腐鼠”,根本不值一顾,遑论要抢夺或保护。权力带来的地位,在他看来只是窒息一个人的自然活泼的生命,把他桎梏在一个不是由他自己决定,也必然违背他本性的牢笼里。
老子就不是这样看权力的。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为本,都相信有一套自然的规律在所有现象变化之后,为其真宰,也都相信最重要的,是明了“道”的存在,追索“道”的规律。但两人的相同之处,也就到此为止。
在庄子看来,明白了“道”,就能洞视我们执守的许多价值,其实源自狭窄的自我中心眼光,那么我们就能看清楚不是所有人、所有动物都想要“腐鼠”,就可以不必陷入那些外在的标准,自在地活着。
对老子来说,了解了“道”,是为了将“道”拿来运用在处世与安排权力上。了解“道”的人,比不了解“道”的人,可以更有效地取得权力,运用权力,保有权力。
庄子了解了“道”,就必然有避世的态度。世俗的权力、享受、安逸,一般人汲汲营营计较的,其实不过是猫头鹰嘴里咬的一只臭掉的老鼠,我们干吗跟着人家去计较去争夺呢?老子了解了“道”,则采取了一种吊诡的态度——取得权力、保有权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像没有权力,好像不在乎权力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